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019年1月《政府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性单位全面实施,2021年2月国务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出台,这些政策法规的落地推行标志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进入法制轨道,促使国有资产管理向着更加科学、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构建安全规范、节约高效、权责分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创办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归属国家,公立医院资产是典型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而其中的大型医疗设备更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营的基础资产,设备日常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将最新的政策和财务管理理念应用于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之中,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成为各个公立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型医用设备,是指资金投入量大、市价高体积大、运行成本高、操作复杂的医疗设备。其单次使用收费较高,对重大疾病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促进大型医用设备优化配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根据《目录》规定,大型医疗设备被划分为甲、乙两类,分别由中央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配置管理。
甲类大型设备指资金投入巨大,使用费用很高,技术要求特别严格的大型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以下四类: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和质子放射治疗系统、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高端放射治疗设备和首次配置的整台(套)单价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医疗器械。乙类大型设备指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和使用费用高,技术要求严格的大型医疗器械。主要包含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英文简称PET/CT)、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等七类设备。
1.具有公益属性
公立医院是国家投资开设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旨在提供惠及大众的基本医疗服务,满足他们医疗保健和治病问诊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大型医疗设备是公立医院开展日常诊疗活动的基础性固定资产,其定位和特征都紧紧围绕科研、医疗、教学、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为病患及家属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因此,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在购置、日常管理、报废处置等相关环节,都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紧扣病患及家属利益,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2.采购风险高
对于公立医院中技术含量和资产价值高、供应商数量少的大型医疗设备,不正当竞争和舞弊的现象更容易在采购流程中出现。此类设备的利润空间大,对经手人员的诱惑也就更大。实际采购过程中受到技术瓶颈的限制,多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没有竞争性,加之受到设备需要海外进口等因素的限制,风险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3.管理专业性较强
公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属于专业设备,科技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管理人员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前期的设备准入、论证和采购管理,中期的使用、维保管理以及后期的报废管理,需要资产使用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设备采购部门等职能科室共同协作完成。通过对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流程的梳理可知,设备管理是一项集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大型医疗设备正越来越成熟地应用于医生的日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成为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因此,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公立医院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医院管理层应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大型医疗器械管理实践相结合,调动全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科学运用管理学、生物工程学,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建立起一套完善严谨、便于操作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用更加优质高效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达到“保障履职、科学配置、有效使用、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的资产管理目标。
首先,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在采购设备前,没有聘请专业人员对采购计划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易完全遵从申请科室的意见和供应商的推荐,片面考虑购置价格,忽视后期的配件费、试剂费、维修保养费等补充成本。财务人员欠缺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对设备投资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使整体的论证过程流于形式。导致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不符合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或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收费项目与之相匹配,致使收费低而无法收回成本,不符合医院成本管理的目标。这些情况都会使设备使用率过低甚至闲置,最终造成医院资金的浪费。
其次,没有运用管理会计的专业方法进行测算。财务人员在设备购置过程中只进行预算方面的审核和控制,未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评估决策中去。在设备财务管理方面,财务人员重核算轻管理,缺乏本量利的专业知识,不能清楚地知道设备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保本量。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临床、医技科室科学地预约病人,统筹开机运行时间,致使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和《政府会计准则》的规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每年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保证医疗设备及时入账、账实相符,并按照规定的年限提取折旧,对已经报废的设备及时进行清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科室搬迁、设备管理员变动等原因,很多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只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终审计时,才对设备进行粗略的盘点。并且盘点时只注重设备是否在账、实物是否存在等表面问题,没有会同设备处对其存放地点、使用保养、维修维护、调用调拨、报废处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监管。大型医疗设备由于监管不力导致非正常损毁、使用寿命缩短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并且,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在大型医疗设备折旧方法的选择上主观性较强。根据政府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使用直线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使用期满后无残值。直线法计算简单且便于应用,被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所采用。此方法中大型医疗设备在会计期间各期的折旧额均相同。
