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院 陈 颖
铜陵作为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工业经济是铜陵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立足铜陵产业实际,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实现铜陵工业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对铜陵市工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和铜陵具备的比较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铜陵工业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2020年基于国内外形势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同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1年末,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明确给予铜陵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铜陵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支持。
铜陵作为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近年来工业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以铜产业为核心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但也面临着传统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和战新产业加快培育的双重压力。在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如何立足铜陵产业实际,实现工业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期,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全球经济与贸易保持低速增长,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17年以来铜陵市重大项目投入不足,工业投资幅度下降比较大,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波动下降趋势明显。2020年末,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仅为3.7%,居全省12位。全市规上企业仅有486户,居全省末位。
全市工业产业中,五大传统产业(铜、化工、建材、钢铁、电力等)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强力推行,面临着较大转型升级压力,未来经济运行存在较大下行风险。同时,铜陵五大传统产业多为产品链、价值链低端粗加工工业企业,较多依赖资源发展,企业研发能力较弱,缺乏发展活力[1]。在安徽省16个城市中,铜陵市工业企业利润率排名较为靠后。
在新兴产业中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一铜独大”,占全市战新产业总产值比例高达80.2%。“十三五”期间,招商引资项目总体规模较小,重大项目或龙头产业项目较少,产业链条较短,各环节衔接配套未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
虽然铜陵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全省处于先进位次,但与长三角发达地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科技成果直接转化经济指数的贡献率不高,创新资源不足,缺乏高端人才、高校大院大所,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载体较少。
铜陵是全国重要现代铜工业基地、长三角城市群西翼新兴增长极重要节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皖中南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一是面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需求拉动力。二是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释放的新机遇,这将有助于在新一轮区域结构调整中增强发展潜力。三是面对当前划时代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和加快建设,有助于抢占竞争高地。四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重构的新机遇,有利于招引更多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五是面临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彰显的新机遇,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作用。
铜陵作为现代工业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材料工业,其中铜基新材料尤为突出。这一特点基于铜陵的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也是铜陵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体系分工的角色定位。要大力发展铜基等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主动深化产业配套,增强承接优质产业的吸引力和融合力,力争把铜陵做成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新材料产业之城,进而抓住新一轮区域竞争新机遇。
集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并拥有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发展政策平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布局重大项目、开拓发展空间、弥补发展不足。但长三角一体化是合作和竞争基础上的一体化,周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存,城市之间将呈现出产业转移、分工协作及相互竞争态势,不进则退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紧抓国家先进结构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和安徽省打造新型“铜墙铁壁”的重大契机,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能级“双突破”。
(1)技术创新保障铜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铜陵有色整合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强化废铜资源回收利用,建立长期稳定的全球铜资源供应基地。支持矿山采选科研攻关,着力突破尾砂综合利用、难选矿石选矿试验研究等关键技术难题。支持铜陵有色建设智慧矿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2)深度挖潜筑牢铜冶炼企业发展标杆优势。支持铜陵有色实施冶炼挖潜改造项目,兼并收购铜冶炼企业。加强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提高铂钯硒锑铼等稀有金属提取水平。配套发展硫酸硝纳产业,促进铜冶炼健康可持续发展。鼓励铜陵有色建设集全流程自动化产线、综合集成 信息管控平台、智能生产体系、精细化能效管控于一体的清洁环保、优质低耗、安全高效的智能冶炼工厂,巩固世界500强和国际一流铜冶炼企业地位。
