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选粹

2023-03-22 22:27
人民之声 2023年1期
关键词:养老职业服务

文 琳 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切口大变化”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尤其是2022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仍保持在70%以上。代表们深切关注民生实事,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安全等各个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建议。

关键词:稳就业

● 梁俏筠:“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岗位、拓空间、提质量

广东是经济大省、就业大省,广东稳就业工作是整个国家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一部分。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经济将持续恢复。但也要看到,我省在稳就业工作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尤其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为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稳定,建议:

不断完善优化就业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目前,全国经济处于疫情后复苏阶段,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中小企业仍需要政策支持对冲消化前期影响,但此前出台的各项减负政策陆续到期,因此,建议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与其他方面的宏观政策衔接用以继续支持稳就业。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拓展就业空间。大力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拓岗位、送资金、供场地、给保障,促进供需对接,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一是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构建贯穿创业全程的政策体系,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稳住基本盘、扩容蓄水池。二是扩展第三产业容量,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支持通过打零工、自我雇用等“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

打造就业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模式和质量。一是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就业软实力。二是打造“就业服务驿站”,探索结合基层治理网格化,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三是建立“链条式”服务模式。建立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才机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提供精准的服务,提高就业质量。

● 王浩:促进Z世代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Z世代享有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和更可观的可支配收入,各种新职业给Z世代带来了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就业待遇,但其就业稳定性相较传统职业更难得到保障。

近两年广东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慢就业”,意味着后续青年失业率仍面临持续居于高位的风险。同时,近3年来部分企业大规模裁员的报道屡见报端,社会吸纳新增就业能力也有所下降。

2023年,广东将迎来首批大规模高职扩招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人。新职业快速涌现增加了Z世代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新职业就业、完善新职业就业环境,在当下具有较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群体特征、存在问题和工作实际,对促进Z世代青年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新职业群体思想引领与组织化联系。一是建议由共青团牵头建设各级新职业领域优秀青年数据库。二是依托广东共青团和省网信办大数据系统,完善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三是依托各级共青团建立考察识别的机制安排和举荐吸纳的工作渠道,着重吸纳一批积极向上、影响力强的新职业从业者进入各级共青团、青联等组织。四是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国情考察、成就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等,增强新职业青年群体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完善新职业权益保障,营造从业友好环境。建议由人社、教育、共青团等部门联动有关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合作。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的力度,对于掣肘新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政策保障。二是建立青少年行业培育实践基地,为有意参与新职业体验的青年提供职业启蒙与从业支持。三是打造新职业技能在线学习认证平台,并建立各类市场化专业平台合作机制。

加强青少年“职业三导”。建议由教育部门联合共青团牵头、以学校为主体,通过组织就业导师进校园、创建职业成长实训实践基地等方式,对不同学龄青少年开展“职业三导”(就业观念引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技能辅导),进一步开展新职业及紧缺职业信息普及和实践。

加快推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扩大新兴产业行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供给。二是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出台政策鼓励校企积极申报开设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使新增劳动力供给更加契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建立新职业服务基层的政策导向,扩大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业技术等领域的新职业就业岗位供给,增强粤东西北就业吸引力,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关键词:强教育

● 姚训琪:引导与规范民办教育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纲要在教育部分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在我国,民办教育目前仍然是以投资办学为主,民办学校为了自身生存发展,在招生、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问题,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和工作偏差。建议各地政府通过教育督导、行政执法等手段加强规范管理,特别是对于“双减”政策后培训机构的反弹回潮、部分“公参民”学校长期与母体学校不脱钩、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加强督查,确保中央政策在地方得到有效落实。

以更大力度引导和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建议地方政府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梳理、明晰、细化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在分类选择时主动选择非营利办学类型,出台鼓励与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性政策,让民办教育更多回归到公益办学、慈善办学、非营利办学的轨道上来。

采取阶段性纾困措施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民办教育机构。近几年新冠疫情多次反复,对于民办教育影响广泛而深远。建议地方政府面向这一办学群体开展针对性需求调研,出台一揽子纾困助企方案,从租金减免、生均补助等方面给予阶段性资金支持,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办学行为规范的民办教育机构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协同发展、共赢发展。近些年,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民办学校难以作为集团成员校纳入进来。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吸纳民办学校加入各类教育集团,发挥民办学校体制机制灵活、资源配置快速等优势,以及民办学校的“鲶鱼效应”,促进民办学校与当地公办学校构建经验共享、成长互助、责任共担的教育事业共同体,服务于区域教育优质特色共赢发展。

