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昱琨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1)
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各项资源,确保各类产业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土地资源都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必须要充分掌握土地资源的分布、质量、数量等参数,以此为基础研究其承载能力。土地承载能力分为三类,分别是人口承载能力、足迹承载能力、综合承载能力。针对这三类能力,采取对应的调查与分析策略。在城市、村镇建设的构成中,规划土地资源、测算承载能力,始终是发展建设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各类土地问题层出不穷,土地资源环境管理有待改善,过度利用、资源不足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对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构建完善的调查与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分析土地承载能力,然后制定科学的规划与建设措施。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就是利用专业的学术知识,结合各种测绘技术,将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等参数调查清楚,根据具体参数分析土地资源类型、评价土地资源质量,为土地规划、资源利用等工作提供依据。在具体的调查中,主要对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进行调查,以此了解和掌握资源地域分异规律;调查土地利用条件、效益和方向,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促进土地潜力的深度开发;调查土地权属,加深人们对土地制度和人地关系的认识与了解;监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主要矛盾,然后采取科学的资源保护措施,落实有效的土地资源整治策略。
不仅如此,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还可以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主要解决我国的人地矛盾,保障土地开发与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为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支持[1]。任何城市、乡镇的建设都应该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将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作为基础条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空间布局等,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因地制宜的调整措施,确保配置合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调查分析可以提供决策依据,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实际管理中,需要掌握土地资源数量、分布等详细资料和准确参数,在了解市场土地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土地权属管理中,必须掌握土地资源位置、用途、界限等信息,保障管理决策的准确可靠。
在土地资源评价方面,通常将土地生产力水平作为主要依据。生产力通常体现在土地资源的限制性、适宜性两个方面。所谓生产力,就是土地生物能力,每一类土地资源都具备生产力特性,并且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土地生产力,可以先调查土地的适宜性[2]。所谓适宜性,就是在某种条件下,土地资源可以为某种生产或用途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这种适宜程度就是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同时影响生物特点、土地产量等。适宜性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多宜性、单宜性、暂不适宜等,通常在农业、林业、牧业三个产业中应用。土地资源的限制性也是重要的评价依据,这种特性和适宜性对应,即限制生产中发挥土地资源潜力的障碍因素。
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中,为保障结果的有效性,需要先明确具体的调查内容。将《土地调查条例》作为依据,结合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调查评价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监控变化情况,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面积、位置、地类等。
第二,调查土地权属,掌握权属变化情况,具体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两个方面。
第三,调查土地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对农田现状、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数量多少、保护状态三个方面。
在土地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通常采用全面调查法,具体运用实地统计、遥感测试等技术手段。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作为参照标准,根据要求制作调查基础图件。在各项技术中,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率,在特定区域内通过遥感进行周期性监测,以此了解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情况,满足动态跟踪的要求[3]。对各个时期、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追踪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变化规律,清晰直观地呈现变化过程,进而更加精准地获取变化面积、类型和范围。对比传统调查方式,卫星遥感技术的效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可以采集多源、高分辨率的影像信息,能够丰富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为土地资源分析工作提供更多数据依据[4]。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为保障调查更加全面、科学,不仅可以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也可以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即采用综合技术进行调查。遥感技术用于获取多光谱数据和影像资料,与GPS 和无人机技术结合,丰富数据采集的渠道和形式,精准、有效地采集特殊地形、危险地形的数据信息,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与Lidar 技术结合,能够调查矿山资源附近大范围区域的沉降情况,调查效率较高,监测结果比较准确,可以为整体环境评估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使土地资源发展预测更加准确。
