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
——观《绽放的力量》有感

2023-03-22 04:36王雨飞
新闻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受众艺术

王雨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黑龙江 150080)

现如今的电视,作为一种主流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人们而言已然十分熟悉。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出现并发展。电视艺术这一兼容并包的综合性艺术门类也随之诞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早已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的艺术”,甚至已经成为人们完成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因电视艺术的迅猛发展,所衍生出的“电视化”的思维模式,以及多感官维度的复合性艺术审美体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每一人。

一、《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缩影

电视专题片《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回眸,整部影片共计时长约4小时,分别从“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求发展”“交流促传播”四个角度展示了中国电视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整部影片结构严谨极富巧思,宏观上,进行了时间性的脉络梳理,用流畅的镜头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解说词,展现了我国电视艺术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简史。我国的电视艺术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一代代电视人的努力下走到了今天,逐渐找到了独属于中国的特色发展方向,电视节目形式和艺术审美倾向上更加贴近人民,更具人民性。这也标志着中国电视艺术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微观上,以“春晚”为切入点,从它的节目形式更新、硬件设备技术进步、人民群众反映的变化走向等方面,以具体化的视角,再次表现了电视艺术的发展变化。除了重视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影片中以“中日”“中美”之前的交流为代表,阐述了中国电视艺术在发展时的国际交流合作。

(一)电视节目:形式进步与内容进步的共同推进

中国电视自诞生以来,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样式,坚持形式和内容共同进步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当下的电视节目制作在全部流程上都已实现“科技化”,电视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全部使用高科技设备,就算是在后期的剪辑中我们也可以实现非线性编辑,多个部分同时操作,这便为电视艺术的多元重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意识流”“蒙太奇”等等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在电视节目的各种维度间使用,从而让电视节目更加具有层次感、艺术表现力和可读性。扩展了“作者—表现内容—受众”之间的“三度创作”的空间,让电视中的“一草一木”变得拥有更多可能性,让“一花一世界”在电视艺术的世界中成为可能,这种艺术意识空间可以或以“音响+画面”共同塑造的荧屏形象具象化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可以是以其他各种形式抽象地让受众们展开想象。

艺术性的摄影手法与现代化的数字媒体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电视艺术所独有的新型叙事手段。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在赋予了当代电视艺术作品时代性的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将现代制作技术与国家经典艺术作品相融合。这样的融合,不仅反映了中国电视艺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使得经典作品以新的形式呈现在受众视野当中。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2021年上半年新制作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就把中国历史上各大典籍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和传承价值的典故寓言,通过多空间叙事和舞台剧的形式融汇交织在一起。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不仅使得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变得易于大众理解和广泛传播,还给予了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与感受。提高文化认同的同时更提升了文化自信。这一类带有“中国烙印”的深层次电视节目的大获成功,便代表着现如今的中国电视艺术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表示着电视作品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叙事,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旨在于引发观众对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结合。

(二)中国电视发展:艰难探索与节目创新

回顾中国电视制作最初阶段,我们不难发现,与如今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相比,那时候的电视制作条件可以说是十分匮乏,这种匮乏不仅局限于电视节目录制、剪辑的硬件设备方面,在人才方面也几乎没有任何专门研究电视艺术方面的专家。电视节目的制作这一工作,甚至对于那时的那些“专职”的电视工作者们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状态。因为这些初代电视工作者们,都是因为制作电视节目而临时调用过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从事其他文艺工作的工作者。这种困窘的情况,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国电视来说,无疑是一种发展上的限制。时间来到1958年,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该剧拍摄的环境十分简陋,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现场直播,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当时的影像没能永久留存下来。

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电视依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进行着稳步发展,不断学习各种艺术种类传播的成功经验,选取适合电视艺术这一种类的艺术门类的可用“内核”,在电视艺术中不断尝试。终于经过一代代电视人的努力,诸如电视晚会、纪录片、电视综艺节目等,这全新的电视节目样式陆陆续续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这些不同样式的电视节目的出现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些电视节目所呈现的内容也给予了人们相比于其他传播媒介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

在该部专题片的第三部分“创新求发展”的部分,就以《春节联欢晚会》为切入点,来展现时代进步给电视艺术发展带来的每一个细节。“春晚”是中国电视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晚会类节目,在每年的除夕夜准时播出,在电视晚会类节目之中《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不仅仅是一档简简单单的电视节目,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在电视艺术上的新的转折点,它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家人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对崭新一年的期盼,在节目编排上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在除夕夜当晚,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通过一档晚会节目汇聚在一起。这样的凝聚力量无不体现着中国电视艺术所独有的魅力,更揭示了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中国“电视人”的使命。

在我国,电视这一媒介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可代替的。譬如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受众可以从中了解到各国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件,起到开阔人民的视野,丰富人民信息的作用,让受众可以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了解国内国外消息,获得邻里乡亲故事,解读国家方针政策,甚至去感受生命的奇妙。