(3)拓展产业链促进铜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紧盯电子电气、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增材制造、高铁、医疗及国防军工等领域需求,持续做大铜杆线、铜板带、铜棒、铜管、铜粉、铜箔等铜材料规模。加强以铜合金和铜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鼓励超薄压延铜箔、铜熔体精炼除杂、高性能合金铜线、复合材料压延加工、超细铜粉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推动高附加值产品规模提升。大力推动铜产业向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力、家电家装等高端终端产业延伸发展,重点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电子分立器件支架、精密连接器、电真空器件、高端印制电路板、5G用零部件、电子产品用零部件等系列新产品,电动汽车专用电缆、电动机、控制系统、散热器等产品,变压器、汇流排和联接器、电机等产品,空调用冷凝管及蒸发器、铜建筑装饰材料、铜工艺品等系列新产品。引导铜加工企业有序建设集柔性化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控、供应链协同优化运营于一体的质量稳定、协同高效、响应快捷的制造体系,促进铜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4)强化要素服务健全铜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加强与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合作,力争实现期货和现货的交易联动。引入铜供应链金融,建立面向全球线上线下融合的铜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交易、信息共享、技术转移、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铜产业新生态。充分发挥铜陵保税物流中心进口暂缓交税、出口快速退税、账册结转三大功能。加快推进铜产业物流平台建设,结合长江港口建设,做大做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5)创立国家铜历史公园彰显铜文化影响力。工业城市转型中应重视工业遗产,塑造和更新产业精神,打造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2]。铜陵可以学习传统产业转型中的经验创立国家铜历史公园,有效实现工业经济转型。以锤炼“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铜都精神,鼓励制作以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特色铜文化为主题,反映当代建设者风貌、艺术感染力强的文化艺术作品,提升铜陵城市形象和铜都知名度。保护开发古矿冶遗址,建设西湖铜艺小镇和铜文化特色街区。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推动铜工艺品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牵头举办国家级、世界级铜产业论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铜文化展示中心、全球铜雕塑及艺术品设计生产研发中心。打造铜文化铜精神研学基地及“铜心桐德”旅游胜地,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坚持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方向,瞄准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引导企业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上层次、提技术、创品牌、增效益,实现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转型[3]。
(1)以结构材料为主体实施技术改造工程。以打造铜陵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开发先进结构材料关键技术为引领,高标准实施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大技改项目投入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加快工艺、产品、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先进无机材料三大板块,打造铜基材料、铝基材料、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5个专业化产业集群,构建“电解铜-铜箔(压延、电解)-覆铜板/锂电池-印制电路板、动力电池”等14条细分的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板块-专业产业群-细分产业链”的分层发展格局,建成全国有影响力、全球有知名度的先进结构材料研发、生产、应用高地。力争到2025年,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铝基材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2)以制造业为主体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以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目标,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为重点,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加快机器换人、数字化矿山、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步伐,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00台以上,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个以上。围绕标志性特色产业链,构建“一个行业+一批服务商+一批示范企业+一个专项政策”的“四个一”铜陵智造新模式,实现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和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全覆盖。支持培育若干个具有总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性装备企业和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重点发展智能矿山设备、智能冶炼设备、半导体封装设备和挤出模具、智能测控装置、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板块,同步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力争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
(3)聚焦化工企业环保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以资源节约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聚焦企业环保、安全等痛点,引进“环保管家”,建立化工园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危化品管理中心等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化工产业园区布局。重点淘汰横港等老工业区落后产能,在化工、冶金、钢铁、建材等强化节能降耗、生产清洁化和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节能技改工程。重点培育打造高端涂料、工程塑料、电子级化学品等产业链,配套发展化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坚持走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新型化工发展路径。力争到2025年,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产值实现200亿元以上。推广应用粉尘高效治理、分级燃烧减排、城市垃圾协同处理等新技术、新设备,提升水泥行业绿色发展和利废能力。力争到2025年,绿色建材产业产值实现250亿元以上。
积极响应安徽省政府提出的“三重一创”建设相关政策,聚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聚、生态化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基地—集群”梯级推进格局。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半导体、5G、大数据、智能电网、氢能等先导性行业。到“十四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形成1个千亿级新材料产业,2个以上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1)建设半导体产业集群。坚持不求全链条、做优价值链,聚焦制造环节发力,力争3-5年半导体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动镓特氮化镓晶圆材料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富乐德单晶碳化硅等项目建设,打造半导体配套产业园。培育半导体增值服务产业,促进富乐德晶圆再生项目达产达效,提升半导体设备洗净服务能力,建设长江半导体增值服务及新材料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增值服务总部。做好封测装备、功率器件文章,支持耐科、文一三佳等企业开发下一代先进封装装备。
(2)拥抱5G产业新浪潮。统筹5G产业发展、“新基建”和场景应用,努力走在5G时代前列。聚焦5G产业精密器件和配套基础材料,依托华沣通信、伽蓝致远、旭创科技、弗兰德等重点企业,布局建设一批节点项目,打造光电、天线、通信三大产业集群,打造百亿5G产业。发挥骨干运营商作用,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经开区、城区人口密集区域5G网络连片覆盖。拓展5G场景应用,开发智慧农业、矿车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一批应用示范。
