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启发

2023-03-22 07:06陈雪洁
经济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接受程度美学政治

●陈雪洁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影响社会成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社会成员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深远影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施教方的努力不可忽视,但对教育实际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被施教方的接受程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理论基于读者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接受关系,对阅读行为中读者所承担的主体作用进行探讨。深入剖析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突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理论的首倡者是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塞尔,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标志着接受美学正式从文学史的各种学派中独立出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一理论的诞生冲击了以往文学研究中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倡导以读者为核心展开文学研究。接受美学的研究重心从读者与作品的接受关系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从而实现了对文学研究的根本转变。接受美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1.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包括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各不相同,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读者就已经产生了对作品的心理预设,想象自己会从中读到什么。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直接取决于其期待视野。也就是说,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对作品已经具备一种内化而成的潜在期待,当文学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基本相符合的时候,读者才会真正接受并理解作品。

2.审美经验。接受理论认为,即使是同样的一本书,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经验,在阅读时读者会根据自己一贯的审美经验自觉地选择接受。这种“审美经验”是读者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成长经历所形成的感知和经验,构成读者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认知途径。正是因为有审美经验的存在,阅读变成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产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那里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同一位读者再次阅读同一本书时,也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感悟,可见读者的阅读过程与其自身的经验背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3.读者参与。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这里的第二文本是指经过读者主观的解读和加工过的文本,体现了读者的参与过程。在姚斯看来,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当读者进行阅读活动时,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联系。“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映,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1]。”在读者这一主体的积极介入过程中,作品得以从静态转变为具体的审美客体。读者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通过主观的加工和建构,实现作品和读者的深度融合,为作品注入了活力,使其成为一种具体的现实存在。

二、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发

1.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按照接受美学所提出的“期待视野”的理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会形成一种期待视野,当文学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基本相符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读者和作品的深度融合。以此理论为借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施教方应善于了解教育对象的“期待视野”,从学生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反思与突破,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使其成为更有吸引力、更加符合学生期待的一种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程度,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有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更多地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力,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在认同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大多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改善“供给方”的角度出发去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是“需求方”,因为教育的最终完成要看学生的接受效果如何。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情操的双重教育和指导,使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受到理性认识的影响,又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断贴近学生这一群体的接受水平,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将单向的“灌输型教育”变为双向的“接受型教育”,让知识和思想道德的传递更多依靠学生自身的内在驱动力来完成。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贴近学生的切实需要、更符合学生的内心期待时,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依靠内心的驱动去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精神,从而将知识内化于心,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接受程度。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由接受美学所论述的“审美经验”理论可知,每一个读者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见解。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年龄、阅历等条件的变化,其所拥有的审美经验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时,学生这一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前,对教育对象进行切实的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制定出精准高效的教学计划。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施教方应注意到各个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层次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虽然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但其自身的独特性也不容忽视。教育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切不可“一刀切”,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教育对象这一整体,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教育者应该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受教育者,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育内容和形式始终与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相适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3.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接受美学理论与以往的文学研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强调读者的关键作用,把读者放在了主体位置上。文学作品的产出过程和接受活动实际上是受读者制约的,读者始终处于主导的位置。按照接受美学理论,作品的完成要依靠读者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读者的加工和解读为作品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作品的价值在读者的阅读后得以浮现。以此为借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同时学生也是处于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育过程依赖于学生的了解与接纳方能得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自觉自主地接受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更多地依靠自主探索和内在驱动完成学习过程,进而达到教育目的。正如接受美学理论所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观参与和内在接受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吸纳知识,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强大的求知精神去进行学习活动,这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扮演一个“引路者”“摆渡人”的身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其在自己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领悟精神,变被动灌输为主动体会,由此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实质发展。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实践策略

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改革。作为影响人、塑造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大多遵循主流价值观,以社会普遍强调的价值标准来教育影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难免会过于注重社会需求,而忽视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需求。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完成,因此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着力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适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期望值,应改革教材、载体等教学条件,运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而当今社会,由于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越来越强,认知模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搜集当代学生们感兴趣的最新事物来充实教学素材,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内容,在保留原有内容精髓的基础上充实和革新教学事例,使其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2.推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单向教学模式不利于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的精神实质,大多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思想内核。要真正做到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就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在进行教育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和互动性更强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汲取理论知识,获得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而获得的感悟较之灌输传递而习得的理论知识,更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起到真正的思想洗礼作用。因此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发展,就必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更多依靠学生的内在驱动进行知识传递,同时学校、家长和社会可以形成多方配合机制,共同助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发展。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其个体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切实把握每个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接受程度和真实反馈,对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当前的实践中,要加强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了解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实时反馈,并以此为基础及时调整改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进程。首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掌握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接受较慢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其次,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认识到学生自身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也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动态发展。完善教学实践中的评价环节,这对我们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接受程度美学政治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公众保肝护肝中药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浅析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中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