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沛丹
文/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快速的有效发展期。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断创新、深化以及完善。职业教育在未来的10年里将不断深化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各类体系和机制,掀起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浪潮。《方案》和《意见》中对职业教育的师资做了相关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教育对于师资学历上的严格把控,而更加注重引进高技能人才:从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而是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同时要求落实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内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这一要求的提出,对目前在职的中职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因为非专业课教师的原因,他们基本没有接触过企业实践。但从另一角度思考,这或许也是中职学校重新打造一支真正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师资队伍一次绝好的机会,因为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所面对的是培养出一踏出校园便能够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那么了解专业、走进企业,拉近行业距离便是教师需要先学生一步掌握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有导向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相比于专业课教师,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依然采用与普通教育相同的传统教学理念,因此,打破固有观念,让公共基础课教师形成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意识,尤为重要。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提出:“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方案》中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了思政、语文、数学、外语、艺术等必修课程以及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限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占了学生在校学习总学时的1/3。要求课程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等思想性;要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等体现出职业性;最后应当反映当代社会发展时代性。随着中高职院校专业衔接工作的不断深入合作,语数英等基础课程也成为高职院校的指定考核科目。中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的基础,是打造技能型人才职业胜任力的关键,然而目前公共基础课在中职学校中却未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导致许多公共基础课教师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1.公共基础课不受学生待见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是普通应试教育学习成绩较弱而选择读职业中学,本身基础文化教育的薄弱导致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不感兴趣,加之职业学校对专业课程的大力推动,导致大多数的公共基础课堂都出现“死气沉沉”的情况,特别是语、数、英、思政等理论强的公共课,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公共基础课程考核不合格情况严重。长此以往公共基础课进入了学生不受待见的恶性循环中。
2.公共基础课教师对学情缺乏专业化了解
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各级教育单位的不断推动,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抓”不住学生的心,教学设计依然无法突破自身的课程局限。公共基础课教师并不固定对某个专业的教学,因此许多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授课之前由于对相应专业不了解便无法真正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情和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将课程内容更好地融入专业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困难。
3.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困难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应该是互相交织,共同支撑着学生真正发展的,但是目前更多是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基础课教师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无法很好地找到与专业课融通的点便无法使公共基础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学生依然会产生“为什么读烹饪专业要学数学?”“为什么计算机专业还要学习语文?”“为什么机器人专业要学习音乐?”这样的疑问,而不能真正理解基础学科可以带来真正素质上的培养。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每年暑假期间都会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为期至少一个月的跟岗实践,在《方案》下发之后将近3年来,对新入职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样安排了企业跟岗实践。面对这一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师无疑是忐忑的,因为面对的是非自己专业的岗位和工作,他们必须在一个月之内体验学生的角色。但这一尝试却收获了意外的双赢效果。
案例一:招老师,入职三年,烹饪专业英语教师,承担课程为烹饪英语、基础英语,2019年7月到某五星级酒店参加教师暑期跟岗实践,进行了前厅、西餐厅、西餐饼房等岗位的体验。
案例二:陈老师,入职三年,艺术课组音乐教师,承担课程为弦乐选修课,主要教授学生为航空服务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2019年7月到某五星级酒店参加教师暑期跟岗实践,进行了西餐厅咨客、服务员、小提琴演奏等工作的体验。
从两位教师的访谈和经验分享中可以发现企业实践让他们真正了解中职学生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教育,为什么烹饪专业需要英语?为什么航空和酒店专业需要音乐?他们和学生一样从接触岗位前的忐忑到感受岗位中的辛苦再到离开岗位后的回味,这远比偏离行业与企业闭门造车要来得更直观和有效。通过让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实现了教师在教学上切实有效的改变,他们体会到了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真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会遇到的难题,该拥有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而这些在以往的课堂是很少融入的。成为“专业化”的基础课教师之后他们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通点,让基础课也“专业化”,课堂便活了,学生便待见了,师生共同成长。《方案》中所提出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专业教师队伍外,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当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让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真正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基础课的改革、授课,方能更快实现《课程方案》中的四个基本原则。
1.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拥有职业教育意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职业胜任力应当是职业教育者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职教中的角色便是学生入学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最早传播者,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应当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思政、语、数、英、艺术、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教师,非简单的课程教学,而是将自身的职业意识融入课堂,成为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榜样和缔造者。
2.积极参与各类企业跟岗实践
对于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便要知道学生即将会面对的工作所需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掌握他们真正需要的才能知道要给予他们什么,而最好的方法便是亲身经历,因为这对于学生来讲更具说服力和同理心。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样应该积极到各类企业岗位中体验和实践,了解各种岗位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技能,什么样的知识及素养,当教师也实现“产教融合”,那么许多教学上的无用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
3.寻找专业切入点,基础课程融入专业内涵
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垫脚石和根基,但许多学生并不能牢牢把握住,造成了公共基础课课堂总是难以泛起涟漪。基础课教师在进行各类的企业实践之后可以与专业课教师互相探讨寻找专业切入点,将学生真正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内容融入到基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基础课是“有用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互相融通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真正改革。
4.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机会
作为学校管理部门也应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机会,比如短期的企业跟岗实践、承当实习班班主任工作、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参与企业走访了解企业文化、参与专业课程备课活动、参与学生专业技能活动等等,让公共基础课教师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职业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让公共基础课同样“专业化”。
目前中职学校中公共基础课教师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对于基础课程“不感冒”,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堂相比于专业技能课堂更常呈现出学生“趴台”“玩手机”“睡觉”的现象。但学生不重视并不代表课程不重要,反而公共基础课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公共基础课要重新焕发生机,除了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之外,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进行产教融合的浪潮中,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转变思想主动出击,让专业进入基础课堂,让公共基础课展现出“专业化”的一面。当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样了解学生的专业所需,真正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数英在未来岗位中的作用,那么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中职学校中便真正实现了其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