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校园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3-03-22 14:47晁明芳,李国英,周海阔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淇河中华传统

本期嘉宾:

晁明芳 鹤壁市淇滨小学校长

李国英 南阳市第二十六小学校校长

周海阔 新蔡县实验小学校长

赵 涛 卢氏县实验小学校长

主持人: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度持续,许多地方和中小学校都在各学科教学或地方课程、校本教材中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容选择缺乏标准;不同学段、学科之间缺乏规划,不够协调……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新课标中关于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本期《校长圆桌会》邀请四位校长围绕 “如何在校园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共同探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验和建议,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塑造理想人格、强调伦理道德、尊重社会发展,这与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特别是新课标提倡的核心素养教育是不谋而合、高度统一的。请大家结合学校实际,谈谈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建构学校文化体系。

晁明芳:鹤壁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涌现出了鬼谷子、子贡、孙思邈等历史文化名人,更有灿烂的淇河文化。仅《诗经》中就有6首诗歌咏及淇河,《全唐诗》中歌咏淇河的诗歌有50多首,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下了吟咏淇河的诗篇。淇河的丰富文化是活生生的爱国爱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校也因位于淇河之滨而得名,这更让学校发展与淇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校2003年建校,淇河水的灵动、淇河竹的清雅、太行石的坚毅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该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激发孩子们的活力、激情与灵性?20年来,学校秉承淇河精神,用淇河水的晶莹、纯净润养学生鲜活的生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中,确立了“激活生命自然成长”的“激活教育”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校如净水”的校风、“灵动、坚毅”的校训。

我们希望学生在感受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李国英: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工作,对学生实施常态化、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南阳市第二十六小学校自2016年以来,一直坚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汉字溯源教育。语文教学以汉字溯源为抓手,让学生识汉字、了解汉字起源、明白汉字演变过程、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等,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自觉涵养自身道德品质,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

学校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本教材中渗透育人思想。我们从传统启蒙教材、诗歌、古诗文中萃取精华,选择思想立意积极、学生好学易懂的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学生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传统文化,汲取正能量,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还从2019年起开展甲骨文书法进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每周由专门的书法教师讲解甲骨文相关知识,并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甲骨文。学校成立了甲骨文书法社团,定期举行活动,交流思想,掀起了全校学生学习甲骨文的热潮。

汉源语文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本教材、甲骨文书法进课堂等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建构起学校的文化体系,既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也深化了我校的办学理念。

周海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多年来,我校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由“说”到“做”、由“形”到“行”、由“根”到“叶”的创新,构建和形成了多元立体、包容开放和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以传统文化铸“以爱育爱”办学理念之魂。

学校之名,成于文化,兴于文化,胜于文化。《程氏粹语·论道篇》指出:“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学校推崇“以爱育爱”,注重师生品德养成,并归纳、提炼为“和爱润智”之核心理念,坚持以德立人、德智并举,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践行“盈润生命、激活智慧”的办学宗旨,秉承“胸怀祖国、脚踏实地”的校训,培养学生“博雅、仁爱、大气、灵动”的基本素养,指引学生知行合一、刚劲有为、立志报国、自强不息。

学校以“魅力校园满书香,博雅师生共成长”为大主题,分学段、分年级、分学科,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学经典,挖掘历史渊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实践中注意整体规划、综合协调、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有效实施。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围绕主题开展传统文化经典书目诵读、软硬笔书法与粉笔字书写比赛等活动,增强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引导师生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

主持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那么,我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生成长呢?

赵涛: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我校具体通过以下三点让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生成长。

一是打造书香校园,营造良好传承传统文化氛围。我校紧紧围绕“读+X”的特色文化主题和“读创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坚持“秉承传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打造书香校园”的文化建设主题。学校设立了“读人楼、读心楼、读真楼、读世楼”,并以松树、玉兰树、梧桐树为校树,寓意守望、绽放、海纳百川。梅园、班诗墙、艺术长廊、读书角等人文环境趣味盎然,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

二是构建“学·融”课堂,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知识讲解、文字记忆,更应该培育文化精神、滋养文化情怀,实现文化引领。我校在“学·融”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梳理总结,积极挖掘不同学科可落实、可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统筹,坚持“课程教材为内容,整合渗透为路径,学科学习为主体,价值引领为目标”的原则,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素养。

三是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卢氏剪纸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价值、审美意趣。我校充分发挥美术教师马青山作为市级剪纸类非遗传承人的优势,让“非遗”走进校园,开设剪纸课程,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考察民间艺术基地,体会卢氏剪纸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我校还不断优化整合资源,创建卢氏县实验小学剪纸文化长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保证认同感,提升价值感和获得感,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晁明芳:我校以“家乡鹤壁、淇河起源,淇水之滨、淇河文化”为主题设计的鹤舞园、淇奥园、玉带淇河、竹林小路、淇水台等校园景观,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人文风貌。教学楼上的淇河文化长廊分为诗之河、历史河、生态河、幸福河、淇河娃爱淇河等五大部分展示淇河水韵,每一部分都尽显淇河文化之特点。在淇奥园中,李白、杜甫等历代诗人吟咏淇河的诗句被刻在太行石上。