● 程志军:高质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保持稳定、办学格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建议: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建议省里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支持的同时,组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比如中职学校对口一对一帮扶,或者是专业团队常驻帮扶等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和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教师层面的校企融通。

提高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近年来各地市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但欠发达地区的各地市由于财力有限,生均经费的标准还是保持在3500元的水平,极大制约了中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建议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方面给予支持,或者省层面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标准。

改革用工制度,解决待遇差别问题。中职学校的用工制度多种多样,不同用工形式待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利于中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建议省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做到不同用工形式同工同酬。

整合中职学校专业。每所学校的专业种类不必设太多,集中力量把自己有特色的专业做大做强。

改革招生制度。省层面或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允许中职学校三二分段,在普通高中之前提前招生。对于优质的中职学校,划定分数线招生。

重视职教高考。把职教高考的升学率作为提升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专项经费,保障职教高考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保健康

● 丁珂珂:加快推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

截至2022年8月,我省已建成互联网医院255家,大部分为实体医疗机构建设的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问诊量55人次;由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建立的互联网医院平台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20+万人次。从在线问诊量来看,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普遍缺乏对互联网医院有效运营管理,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公司建立的互联网医院是在线问诊服务主力。由于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公司建立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因医保异地结算等问题未全面接入医保支付,人民群众使用在线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便捷性不足。

为提升群众线上医疗体验,建议加强推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推动广东省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健全广东省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政策,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我省应因地制宜尽快出台具体细则督促省内各地医保科学确定项目名称、服务内容、计价单元、结算方式等,比照线下医保支付的标准逐步扩大医保对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的范围。

建立广东省线上医保结算体系,打通医保部门、HIS服务商、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相关数据接口,实现跨区域线上结算。参考省内线下医保支付政策,建立标准的线上医保结算体系,对所有接入互联网医院平台一视同仁,鼓励线上线下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扫除人民群众使用线上医疗服务障碍,减轻线下医院接诊压力。

在省内放宽互联网医疗“不得首诊”限制,鼓励人民群众线上诊疗,同时加强政策监督确保线上诊疗合理规范。应积极利用对新冠肺炎参保患者“互联网+”首诊产生的医药费用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试点机会,逐步放宽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得首诊”的限制,扩大支持首诊的疾病目录,推动人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线上医疗服务。同时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措施,确保线上诊疗服务合理规范。

● 叶丽燕:加快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对保障国民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走访调研发现,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平台不足、产业融资渠道不畅等。

生物医药行业与人民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情况、预防重大突发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我省继续加大力度,从提升创新能力、弥补行业短板、完善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快推进我省生物医药行业发展。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构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强专业孵化能力建设,布局一批科技重大研究项目,建设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机构,强化完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转化医学-产业转化”链条。

实施“强链工程”,引进“瞪羚企业”弥补产业链短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瞄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链价值高端和上下游关键技术环节,实施“强链工程”,形成粤港澳供应链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产品竞争力。推进建立完善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障药品、器械等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工作,构建完善的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加速创新药、生物技术产品注册上市,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合作,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策源地。强化政策协同,推动优质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建设健康医疗数据共享交换、跨区域汇聚和科学利用机制。加强湾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深化产学研医协同。联合港澳国际科研机构建设临床转化中心,开展诊疗新技术等临床转化研究。布局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服务保障。

加强对企业融资扶持力度,解决发展资金之忧。通过资金引导作用,为生物医药产业小微企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政府性担保服务。对生物医药产业加大研发前补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审批通道,全方位提高行政服务质量,主动实施个性化、定制化的管理。

关键词:筑保障

● 吴以环:加强养老护理、保育员队伍建设做好“一老一小”生活保障

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我省提出要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保障。当前应加快补齐养老托育短板,完善生育政策支撑支持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引导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目前,制约我省“一老一小”生活保障水平提升的痛点堵点还不少,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是护理员、保育员队伍建设问题。一是缺口大,二是“一老一小”岗位人员流动性大,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对此建议:

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保育员(幼儿教育)相关专业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将“一老一小”服务相关专业纳入我省职业教育扶持专业,对就读“一老一小”服务相关专业或方向的全日制学生减免学费,提高相关专业的吸引力。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一老一小”服务行业,支持培训机构从事“一老一小”服务培训,开发先进课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探索建立相关行业标准。

