◎李小奔
周华诚,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成员,“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出版作品《德寿宫八百年》《江南三书》《陪花再坐一会儿》等20余种。近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多有作品发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风雅闻名已久。近日读青年作家周华诚的新作《德寿宫八百年》,在“历千万年,郁郁葱葱”的杭州城里神游了一番。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想写“好”这个题材不易,想让读者“读得懂、喜欢读”不易,想要让历史的光芒和当下的时代相互映照,并共同照亮未来更不易——这最是考验作家的能力和勇气。
南宋临安城,而今杭州市。临安乃南宋的国都所在地。宋高宗在德寿宫享受了25年的退养生活,那是他一生中最轻松安逸的时光。“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个南宋的政治氛围和经济水平”,也集中反映了宋韵文化的精髓。
可想而知,德寿宫文保项目会涉及考古、历史、艺术、园林等很多专业领域。陌生晦涩的专业知识会给叙述带来一定难度。首先不能说外行话,表述一定要专业、精准,还要能让读者看得懂,还要确保阅读时流畅的愉悦感,以及全书的文学性。当我在好奇地推开书中一扇扇“小窗”,一口气畅游到底之后,发现周华诚在德寿宫和读者之间扮演了一名很好的“翻译者”。
为了写好德寿宫,周华诚做了长达数月的实地探访,采访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德寿宫出土的文物,甚至多次蹲访在项目工程重要节点。案头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啃下”了六七十本相关书籍,学习了一百多篇专业论文。完成了这些,他才能听得懂那些各领域顶尖专家说的话,才有开始写作的勇气,才有向读者做好“翻译”的底气。
为什么说“水害”是德寿宫文物保护展示工程要攻克的首要技术难题?什么叫“止水帷幕”?它为什么能作为地下永久的防渗墙?德寿宫大殿屋顶为什么不用富丽堂皇的琉璃瓦,而选用了朴素的陶土瓦?……
在《德寿宫八百年》里,我们还知道了瓦当、鸱吻、望柱等宫殿群的精妙细节;知道了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就是来自“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天青色;知道了“界画”,并且在书中欣赏到了很多界画名作;知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如此丰富的样式。
周华诚用文学的语言对这些专业知识进行了准确“翻译”和柔软而生动的“叙述”,埋下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贝壳,让读者自己从沙滩里一一刨出来,享受好奇心被激发和满足的快乐。这些冷冰冰的专业知识,竟成为《德寿宫八百年》这盛宴里的一道“硬菜”,劲道、有营养,回味无穷。
诚如周华诚在书中所说:“倘若要真正读懂杭州,除了一座西湖,还要有一座德寿宫。”德寿宫,仅仅是我们在遗址上重现的那座建筑吗?
当然不是。这里的德寿宫应该是“历史中”的德寿宫,是德寿宫所在的宋朝的“那些事儿”,是德寿宫所在的当下时代,是当下的杭州、当下的中国和世界。一如我们画一棵树,还要给它画上蓝色的天空、远方的群山、树旁潺潺的小溪、树下绿茵茵的草地、树上美丽的花,甚至轻轻拂过的风儿——画上它的季节和气候,这才是一棵树完整的生态。
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时代,是延续的,也是遥远的。于是周华诚又扮演了一位优秀的“电影剪辑师”:
如何让眼前的土方墩立起来,让家具布满这些空旷的房间,让后院的绿萼绽放,让宫墙上的小门虚掩?一个在宫内负责采买的人,怎样沿着连廊匆匆行走?穿过宫墙的小门,市声如何喧闹、生意怎样繁忙?而三两个老人坐在河边,讲述前一晚几个年轻人在酒家喝醉了酒如何闹成一团?……
这般丝滑的镜头切换,以及丰满有趣的意象填补随处可见。周华诚如潜浮于历史和现实江河中的“一尾鱼儿”,欢快自如地来回穿梭。德寿宫如一盏被重新点亮的灯,为我们照亮了历史中南宋那个幽暗的角落。
我们对所在的时代和城市了解多少?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又了解多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就拥有“三大发明”的宋代;“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充满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南宋;已经有了外卖业务叫“泛索”,送外卖的小哥叫“闲汉”的南宋;无论男女老少、宫廷贵族,还是贩夫走卒,“全民簪花”的南宋;代表了宋代瓷器生产工艺最高水平的南宋……
譬如,每次经过望江路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车速,朝德寿宫的方向望一望;譬如,每次在媒体上看到德寿宫的新闻报道时,人们会停驻目光然后逐字逐句地阅读。这是一座城市对南宋风雅的再现,这也是一座城市的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慕。
倘若有人走进一条小巷,忽然听到一段咿咿呀呀的唱腔,那也无须惊讶,只要静静聆听,那是这座城市在当下一刻的文化韵味及日常风雅……
自始至终,周华诚都牢记着本书的写作使命:推开德寿宫这扇“窗”,让人们看到南宋,看到临安城,看到更完整、丰盈的杭州,看到百姓们在不同时代的相同的精神、相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美可以经历时光淘洗,愈见风范。美更如流水,绵延不绝。”周华诚的文字清雅而有力量,自带宋韵风骨。没错,他就是杭州人。他“带着生命的体温”,带着这片地域上的文化密码,走进历史的幽深之处,又走进当下的杭州。他的语言扎实准确,又轻灵柔软,切中肯綮,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焕发文学“最泼辣的力量”,以这本《德寿宫八百年》为一封厚重精美的邀请函,向世界发出隆重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