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饭圈”时代的文化引导与发展

2023-03-22 04:36向含笑
新闻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饭圈追星偶像

向含笑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1147)

“饭圈”是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饭”是英文fans的中文别称,也称为粉丝;“圈”也就是圈子。过去粉丝更多是个人行为,如今追星则已完成体系化、团队化甚至职业化的转变,“饭圈”文化也随之形成。

近年来,“饭圈”衍生出诸多乱象,对思辨力尚弱的青少年形成误导的同时,使得文艺生态异化,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尽管日前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清理处置一批违规账号、问题群组,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在新时代,整治“饭圈”文化依然有诸多工作要做。为迎接全新的“后饭圈”时代,仍需积极思考文艺生态良性循环机制、“饭圈”行为边界、偶像责任自觉等问题,引导风清气正的文艺、文化新生态。

一、“饭圈”乱象的危害

“饭圈”的源起,需回溯至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而“饭圈”形成并发展为文化,大致在2016年前后。彼时韩国造星模式引入,国内偶像明星流量经济时代开启。

近几年,“饭圈”乱象频发。其中,2021年4月6日,有网友发布消息称自己为打投花光存款没法给母亲转账。4月14日,余景天的粉丝后援会因粉丝应援数据未达标,对粉丝进行了“惩罚”。5月4日,《青春有你3》粉丝雇人倒奶打投,引起热议。5月17日,媒体调查揭粉丝团强迫粉丝氪金:专辑买不够开除“粉籍”。8月2日,部分平台的网友出现“为偶像劫狱”等极端言论,甚至有粉丝组织“救援群”“探监大队”等。仅2021年1月至8月的“饭圈”,因互撕谩骂、不良应援等登上热搜的事件超过10起。

(一)扭曲文艺生态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饭圈”文化过多聚焦偶像的形象、“状态”、人设、排位,从某种程度讲,这会使得社会审美变得狭隘。与此同时,这极度异化了正常的文化评价机制,甚至破坏正常文艺作品生产流程。粉丝迷恋为偶像“打榜”,不惜花钱“做数据”,制造虚假流量,日益扭曲文艺生态。

(二)误导青少年

“42.2%的中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这是《半月谈》杂志社针对全国2万多名12-18岁中学生开展的“青少年追星调查”结果,由此可见,不良“饭圈”文化带来的粉丝群体对立、网络暴力、无底线追星等现象屡见不鲜,暴戾、偏颇的言论充斥“饭圈”网络,这无疑会对青少年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严重误导,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三)滋生“造星”灰色产业链

从“以爱之名”制造话题,到雇佣网络水军“养号”控评;从集资应援,到以“限时比拼”诱导青少年“借贷追星”……喧嚣的“饭圈”背后,是一条不择手段打造“顶流”、利用流量大肆敛财的灰色产业链,“站姐”“粉头儿”“营销号”“明星经纪”等角色联手操控“饭圈”行为,绑架粉丝消费,加速流量变现。这不只搅乱了影视行业的风气、社会文化的正气,更搅乱了那些处在产业链底端、盲目疯狂的粉丝们的生活,甚至让粉丝沦为这条灰色产业链的“韭菜”,不停地被绑架、收割。

二、“饭圈”乱象的症结

“饭圈”与流量明星相伴相生。在“流量变现”的商业逻辑下,“速成类”明星、偶像的神话,可以由资本和平台共同编织,而粉丝则被长久困在“饭圈”流量系统、资本变现系统中。

(一)唯“流量”论

“流量”本是互联网上作为用户数量和用户活跃度的量化指标,时下却演变成了注意力经济的“通用货币”,尤其在文艺创作领域,流量大小是衡量明星、艺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关键指标,让“速成”的造星模式大行其道。

1.粉丝参与明星流量生产

据《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7至2020年,“明日之子”“创造营”“青春有你”等系列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孵化偶像超过200人,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视频平台、四档综艺节目竞相开拓偶像市场红利。在造星模式从“养成”到“速成”的转型中,大数据成为最直接、快捷量化偶像商业价值的技术手段,也成为媒介平台、娱乐资本获取巨大经济收益的来源。

