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萍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蚌埠 233000)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一般都是参考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的相关内容,再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具体教学对象的阶段性心理发展诉求进行课程设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围绕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学会学习、生活与社会适应、生涯教育六大模块展开,每个模块构成一个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者需要围绕某个主题作出概念界定与内容解析,并依此设计出若干节具体的课时,课时之间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联系,所有课时的设计与教学均要服务于大单元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校园心理剧是围绕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常见心理困惑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创编演的形式,自发地体验觉察,创造性地突破困境、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1]。校园心理剧在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形式有微视频和现场创编演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关注参与者的体验、创作和表达,在培养信任和投入、改善关系、激活创造力等方面具备优势[2],这就决定了其在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够发挥的功能性应用空间很大,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在课程实践中进一步开发与推广。
近两年,笔者带领的教研团队曾两次参加省级高中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基于对高中大单元课程设计理念的理解、框架的思考与内容的布局,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设计思路,即依据学生心理成长中的阶段性诉求,分三个步骤设计心理课:明晰现状,确立需求;发掘资源,促进互动;积极赋能,催化成长。每个步骤设置一个课时,巧妙地将校园心理剧因素融入其中,或借助原创校园心理剧微视频资源,或借助校园心理剧创编演,将其作为一种更生动直接、更贴近现实、更易引发共鸣与思考的形式,融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而巧妙地推动课程进展,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1.设计思路与基本流程
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有对人际交往的理解和渴望,以及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惑,都与高中生的年龄、阅历和环境相关。引导高中生关注人际交往话题,应该从让他们了解和觉察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开始,即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觉察人际交往困惑和期待。接下来,在了解个人交往现状的基础上,借助团体动力,通过互动、交流探寻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从而触动个人内心的转变。最后,借助身边的真实案例,通过演绎、讨论、内化等来实现从头脑认知到行为落实的真正转变。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将单元课程设计为三个课时:“觉察人际圈子:看见你我,看见人际”“寻踪人际秘笈:原来这样可以更受欢迎”“化解人际困境:人际交往生活秀”。三个课时直指觉察、启发和转变,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因心为所动而心有所获。
2.校园心理剧应用举例
片段一:校园采访。学生主持人在校园内随机进行采访,采访话题围绕“你的人际关系情况”“你的人际交往主要困惑”展开,学生们接受访问,积极配合,真诚吐露内心想法。剧目创作要点是提供真实校园生活场景,学生对学生进行采访,问句和互动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创设和谐、温馨、安全的对话氛围,让接受采访的学生放下防备、真实作答。画面拍摄风格以清新、活泼为主。
此片段通常用在第一课时的开篇导入,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目的是通过访谈调研目前高中生的校园人际关系现状。被采访学生的回答既能帮助收集信息,又能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体会到“人之生不能无群”,认识到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片段二:天堂与地狱。教师提供剧本和道具,学生自愿参与。按既定剧本,分两个场景演绎用长柄勺子喝粥的情景。现场演绎前,学生自主挑选角色、熟悉剧本、磨合台词,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并提出观看要求。剧目创作要点是创设安全、有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性,给参演的学生以自主创作的空间。
此片段用在第二课时的开篇导入,学生现场按剧本演绎形式呈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引出教学主题。学生是对照既定剧本演出,置身角色处境后,更容易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化间接经验为直接体验,深刻觉察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片段三:人际交往生活秀。此环节共涉及四个剧目故事,分两种形式呈现。其中的亲子冲突故事(家有二宝,姐妹间爆发小冲突,妈妈的责备让姐姐感到委屈)、师生冲突故事(有行为习惯问题的学生被教师误解没交作业)用校园心理剧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剧目创作要点是依据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到结束来设计场景和情节,让观众产生共鸣和代入感。另外两个同伴冲突的故事(成绩下滑,面对好朋友的炫耀如何自处;友谊的两人模式因升学变为三人模式,如何平稳过渡)用现场创编演的形式续写故事。剧目的创作要点是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专业引导,以及学生自发性与创造性的激发。
此片段出现在第三课时的主体教学阶段,校园心理剧在此处承载了建构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作用。对来源于学生现实中人际困惑的四个典型案例,或用校园心理剧微视频的形式还原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相关人际困惑进行讨论;或用校园心理剧现场创编演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内在能量,由此破除困境,找到问题解决方案。
1.设计思路与基本流程
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压力,环境、学业、人际、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小变动,都会使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产生较大波动,甚至引发危机。变化几乎是生命发展中唯一不变的主题,教师应引导高中生学会坦然面对因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学会顺应事态发展,保持内心平衡。当学生能从心理上接纳现状后,教师引导的重点就要放在如何帮学生舒缓情绪,发现自身拥有的内在资源和外在支持,采取一定的策略积极应对并解决问题上。
心态调整和能力锻炼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自我检验。为此,教师设计了课程“面向未来的变化,你准备好了吗”,引导学生对自己前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同时提前演练如何应对未来人生的不确定性。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将单元课程设计为三个课时:“叙写过往:收下变化的礼物”“蓄能当下:寻找我的‘勇气糖’”“续航未来:等一棵树的精彩”。三个课时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展开,让学生在接纳、转换与期待中,以顺应和调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2.校园心理剧应用举例