在成果利用方面,可以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在二维调查的技术上,向三维动态的方向发展,实时更新和演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转变传统的图表信息形式,使调查结果展示更加直观[5]。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运用数据库才获取、存储各种资料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体化管理平台,为土地资源管理、使用、规划等决策提供详细的依据,为国土调查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调查评价的作用。
土地资源调查要求使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同时规范各个工作程序,选择恰当的工作方法。通常,土地资源调查分为准备、外业、内业、检查等环节。在条件调查方面,通常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项内容进行调查。
具体来说,对位置、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要素进行调查,保障调查数据的精准性和内容的全面性。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专业队伍的组建、工作计划的制定、调查资料的准备、仪器设备的准备等多项工作,通过全面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环节奠定基础;在外业工作中,需要先做好调绘准备,具体包括路线调查、土地分类系统设计等[6]。在实际调绘的过程中,根据要求选择调绘底图的比例侧,确定具体的验证样区,然后进行权数和地界线的调绘,还要补绘地物、验证样区调绘,最后清饰整绘。为保障外业工作的可靠性,应该选择恰当的站立点,做好底图的定向定位工作,并且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外业调查记载表;内业工作包括资料整理、面积计算、调查报告编写等内容。
在实际调查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要求。以划调绘面积线来说,应该遵守从左到右、由上至下的原则,东南方画直线或者折线,西北方在立体镜下转画曲线;调绘面积不能将地图边界、行政界画作为参考。在面积线实际调绘的过程中,先在航片旁向、航向四度重视部分的中间位置确定4 张航片中共有的地物点。然后连接东南方向的选点[7]。如果该地区比较平坦,则曲线率比较小。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将卫星资料作为辅助资料,也可以在专题调查中应用,根据具体的调查范围、要求等选好卫片种类、波段组合、比例尺等参数,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仪器设备方面,应该根据需求准备各类仪器、文具用品,详细编写任务书,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自然评价和经济评价两个方面,自然评价具体对土地潜力和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潜力评价方面,可以将美国土地潜力评价体系作为依据,结合我国土地潜力评价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开展土地潜力评价研究,侧重对农林牧业生产潜力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等级划分[8]。以农用地等级评定为例,就是根据农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分析,对农用地等级进行划分,通常可以采用毛利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农用地估价等方式。在适宜性评价方面,可以将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作为依据,将评价体系划分为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单元四个方面;在经济评价方面,主要评定经济指标的使用价值,根据土地经济条件,对土地的等级、价格作出评价,或者根据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分析,对比不同土地利用情况、投入效益,以此为基础研究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着手,确保土地适宜性,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要做好土地承载能力测算工作。主要对人口承载能力进行测算,结合实际需求分析具体的测算方法,保障测算的准确性。
国内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当前测算手段,以及具体的测算目标和要求,从县域层面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测算方法,将土地资源人口分布限制性分析作为基础,构建“人粮关系”为依据的指数模型[9]。该模型通过设定粮食消费水平,计算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可以供养人数,具体公式为:LCC=T/TPc。其中,LCC 就是承载能力,以人为单位;T 为粮食总产量(kg);TPc 为人均粮食消费标准(kg/人)。
从中国国情出发,设置营养安全标准粮食消费应该达到400g/人。以此为基础,列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计算公式:LCCI=Pα/LCC;Rm=(Pα-LCC)/LCC*100%;Rn=(LCC-Pα)/LCC*100%。其中,LCCI、Pα、Rm、Rn 分别代表承载指数、人口数量、人口超载率和粮食盈余率。根据承载指数差异,可以根据人粮关系,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划分为粮食盈余、人粮平衡、人口超载三种类型。足迹承载能力和综合承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测算内容[10]。在足迹测算方面,可以将传统生态足迹以及模型计算公式作为基础,然后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改进调整;在综合承载能力方面,可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进行测算分析,主要将生态本底条件、城站建设条件等作为测算依据,通过因地制宜的测算方法,保障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需要构建完善的土地资源调查分析体系。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土地资源的各项信息与具体参数,为土地利用、土地权属等工作提供依据。在实际调查评价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采取有效的调查评价方法,主要进行承载能力分析,从人口承载能力、足迹承载能力、综合承载能力三方面入手,确保分析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