《2018微博粉丝白皮书》显示,41.6%的粉丝在官方后援会中的角色是数据,84.1%的粉丝参加过数据组的活动。有组织规划、有教程引导,发帖、转载、点赞成了粉丝的规定动作。另一边,整个文艺圈内,“重名誉、轻实力;重排行、轻努力;重流量、轻质量”的艺人明星评价导向开始泛滥,严重影响社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流量深度影响文艺创作

“饭圈”粉丝经常通过网络暴力对影视剧制作方施压,而流量已经深度左右影视创作的全流程,一些人的短视得利心态进一步助推向“钱”看而非向“前”看的畸形生产模式。比如,前期选题IP改编唯流量论;中期创作中,流量明星高薪片酬挤压其他创作投入,定剪甚至要依粉丝喜好行事;后期宣传数据造假、热搜刷榜反向影响制作发行决策等。粉丝、平台挥舞“流量”指挥棒,正在侵蚀文艺创作的良好生态。

(二)“饭圈”资本化

在文艺产业一路狂奔的当下,资本对“饭圈”文化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比如,当选秀节目大行其道,资本深度参与选拔过程,甚至决定偶像塑造的方式及成败;粉丝也狂热于资本塑造的偶像人设和养成方式,让原本纯粹的情感投射变得“金融化”“资本化”,从这点上看,“饭圈”文化逐步走偏,成为资本引导下制造话题的舆论战场。

比如,一些网站的“超话榜单”鼓励粉丝通过签到发帖等方式换取积分,再将积分送给偶像来刷排名、打榜;一些节目组通过“购买冠名商的产品扫码投票”等方式,怂恿粉丝购买指定产品,为广告商带来巨额回报;还有一些营销机构通过数据造假、话题炒作、控评控场来制造“流量明星”。类似现象愈演愈烈,这一畸形的生产模式,戕害了当代文化。

三、“后饭圈”时代的文化引导对策

“饭圈”文化因网而生、因网而兴。现阶段,相关主管部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关于“后饭圈”时代的文化治理整顿工作远没有结束。

(一)限制资本干预“饭圈”

各网络平台应该升级管理策略,在选秀等节目的规则设置上严控资本的过多参与,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优化榜单规则,坚决抵制违规集资等打投行为,压缩粉丝群体非理性追星空间。演艺经纪公司、网络平台应摒弃唯利是图的心态,主动承担更多责任,拒绝资本的肆意操控。

(二)评价机制摒弃“流量至上”取向

第一,视听平台自身要压实主体责任,完善用户信息审核和内容发布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和晋级标准,杜绝以任何物质手段或技术手段开展“不良应援”。

第二,要破除“流量至上”的价值取向,网络平台在话题开设、明星词条、热搜等功能设置中,应杜绝资本干涉和暗箱操作。

第三,传媒行业应加强引导,加强对“饭圈”失范行为的监督,对潜滋暗长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预警曝光。

(三)细化强化优化监督引导

我国倡导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首先,国家文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饭圈”活动的内容审核、技术监督和文化引导;在尊重粉丝意识特点基础上,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形成粉丝与组织、粉丝与偶像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后饭圈”时代的文化生态。其次,应完善行业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靠前监管的机制,将以德立艺、以艺立人、德艺立身的职业精神厚植于明星偶像与粉丝的心田。再次,文化机构可指导粉丝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推动“饭圈”文化良性发展。

(四)媒体应充分发挥正向引导力

无论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首先要在正确认识“流量经济”“眼球经济”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发挥监督者、调停者、阐释者角色。媒体应当是那个首先站出来抵制“饭圈”乱象的责任担当者和正能量舆论的引领者。媒体,包括自媒体在内,有义务传播、弘扬正能量的“饭圈”文化,消除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纠正偏见,杜绝妖魔化“饭圈”。此外,媒体还应充分配合教育、文化等主管部门加强对“饭圈”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规劝与引导,让正确、理性的价值观、历史观根植在青少年心中。

结语

综上,规制“后饭圈”时代的文化要多方协力把规矩立起来、把红线树起来、把言行规范起来。“饭圈”文化的健康发展,既依托于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社会媒体的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平台与偶像的责任自觉以及粉丝正确的价值观。“饭圈”文化要有生命力,不仅在于光鲜诱人的外表,更在于阳光健康的里子。■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偶像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偶像报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