片段一:个性打卡作业。刚上高一的学生小吴面对入学有诸多不适应,心情低落。心理教师设计了“每日打卡作业”,鼓励他作出尝试,通过完成一项项打卡任务逐渐适应高中生活。剧目创作要点是情节设计要重点关注主角内心的转变,运用镜头语言突出打卡作业的特点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片段在第一课时的结课阶段呈现,用微视频的形式还原一段校园心理故事。此处校园心理剧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变化”的行动参考。微视频呈现的清新校园画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学生突破束缚、作出改变的心理阻力,强化了对未来成长的美好期待[3]。该课程引导学生勇于收下变化这份礼物,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和方式面对变化。这些目标不能仅依赖一堂课的教学,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用校园心理剧微视频的形式对学生的打卡作业进行实况报道或跟踪记录,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将“学到”转化为“做到”,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怀和心理护航。
片段二:小李问题的一天。小李对高中的学习与人际关系不适应,这些都能从他一天的各种表现中显现出来:作业磨蹭影响睡眠和听课效率,学习遇到困难不敢请教别人,难以融入集体等。剧目创作要点是围绕小李的不适应问题,对他的各种生活遭遇进行白描式呈现,突出这些事件给小李带来的困扰,激发观看者想要帮助小李解决问题的迫切感。
此片段出现在第二课时的热身阶段,用微视频导入不适应问题给人带来的困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继而唤起他们应对不适应的行动意愿。该环节中校园心理剧的节奏感强,用小李一天中的各种遭遇,一步步助推负面情绪的产生与加重,与下一个教学环节“解决问题前先舒缓不适应的负面情绪”相呼应,增强了教学环节间的流畅性,加深了学生在整个课时中的情感体验。
片段三:高中遗憾二三事。采访2022届高三毕业的学长学姐们,请他们用独白的形式回顾自己高中阶段的成长与遗憾。剧目创作要点是围绕“高中往事”和“学长的嘱咐”设计故事结构,人物语言平和真诚,画面有时空感。
此片段用在第三课时的工作阶段,以微视频形式出现在“成长之痛”教学环节中,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用“过来人”的成长遗憾启发学生去思考。微视频营造出的时空感与本课的定位“蓄能未来”在形式上相互呼应,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跳出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第一,以本地资源提供最适切的佐证信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建立在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诉求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某个心理事件的看法,近期存在哪些心理困惑或发展性心理问题等,这些信息都带有特定的群体属性。只有聚焦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处环境,才能让课堂中呈现的教学资源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校园心理剧微视频一般都是基于本地资源创作而成的,其佐证教学行为的效果是从其他外来媒体获取的资源无法替代的。
第二,以原创剧目精准化表达教学意图。
高中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除了单元主题外,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学总目标通常要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每个教学环节都有需要实现的具体的小目标,这就对各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各类教学资源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它们必须有其存在的必要意义。校园心理剧原创剧目所有的情节设计、角色安排、场景布置、冲突呈现、问题解决及微视频的镜头语言等,都应围绕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来作出调整,以精准化表达设计者的教学意图。
第三,以成长任务串联大单元课程设计。
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对一个教学主题的完整表达,从概念界定到内容分解,从理念渗透到行为转变,都遵循一定的逻辑主线。各个课时独立且有关联,课时之间可以巧妙借助成长任务进行衔接,因为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是所有课程设计的共同目标。成长任务包括作业打卡、助人自助、问题解决、综合任务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用校园心理剧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校园心理剧在情景还原、持续报道和追踪记录等方面具备特有的优势。
第一,强调深度体验,以当事人视角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主张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强觉察,继而获得心理成长与行为改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充沛,理智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喜欢用个人化视角看待问题,容易作出偏激或武断的决策。校园心理剧的创编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化旁观者角色为当事人角色的机会,重新转换视角后,以往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学生的体验感更强,自我觉察和触动也会更深。教师在引导学生直面问题、感受冲突、共情与换位等教学活动中,可以用校园心理剧现场创编演的形式推动课程进展。
第二,借助心理剧技术,提供更多互动可能。
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剧有着很大差别,但成熟的心理剧技术能以适宜的方式提升校园心理剧的教学效果[4]。很多心理剧技术如对白、旁白、独白、雕塑、镜观、替身、多重替身、空椅子等都有其固定的操作模式,这些都可以用来改良校园心理剧的创编结构。例如,镜观技术让角色可以跨越时空局限,以特定的方式看到自己过去某个情境中的所言所行,以及那个时刻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反观现在,当事人内心会获得更深的触动,而这种与“另一个自己”的互动,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如果其中涉及多个角色,那么更多的互动可能就产生了,这些互动效果远远超越现实中简单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第三,创造对话机会,促进觉察后的自觉表达。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常见的模式是活动体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提问后,学生无话可说或寥寥几句就结束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问题设置太宽泛或过于琐细外,还有缺少可以对话的机会。校园心理剧是对生活的映射和提炼,它能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重回现场”,有机会与想要建立联结的任何人、事、物进行对话,而这些对话都是基于学生的有意觉察。教师如果能深入剧目创编演的全过程,即时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某个情绪波动的瞬间,那么有针对性的引导设问就应运而生,学生内心会被这种“原来你看见了我”的问题击中,自觉性表达就自然、流畅地出现了。
第四,复原个体自发性,激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剧理论提出人天生具有自发性与创造性两大属性,自发性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被外界的人或事阻碍,继而削弱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剧创设了一个安全适宜的情境,能帮助人们重新唤起自发性与创造性。课堂中的校园心理剧虽然会有部分情节的设计基于设计者的经验积累,但当情境营造到位、角色浸润其中,很多即时性、自发性的内容会自动出现。参与者通常会反馈在那个当下自己变得更专注了,想象力也更丰富了,在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自己对沟通、合作、信任等的理解更深刻了,而这些重要的心理品质正是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
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空间很大,本文仅从高中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课程主题对此进行了例证阐述。未来的“全人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能力,如自我了解能力、协调他人能力、思辨表达能力、洞察世事能力、把握大局能力及个性创新能力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融进大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与校园心理剧这样的“优势媒介”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