举办“一老一小”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广泛推行职业能力等级认证,引领这两支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迈进。加快建立健全从业人员补贴制度。将岗位补贴与养老护理员、保育员职业技能等级挂钩,设立岗位津贴、相关专业毕业生入职奖励,引导更多生力军加入“一老一小”服务行业。

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政策优待,将相关从业人员纳入我省各市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在积分入户、子女入学、公租房申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褒奖,推动从业人员代表参加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评选活动,提升养老护理员、保育员的职业自豪感。

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发展生物医药、康复辅具、信息技术、机器人、AI技术等康养产业,提升养老护理和幼儿保育智能化水平,减轻从业人员工作负担。

● 黄慧梅:推动“物业+养老”服务发展

养老领域面临需求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据调研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中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比如家政清洁、菜蔬配送、快递收发、家电维修、节日文化活动等。物业企业具备常驻社区、贴近居民、24小时快速响应的优势,物业服务可延伸至养老领域,将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内容双叠加。建议我省积极推动“物业+养老”服务发展,更好满足社区居家基础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供给短缺的问题。

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基础性养老服务政策。一是制定广东省发展“物业+养老”服务指导性文件,出台针对物业企业发展养老服务的资助办法。二是出台“物业+养老”服务规范和标准,制定物业企业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清单,明确物业服务范围、服务条件、服务内容及服务效果。

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物业养老服务体系平台。一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适老化设计水平,配备必要的基础医疗与保健设施,改善养老医疗环境。二是搭建物业养老服务专业平台,监督管理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及宣传引导平台,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养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三是鼓励不同行业的群众积极参与基础性养老服务,提升“社区共同体”意识,激发群众的志愿精神。

校企合作+专业培育,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物业企业依托专业养老机构、职业院校开展员工养老服务和管理培训。二是将物业企业养老服务人员纳入养老从业人员培训计划,组织技能认定考试。三是构建养老服务人才应急队伍,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保障养老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四是落实物业企业养老人才人员补贴以及人才引进补贴,将物业企业养老服务人才纳入公租房或保障房范围内。

关键词:护安全

●杨亚文:重视电动车充电安全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作为电动车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的建设发展也是其中重要一环。电动车及电动汽车在行驶及充电的过程中起火也屡见不鲜,如充电桩建在燃气管道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建议如下:

对已经建设充电桩的地方地毯式排查风险隐患。现在已经建设的充电桩,逐一排查周边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源隐患,并进行整改。

加快推动充电桩建设选址相关标准、规范及法律法规的建立。建议由应急部门牵头,联合政府规划部门及相关厂商,建立国家级强制标准规范,并建立相应法规。

政府规划部门和燃气集团统一规划充电桩,社区或充电桩建设单位在规划位置的范围内建设充电桩,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充电桩群的布局,采用分布式充电桩群的建设模式并实现“桩随车走”。对于新建充电桩,原则上不能设置在易燃易爆场所或与高风险单元设置在一起;充电桩的装设应按照燃气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与高风险单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经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安装充电桩的地方,应该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张挂安全操作指引和鲜明的警示标志,主管部门督促检查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

综合采用各种技术手段,防范安全隐患。在充电桩充电范围内,应装设燃气泄漏感知设备;所有的充电桩都应装设保护装置,并具备防爆功能;充电桩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等级、友好的操作界面以及智能化的服务终端,并且需要配置监控平台和运营维保团队。

整合各类充电桩的APP,统一一个入口,优化界面,并且标识清楚每个充电桩的占用状态、排队时间、是否快充、兼容车型等。

● 潘翠玲:设立村级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点,引入质量安全技术服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事。目前我省食用农产品大部分由小微企业及小农户分散经营,大型仪器分析难以满足田间地头、生产基地和出厂的质量监控。

为推进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经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设立村级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点。通过“小站点”发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大能量”,推动我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如下特点:实验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实验时间短,实验所用试剂无需自行配制且用量较少,成本低;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基本能满足相关规定限量检测需求;仪器设备小型化,便于携带,部分方法可实现自动化。因此引入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点具有重要意义,可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

二是引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充分利用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背景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试点对象,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服务、质量控制、食品安全宣传等服务工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自检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监控能力,对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养老职业服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职业写作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我爱的职业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