(3)做强做大数据化产业。巩固提升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区块链应用,落地建设阿里区块链创新中心,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基金,加快数字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品上行。深化“城市超脑”建设,推动标准化、产品化、产业化,领衔制定省级城市大脑地方标准,构建超脑产业生态联盟。深化与新华三等巨头战略合作,推进腾讯WE社区、紫光云等项目建设,开辟数字产业新版图。
(4)抢占智能电网产业风口。智能电网,又被称为电网“高速公路”。目前,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启动智能电网建设,而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刚刚提出构建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产业,成为一个超前的新兴产业、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智能电网产业,也是铜陵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是产业发展的深化,并有助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是关系铜陵工业转型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5)挺进氢能产业新蓝海。响应国家“气化长江”战略布局,实施“氢动长江”示范工程,加强与荷兰国家氢能公司在船用大功率动力系统等领域的合作,建设长江氢能研究院,以中信泰富、世界500强美国AP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氢能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的沿江“氢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铜陵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关键期,亟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以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创业强基。
(1)突出企业的创新型主体作用。大力引导骨干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实施创新型企业创建工程。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建立科技专家特派员制度,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建产学研联盟。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机构,迅速壮大高新企业总量和规模。
(2)融合科技资源,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一是梳理和铜陵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区域商会,安排专人专班跟踪商会、行业、企业,积极创建一批“商会+高研”“行业+高研”、产业联盟等模式的产业技术转移中心。二是加快组建国家先进结构材料研究院,积极推进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合工大铜陵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按照市场化、企业化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中介机构有效对接,打造新兴技术开发、集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综合应用平台。三是全面对接合肥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长三角高端科研创新平台的交流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吸纳一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3)建设科技产业重大工程载体。巩固提升狮子山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中科大创业园、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合肥工业大学(铜陵)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特检院铜陵技术中心等现有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倾力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速基地、产学研合作技术交流基地、科技服务平台集聚基地、科技人才培育基地、创新团队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主体功能于一体、具备一定承载空间的科技城,使其成为各级各类科技鼓励扶持政策的主要享受区,集聚人才、集聚项目、集聚技术成果并成功产业化的主要承接地,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利用的科研主阵地。
(4)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长效化市场化服务机制,借鉴和依托“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互联网+”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健全实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专家技术供应信息的制度;分行业分类别组织对口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服务,提高信息反馈对接的效率、效果;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积极培育中介服务机构(比如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项目评估、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引导中介组织走向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
(5)健全科技人才的考核激励机制。树立市场导向、依托项目、规范产权的原则,组织开展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按绩效给予引导性经费补助。健全完善科研单位、高校人员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科研人员“人事关系不变,岗位与绩效相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制定股权期权激励政策,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明晰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鼓励在铜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与科技成果发明人及其团队协议约定合理分成发明所得收益。
制造业发展离不开区域因素,不同制造业对区域因素依赖程度不一,但制造业与区域要素相匹配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为此,要实现我市工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造高质量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必要的产业服务要素。一是围绕产业,制订完善各重点产业全链条的产业规划,明晰目标任务。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引导政策。围绕重点产业的延链强链补链,完善投资、技术、人才等相关政策。三是增强园区产业专业化共享能力。提升产业产品检测、研发、废弃物处理、重大设备中试基地等公共平台支持服务能力。四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创建产业研究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增强科技成果和项目孵吸能力。五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加强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创建铜产业学院。六是建设企业和项目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政企互动机制,全日制全过程了解企业和项目建设发展情况,及时协调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