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晴
(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2021年,云南省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目的是增加乡村人才数量、提升人才质量、优化结构配比,为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提供坚实的支撑。文章从云南省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和相关实践、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为云南省乡村人才振兴提出外引内培并举、在人才激励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等建议,让更多人才愿意来到乡村、留在乡村,能在乡村干出成绩、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地区“人气不足”;农业效益低、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导致从事农业的主体“信心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人居环境的落差体验与不适应性导致返乡入乡的人才“动力不足”;农业农村领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整个乡村人才的总量不足。根据云南省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近十年来,云南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44.8万人,城镇化率突破50%,比2010年提高了14.8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削减了农村基层一线的从业人数。云南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2.5%,销售收入仅占全国总数的2.2%,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2.6%。产业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也是制约乡村人才数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相比,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单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受限,这些问题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才的选择。
一是管理人才的流失使乡村人才在引进方面不够规范、激励方面不够充分、流动方面不够灵活,人才难以施展才华,获得报酬较低,出现留不住人才的情况。如昆明市东川区仅2020年就有18名党政人员离职,造成人才流失。二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严重。据统计202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 558.19万人,昭通市镇雄县现有农村劳动力77.8万人,2021年转移就业66.8万人,外出务工的大多为年轻人,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从人才素质结构上看,云南省乡村现有人才种类单一,主要集中在层次较低的种植养殖、简单加工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领域,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领域人才却严重缺乏。从人才成长培养角度看,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强烈,持续学习机会不够丰富,导致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不够,发展平台局限,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全国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为15 467人、15 088人,而云南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仅为11 601人、10 338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021年,云南省委组织部印发《“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方案》,通过人才引领、定向服务,助推全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截至2021年12月,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已选派10 190名各类人才、16个专家服务团帮扶6 913个行政村。此外,云南省还通过多种方式和措施,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留不住、引不进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积极推进新型农民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培训、农村创业创新者培养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等行动。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8.21万人次。二是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依托国家的“耕耘者”乡村振兴的培训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计划,培育出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计划”。出台《关于实施“技能云南”行动的意见》,分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需要的培训,精准提升竞争力,满足不同劳动者的职业需求。四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在拓宽选派渠道、增加科技特派团服务模式、设立专项财政经费、激发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服务热情4方面实现新突破。印发《云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2021—2025年)》,在5年内选派科技特派团100个、科技特派员1万人。
放宽县、乡(镇)职称评聘条件,实施基层卫生和三区三州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3 000多名基层人才取得高级职称资格。实施《云南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暂行办法》,鼓励县级以上(含县级)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自愿到乡(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服务工作。印发《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教师对口帮扶机制,着力提升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还通过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政策保障机制、实施省级补助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特设岗位和专项招聘计划、开展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工程等,通过以上措施推进农村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对艰苦边远地区乡(镇)机关,通过单独或综合采取适当降低职位学历要求、放宽招考专业限制等措施,降低报考门槛。2021年以来,县(市、区)公务员招录数量占全省总数的80%。实施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双提升”行动。自2018年以来,云南开放大学每年从全省村(社区)干部和后备力量中招收本科、专科学员,截至2021年,共招收2.59万人,学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从2018年起,创新成立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大力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印发《云南省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全省农村将回引优秀人才、培养后备力量各3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从202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增长机制,全省村干部岗位补贴原则上每月“正职”不低于4 500元、“副职”不低于3 500元、“委员”不低于2 500元,村民小组干部误工补贴一般不低于500元,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一肩挑”的不低于700元。
破解乡村人才振兴的难题,要围绕“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围绕“才”的问题持续培养,争取将“人”不断吸引和留住,不断将“才”发掘和发挥,才能实现人才的持久振兴。
乡村除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功能外,还承担着提供生态保障、生态产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这些乡村独有的功能也是乡村吸引人才的招牌。
1.产业方面。2021年,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随着云南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需要能与当前农业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包括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要持续提升云南农业质量效益和特色优势,让更多的外来人才能够选择云南开展农业投资,形成“干农业有得赚”的良好氛围。
2.生态方面。乡村独有的茂密森林、辽阔草原、茫茫大海、漠漠水田等自然景观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依托,这也是最能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的动力和资源。要持续提升乡村生态宜居、康养旅游吸引力,让乡村成为更多人“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首选;持续加强对乡村独一无二的景观宣传,让更多的游客选择到乡村旅游,让更多热爱自然的人选择乡村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3.文化方面。乡村不仅仅是礼仪教化、农耕文明的传承,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和归属寻求。要持续宣传好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爱好人文历史的人选择到乡村发掘新天地,让更多艺术工作者选择到乡村采风找寻灵感,让更多心灵漂泊的城市人到乡村旅居,让更多从乡村出去的人常回家寻找乡愁。
云南省当前在持续推进的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充分发挥本土人才优势,各地党员干部发挥熟乡情、懂知识等优势,共计动员4万余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规划。本土人才具备专业素质,对当地人文历史熟悉程度较高、自身成长经历和对乡村培养的独特情感,对本地的发展投入财力、精力的意愿更强,提出的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方面的意见更能切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对于本土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下几个方面。
1.靠培训。持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尤其是要加强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培育,如电商人才、休闲旅游人才等,不断提升其经营能力。持续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让农民能通过培训快速入门甚至掌握一项专业技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让培训后的人才有市场、有发展的潜能。
2.靠教育。乡村本是开展乡土教育和培养乡土人才的天然场所,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导致乡村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让乡村人才培养失去环境。近几年来,农耕传统、红色文化、非遗教育等多种源于农村的乡村研学教育受到较多关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农业生产劳动纳入了劳动课程内容。同时,高等教育中乡村人才培养也是很重要一方面,涉农专业学生应必修耕读教育相关课程,涉农高校也要进一步提升涉农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3.靠转移。转移就业不仅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坐井观天”永远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走北闯南”才能形成经验,才能形成更多可以返乡创业的人才基础。要持续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农村劳动力能够早培训、早出去、早进步、早积累,同时更要做好返乡入乡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有经验、有技术、有能力的外出就业人员想回来、能回来,支持家乡的发展,共建美好生活。
1.物质保障。主要是让更多的人才享受好的惠民政策和激励政策。在农村金融方面,要将种粮补贴、农村贴息贷款政策、“活体贷”、小额信贷、“土地经营权贷”等农村普惠金融政策进行及时宣传。在产业方面,要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传达,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要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农民能够各司其职、降低风险、共同受益。在组织方面,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进一步增加资产性收益,用好以工代赈的项目政策,用好农村公益岗位,让更多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获得更高的收入待遇。
2.精神保障。主要是给予人才充分受尊重的平台和给予乡村更多的发展支持。要发挥示范带动的效用,评定一批示范户,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环境,对于发挥作用的人才及时给予奖励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行动导向。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接续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县域统筹,进一步把在农村生活和在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差距缩小,才能真正留得住人才。
总之,乡村人才振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同步发展的,要充分认识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要认识到长期性和持续性,唯有坚持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将人才引好、育好、留好、用好,真正实现乡村人才繁荣、人才循环、人才互动的良好振兴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