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璐 韩雨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1]。新形势下,基层审计工作尤其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审计过程的效率。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管理局面并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大数据审计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大数据审计已被基层审计机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随着“金审工程”的出台,大数据审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多年来,这一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数据的获取量也大幅增加,既使审计对“大数据”的监督管理变得可行,又为推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审计“全覆盖”提供了前提。随着大数据审计的普及,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一些棘手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就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基层审计机关对大数据审计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维固化,未能将大数据审计提升到战略层面,开展全员大审计的氛围不强。一是基层审计单位对于大数据和审计业务的连接关系在认识上不够紧密。基层审计单位对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审计工作积极发展并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尤其缺乏数据先行的理念,对建立健全主动和及时数据采集体系的积极性不高,向大数据要资源、向信息化要效率的意识不强,传统审计理念根深蒂固,大数据审计工作推进力度不强。二是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体系建设规划意识较为淡薄。整体上对数据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思考,在履行业务层面,没能对有效数据的报送、归档、整理和利用进行系统规划,数据更新不及时,对数据采集、使用、储存等安全性未作出明确责任划分。在制度层面,数据采集管理制度滞后,未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工作机制,数据积累和保管未形成有效机制,影响审计效率。三是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信息数据难以进行共享。虽然各部门单位正在逐步推进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单位财务系统、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相对独立运行[2],再加上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存在数据保密、沟通等问题,横向数据很难进行共享。此外,基层审计机关受限于资金、人力等因素,没有能力开发适合实际的相关大数据审计软件工具,上级机关投资开发的大数据审计软件往往又跟基层审计机关实际契合不够,甚至部分软件不对基层审计机关开放使用,导致基层审计机关无法利用最新的审计成果,纵向信息共享也存在困难。
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基础很薄弱,随着数据储存量逐年增加,数据形式愈发多样,很多数据采集不全面、数据标准化处理困难等问题都限制了大数据审计更深层次的应用。一是部分数据获取不到位导致数据分析无法开展。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审计业务能力,但是限制于很多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基础的缺失导致数据分析无法开展,大数据审计也因此无法进行实践。比如社保专项补贴数据,人口死亡数据等等由于权限问题无法取出;再比如某地区预算编制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可以被大数据审计分析利用,但该地区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数据由于该地区国资办无权限导出备份数据,社保、医保等数据权限不在该地区,这些数据采集过程出现的问题限制了大数据的分析,致使数据分析难度增加,进而影响了大数据审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采集的数据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分析不准确。各个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有所不同,建立的数据采集口径不一致,数据库格式不尽相同,这给数据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基层有些数据采集回来重新转换格式后,很多内容就不能完全显示,受限于内容的缺失,审计对数据的分析反而不够准确,如果要确保数据准确,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逐一核对,这就不能体现大数据审计的高效性。三是数据填报不规范导致数据分析部分内容缺失。基层各单位管理相对比较混乱,很多数据基层没有按照规范来填制,更没有按照规范准备电子数据,这些导致基层审计单位采集到的数据里很多是空值,从根本上影响了数据分析的能力。然而,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业务知识和数据建模能力,在实际分析中容易出现逻辑错误,导致数据分析结果偏差,使得基层大数据审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3]。
基层审计干部队伍是基层审计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审计机关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在大数据审计背景下瓶颈制约日渐显现。一是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匹配。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很突出,由于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的限制,人数较为有限,完成常规的年度审计项目尚且捉襟见肘,要实现大数据审计的常态化监督亦是难上加难。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推进,今后基层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将会成倍增加,如果仅靠现有力量,断难担负起繁重的审计任务。二是基层审计机关复合型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效能难以发挥。由于招聘岗位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业务人员专业为财务、审计专业,对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只能停留在最基础的使用层面,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数据处理经验不足,普遍缺乏战略性思维和开放性思路,这阻碍了他们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提取等方面的工作[4],普遍存在缺乏战略性思维、思路不开阔等问题。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一开始对大数据审计都较为陌生,并不能迅速地接受大数据审计这一工作,导致审计效能难以发挥。三是基层审计机关数据分析专业人员有限,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相关专业人员不能相互融合,存在只有分析能力但没有审计分析思路,或者只有审计分析思路但没有数据分析能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仅是将备份数据整体转换至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然后借助外部服务对财务数据进行采集并清洗入库,校验核实完毕后进行统一的问题筛选和归纳,并不能达到有效数据分析的要求,导致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价值,不能满足大数据审计常态化需求,更不可能深入到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层面。
提高大数据审计的战略定位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一是明确定位大数据的应用范围。由于基层区域整体数据量不大等这些因素的限制,对项目选择上基层审计机关更倾向于数据量大的项目。在制定项目审计目标时,就明确大数据分析涵盖的审计内容、关联单位和数据需求,列出大数据分析的思路,具体做法纳入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不断调整和完善。二是创新审计项目组织模式。根据审计项目和数据的特殊性,优化人员整合,强化组织领导。项目实行“双主审”制度,并安排两名专职数据分析人员保证有效开展数据核查工作。同时引进专业外部资源参与审计,增强审计组数据分析力量,重点对财政信息系统做详细剖析,提升财政大数据审计能力和水平。三是积极探索财政大数据审计思路,开展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分别成立数据分析组和业务审计组,数据分析和业务审计工作同时进行、同步推进。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审计方法模型,对数据分析组分析得出的疑点,由业务审计组进行延伸取证,保证审计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大数据审计离不开大数据共享平台这一关键载体,只有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共享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势。一是提升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能力和数据共享能力,优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协同其他部门数据资源优势,增加数据捕捉和信息获取的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坚持将大数据分析贯穿于审计作业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审计项目的前置环节。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将用于分析数据并核实问题疑点,提高数据追踪内容、质量的精确性,由此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三是特别注重大数据审计工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保密意识,强化基层信息安全。要加强网络系统加密授权,做好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密检查工作,并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检查,以确保被审计信息从系统平台的角度来看是绝对安全的。
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审计培训学习,及时运用学习成果。通过开展优质课程输出、集中整训等方式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独特性,各个审计组适时进行现场集中学习和培训,及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项目中,来不断探索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大数据应用路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工作水平。二是加强实战训练,及时梳理总结经验。加强实战化训练,增强战术和技术能力,全方位搭建审计环境,组织各个审计组在项目审计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审计,对数据分析报告进行探索,及时梳理总结大数据审计思路和方法,技术应用以及数据分析得出的疑点线索、问题类型等经验技巧,达到启发思维、磨炼战术的目标。三是加强学习交流,及时进行经验共享。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推广成熟的技术方法和典型经验做法,举办大数据审计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达到资源、经验和信息共享,从而促进数据分析方法创新、成果运用和经验累积,起到培养锻炼队伍、促进大数据审计能力提升的作用。
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需要紧密围绕国家和审计署的战略布局,找到主要路径和重要抓手,加强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手段,推动大数据审计持续深化发展。目前,基层大数据审计在发展中仍然面对许多问题,基层审计机关要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大数据审计的战略定位,强化大数据审计意识,营造全员大审计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审计“硬”实力,加强和相关单位的协同,不断提升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基层大数据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