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毛 霞 晏 燕
本文依靠田野调查法,走访四川凉山地区传统彝族医药传承人以及多名知名彝医药专家和彝族毕摩,依托他们的口述史,了解目前凉山彝族医药的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凉山彝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为四川省传统彝药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州内有包括汉、彝、藏、蒙、苗等15个民族,截止到2020年末,共有彝族人口288.74万人,占凉山州户籍总人口的54.2%[1],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西南地区主体的少数民族[2]。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凉山州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彝族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药物资源产生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偏方、验方,形成了颇具彝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彝族医药被认为是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产业,被国外医药学者称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医种”[3]。目前,彝族医药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部分疑、难、杂、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疗效。
通过对凉山地区传统彝族医药传承人、多名民间知名彝医药专家和彝族毕摩进行走访,我们发现目前凉山州彝族医药事业发展整体较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凉山彝族医药事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凉山彝族医药体系构建不完善、彝族医药临床机构少且教学科研力量单薄、凉山彝医药制造产业开发水平较低、凉山彝医药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不足、凉山彝医药面临后继无人和传承人老龄化的危机等。针对凉山彝族医药事业传承和开发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前期的文献检索中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彝药的炮制方法、部分彝药化学成分及药效等方面,涉及凉山彝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较少。而研究彝药的传承和发展是振兴彝药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彝药的现代化,更有助于弘扬传统民族中医药文化。本文在深入了解当前凉山地区彝药传承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凉山彝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民族地区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及血脉传承,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与自然疾病在抗争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凝聚,其蕴含的丰富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老百姓的教化理念和言行举止。其中,凉山彝族传统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对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防治与诊断具有独特疗效。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对抗病魔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近年来我国民族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情况作出的系列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开发发展意见》的正式颁布[4],都为我们在新的一百年继续推进民族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2021年3月州政府出台了《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接下来各部门还需要根据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实施意见。同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医药发展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也需要扎实落实,为凉山彝族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其次,要提升医疗服务体系。依托现有的四川省彝医医院,继续拓展彝医药专科门诊的数量,提升各专科门诊的诊疗服务质量,继续抓好彝医名医工作室建设。除了凉山州西昌市以外,其他县市也应该逐步开设并为老百姓提供彝医药诊疗和煎煮服务。实现到2022年前凉山所有基础乡镇卫生院均可建立中医馆,所有基础乡村卫生室、服务站均能提供彝医药问诊和汤药代煎服务[5]。继而,进一步构建教学体系。督促并指导凉山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凉山卫校)新校区建设,落实彝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进彝医药事业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最后,努力完善资格体系。参照目前藏医药、蒙医药、苗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格制度体系构建的经验与方法,制订一套适合彝医药的行医资格制度考核管理办法,将彝医师的行医资格认证纳入我国行医资格测评范围。
首先,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在彝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在每年的经费预算项目中,应单独罗列彝族医药发展创新专项经费,重点保证彝医药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彝医药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经费充裕。其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给予彝族医药研发及生产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鼓励支持彝族医药研发及生产机构多渠道融资,助力彝族医药研发及生产,共同培育并打造道地“大凉山”彝药品牌。继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鼓励民间医药研究中心、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投资发展彝族医药事业。最后,多方协力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医疗资源。结合2021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充分利用凉山州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推进彝医药诊疗资源同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打造凉山彝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产业链。
首先,政策引导拓宽彝族医药人才培养途径,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目前彝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诸如西南民族大学、凉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中医医院的规培等。在现有培养途径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采用多层次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努力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合格彝医药人才。其次,州政府应从彝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选拔等各个方面入手,研究出台彝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实施办法,从其工作环境条件、住房问题、财政补贴等各个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性优惠,以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能投身发展凉山彝医药事业。继而,加强同民间传统彝族医药传承人、民间知名彝医药专家和彝族毕摩的学习交流,以丰富疾病的诊疗方法。最后,探索并实施彝医名医评选工作,该工作的开展不能局限于中医院,还应在民间彝医中开展选聘认定。而在院内可打造名医、名科,真正做到院有彝医专科、科有彝医专病、病有彝医专药[6]。
首先,进一步加大对彝医药新产品开发的力度。联合多家医药企业深入挖掘具临床诊疗优势,且临床疗效明显的民间组方、验方,共同开发含金量高、药理学相互作用机制明确的彝药制剂,共同打造具有较好疗效、更高知名度及国际影响力的彝药制剂。其次,改善彝医药科研平台的条件。其次,改善彝医药科研平台条件,加强同省内一流高校实验室、研究所、企业科研工作站的合作交流,利用其强大科研团队力量、先进科研设备开展彝药研究。最后,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继续开展彝族中药材种植强化技能培训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培育道地“大凉山”药材品牌。
首先,为了提高彝族医药的民间信任度和诊疗有效性,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馆应该推选部分彝族医药从业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的存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凉山彝族医药的全国知名度,同时还利于彝族医药文化健康稳定的传承发展。其次,政府应该保证凉山彝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费充足,以促进彝族医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继而,政府应当鼓励彝族医药的民间传承,鼓励支持年轻优秀的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学习彝族医药。同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以完善彝族医药行医资格的认证,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行医资格考核办法[7]。最后,依托学校系统化教育,借助先进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彝族医药人才。
贯彻落实2021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凉山彝族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培育并打造道地“大凉山”彝医药康养旅游品牌。首先,围绕康养旅游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促进彝族医药产业同康养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其次,相关行政部门要加强彝医药康养旅游产业的宣传,充分利用各大医药服务交流平台和旅博会进行推广,努力将彝族医药康养旅游产业推广出大凉山打造彝医药品牌。继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建设[8]。探索彝族医药与旅游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当地具有办学能力的高等院校,培养新型彝族医药服务型人才,保证彝族医药康养旅游有人可依,促进彝族医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最后,抓紧乡村振兴契机,把控国家政策导向。在旅游产品打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彝族医药元素和乡村康养长寿食品,努力打造凉山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针对凉山彝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依次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凉山彝医药制度体系、加大行政部门的帮扶力度、扎实推进彝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落实彝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发展彝医药康养旅游产业等对策与建议。为了遵从凉山州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在田野调查时间安排和走访对象选择上有一定的限制,走访过程中未能深入彝医药服务机构、广大彝药GAP种植基地、民间彝医药专家及民间彝族毕摩等处进行广泛的调研,未能对所收集的调研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所以本次调研层次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因此,后疫情时代凉山彝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应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调研领域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准确的调研数据,以助于提出更加科学、有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为四川省传统彝药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