但实际情况下,随着医疗设备使用年限的增长和使用人数的增多,在到达一定时点后会使设备的维保费用迅速增长,从而产生前期使用成本低,后期成本飙升,收支失衡的情况。并不符合直线法每期折旧额相等的理想状态。工作量法有效改善了直线法的不足,采用设备能提供的工作量作为单位计提折旧,适用于使用期间维保成本差异大,产生收益不均衡的固定资产。但是这种方法对管理方法、信息化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也会有所增加。正因为如此,利用工作量计提折旧的方法在公立医院中推广力度较小,成为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财务管理的难点。
另一方面,大型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维修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大型医疗设备本身价值高,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维修成本也高。因此,为合理降低医疗设备维修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和控制。
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将负责医疗设备维修的医学工程处、设备科、维修科在划分成本核算单元时直接划分为行政后勤类科室。因此,原本应该计入临床、医技类科室的设备维保费用就计入了行政后勤类的管理费用,会造成管理费用激增,而临床、医技类科室的成本缺失。另外,由于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保费用按期支付的特点,医院财务部门为简化工作流程,一般在年初一次性支付当年的维保费用后直接计入当月成本。这种做法忽视了会计基本的相关性原则,也没有考虑到收支的配比关系,使得成本数据计量不准确,不具有可比性。
公立医院的许多临床医技科室由于科室合并拆分、购置同类型设备等原因,使许多在账的大型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但并未上报财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旧对这部分设备照常计提折旧。当设备按照规定年限提满折旧后就进入报废程序,但此时账面上的设备残值并不能反映设备的实际价值,造成医院残值收益的隐性流失。同时,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离职或者调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移交工作,导致责任划分不清、账目混乱,已经完成报废手续的资产无法及时销账,其剩余价值收益未及时上缴财政,给国家财政造成损失。
首先,完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大型医疗设备一次性投资金额大、计提折旧时间长,采购人员应会同会计人员按照谨慎性的原则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对设备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在购置之前,要充分衡量大型医疗设备在生命全周期中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和盈亏情况。编制《投资项目现金流量表》计算分析设备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现金流,清晰地显示本项大型医疗设备各个阶段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向决策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分析报告,确保大型医疗设备资金的精准投放和医院的正常运行,避免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其次,建立健全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评价机制。公立医院应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加强具体操作的经济核算,例如:开机时间、保本工作量、设备利用率、病人周转率等。提升医院在医疗设备方面的财务管理水平,避免盲目购买,提升采购活动的计划性,也可保证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可实用性。
公立医院要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制度。组织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包含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和使用部门主要负责人。该小组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对本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综合协调和管理,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固定资产购置、领用、保管、报损、修理和报废流程,使设备管理逐渐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在财务系统中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实现大型医疗设备的账目核算和财务管理。按照条例有关资产配置、使用的要求,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即总账、一级分类明细账、二级分类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制度,在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搞好与有关部门管理制度的衔接,保证设备管理有法可依。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要狠抓落实,定期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重点关注大型医疗设备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及时反映在其账面价值上,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账物相符、账账相符。
公立医院对确实符合报废条件的大型医疗设备,例如:因技术更新确实需要淘汰或者没有修复价值的设备、已达到报废期限无法使用的设备等,要依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中有关资产处置的规定完善报废程序。
首先,应由使用科室提出报废申请,医疗设备维修人员检查后签字确认,设备处及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出具意见,经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同意,上报相关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报废处理。其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批准报废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拍照登记,并依照政府会计制度将相关设备从“固定资产”科目销账,按其账面价值转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再进行后续的账务处理。待报废处理的大型医疗设备应该由科室协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派的专人进行管理,不允许私自转卖。最后,在上级财政部门批复后,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的医疗设备净残值收入应全额上缴财政,医院不得留存。
随着公立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国家资产管理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地,为医院财务管理既带来了颠覆以往的管理理念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大型医疗设备的特点,分析国内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工作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将现代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中去,改变固定资产粗放的管理方式,达到公立医院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