我们的校歌也是以淇河为意象创编的藏头诗——“淇水翔白鹤,滨江现彩虹。小少蓄宏志,学贯西与中。腾空追日月,飞高越九重”。

学校还开办“淇河文化”网上专栏,组建“淇河娃艺术团”“淇河娃民乐团”,成立“淇河娃文学社”,开展“淇水诗韵”诗集制作、淇河娃卡通形象征集、淇河古诗文诵读、淇河海报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心系家乡、胸怀天下。

主持人:学校教育,课程是重中之重。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实现多学科协同、跨学科融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呢?

晁明芳:我们主要通过三个举措将淇河文化研究有机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从而实现多学科协同、跨学科融合发展。

多学科协同,学习淇河文化。学校先后编写了《我爱家乡——鹤壁》和《淇河文化 浸润心灵》《淇河古诗经典诵读》三套经典诵读教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诗词吟诵活动。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有意识地渗透“淇河文化”,让“淇河文化”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师会把诗经中描写淇河的古诗融入教学,美术教师将民间剪纸、手工制作、泥塑、淇河风光摄影融入课堂教学,音乐教师将淇河童谣传唱、淇河古诗文诵读融入合唱、舞蹈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宣传介绍淇河文化的作品……

项目式学习,开展跨学科研究。从2016年开始,学校就围绕传统文化开展了项目式学习。科学微电影课程,由科学、计算机、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组成跨学科团队,积极挖掘淇河文化元素,拍摄成科学微电影作品,让学生从收集资料、观察实验到拍摄制作,全程了解淇河相关科学知识。学生的微电影作品《海绵城市——海绵砖渗水性及吸水性的研究》《神奇的缠丝鸭蛋》《竹笔——神奇的毛细现象》等作品先后获得国内甚至国际大奖……

围绕淇河文化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提倡教师围绕淇河文化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目前,学校的市级课题“溯源《诗经》,追寻淇竹——改善淇河生态环境策略研究”主要研究淇竹文化、感悟淇竹的精神内涵;考察淇竹消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等。

赵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我校为了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血液,以“学·融”课堂为抓手进行课堂改革,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将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从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发挥作用,实现学融共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要善于找到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通过游戏、音频、视频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确立鲜明的文化主题。如在春节,学校组织开展亲子写春联活动,让学生感受年文化;在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瞻仰当地革命纪念馆或祭扫先烈陵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端午节,学校组织学生体验旱地划龙舟游戏,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在中秋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月饼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形式上:学校通过综合实践、社团活动和专项调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普传统文化,增强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通过专项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写人物专访,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通过 “爱国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尊老爱幼”等专题性学习研讨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立体、多维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主持人:疫情期间,多数学校打造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教学新样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动起来、活起来。请大家谈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举措,以引导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晁明芳:学校计划用大数据、各种智慧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制作各种传统文化产品,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各学科推广项目式、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用高阶思维训练的方式回望历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的一年,学校打算开设国际视野课程,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中国气魄、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李国英:在进行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我校组织师生观看德育讲座视频,引导师生正确看待疫情防控措施,了解历史上的疫情防控经验,培养师生人文情怀;通过线上早读的方式,让学生诵读经典,组织学生进行线上书法比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多媒体技术,举行传统文化朗诵比赛,让学生扮演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交流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也需要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力求收到更好的效果。

赵涛: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路径。学校应依托信息技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检索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通过视频、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个性化编辑以及成果创作。教师应将动画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合,智能科技手段与传统价值理念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和儿童兴趣的有效对接,让儿童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主动了解、体悟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形成“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生动局面。

其次,发挥“家校社”合作育人力量,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空间。学校应在调研学生、家长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家长的专业特长、职业资源,利用“家长讲堂”,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和学生一起探索传统文化如何浸润、丰盈学生的成长。学校还应根据社区红色革命基地、非遗文化基地等不同的特色文化,为学生设计构建开放、多元的传统文化育人空间,引导学生经历调查与讨论、思辨与内省,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最后,立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培养新时代青少年民族情感、丰厚青少年文化底蕴、促进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力量之源。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我校通过社团活动让广大学生真正掌握和传承技艺,领悟传统琴棋书画以及民间剪纸、音乐、舞蹈和体育的精髓,并通过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朗诵、广播体操等予以展示。

总之,只有让传承有抓手、创新有路径,让实践结合养成、形式结合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淇河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游览淇河诗苑感受淇河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打造生态淇河 建设品质“三城”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