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网络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电视艺术在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等的电视剧样式的基础之上,又创造了新的电视节目样式——电视短剧。电视短剧中的“短”,不仅仅局限于每一集时间层面上的缩短,而且在剧集数量上也进行了缩减,每部的集数约为电视连续剧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改变与发展,更加符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就是这样,在技术不发达时,攻克创作过程中的重重难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在实现从0到1的质变后,人们又不断努力,推陈出新变化发展,让中国电视的电视节目从单一到多样。在拥有多样化的电视节目形式后,中国的“电视人”依然不满足于现状,努力寻求“人之所需”与“艺之所达”的平衡点,不断加强电视艺术节目的质量,不断加深电视节目的人文内涵,不断地发展、提炼“表面繁荣,实则同质”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用不同的形式展现着中国电视艺术不朽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虽然电视节目的样式已经在多年的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对于中国的电视工作者们而言仍需要继续不断地探索创新,促使中国电视艺术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

二、电视艺术:典型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艺术起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脱离了生活的电视艺术作品,就没有了客观现实的特性,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根基。从半个世纪以前电视诞生开始,到之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步,电视艺术都是以现实社会为源头。这也提醒着我们当代的电视文艺工作者,文艺的创作要遵守自己的原则,要贴近受众、贴近生活、尊重客观存在。电视艺术工作者若想要创造出优秀的电视作品,就要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要求。这同样也是电视艺术能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原因;这样注重现实性的要求,让“电视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拥有了永葆活力的保障。

(一)从电视节目观电视发展

1984年,在上海电视台开办了两档电视栏目分别是《大世界》和《大舞台》,以独具特色的内容让人记忆犹新。此后,电视上有了一大批以央视的《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类节目,陆续呈现,精彩纷呈。时光如梭,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如今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栏目都在不断的探索中挖掘到了自身的闪光点,正是各擅胜场。1998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幸运52》,自从开播就深受广大受众的欢迎,这是一档益智类节目,虽然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在电视成立初期这是非常新奇的,主持人李咏的风趣幽默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他同观众一起回答问题,积极与观众互动,极大地增加了电视节目的趣味性;更为我们熟知的由湖南卫视播出至今的电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已经成为各大影视和音乐宣传的必由之路,拥有自己稳定的受众群体;贵州电视台制作的《中国农民工》以聚焦农民工人的生存状况为核心,呈现了社会各阶层对这一群体的关心和扶持……中国电视众多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具有典型性,但同时又都具有统一性,那就是为受众服务的目的。2017年创作的电视纪录片《二十二》,就深刻地阐释了中国电视艺术的独特价值。这是一部有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片,这个纪录片的播放给予了华人对日军侵华的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展现了“慰安妇”生活的现状,给她们更多的关怀。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客观地再现了日军侵华画面,将过往的重要事件以影像的方式传给后人。

中国电视艺术的内容在以生活为基础之上又结合各种艺术样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比如虚构类节目中的电视音乐节目、电视舞蹈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等,以及非虚构类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广告,各种财经、法制、体育、教育类节目,都是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各类电视节目样式独有的特征。但是当代大多数电视节目都呈现出虚构和非虚构的混杂,许多虚构手法被运用在以求真为根本价值诉求的电视节目当中,电视节目在求真和审美的界限边缘。例如中国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此节目是以中华诗词文化为基础,让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从中吸取营养获得美的感受,净化观赏者的心灵。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诗词大会》在视听综合的影像语言优势下,在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同时又达到了教育的作用。

众所周知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就要选择对外开放的方针。那么对于电视来讲开放学习也必然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就1979年中日合拍的电视专题片《丝绸之路》,双方在纠结要不要拍摄古往破旧的建筑时所产生的争执,深刻体现了文化的冲突、博弈,也彰显了当时的中国电视人保守闭塞的观念、与同时代外国电视人存在差距的认知。但在之后的30年间,中国电视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中国电视也并没有故步自封,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优秀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电视艺术。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中国电视艺术结合本国受众习惯和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真正把中国电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做到雅俗共赏。

(二)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

自从1990年开始,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中。直到今天,因为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地提高,受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电视综艺节目也在节目形态和内容上推陈出新,已经有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被国外引用。2017年浙江卫视开始录制电视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节目内容就是演员们在舞台上根据特定的情景进行表演,最后由导师进行点评。节目第一期刚开始播出就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原创们深深抓住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而且演员本身及导师自身就带有一定的流量,这就无形中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同时受到了美国电视台的关注,来到中国签约了节目的版权准备在美国开始录制。这是中国电视文艺工作者历经多年实践经验创作出来的属于中国电视的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领域我们已经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作,这无疑是国内精神文化的又一转折。

这部纪录片分为四集四个不同的主题,讲述了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每一集都按照电视剧、电视综艺、晚会、纪录片等形态分类,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主题依次从形式到内容予以介绍。这样的结构完全可以给大众一个特别清晰明了的思维路线,节奏紧凑而不乱,轻重适当地描画出众多电视文艺形式分别在不同时期里的相关历程。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代名词,5G的普及更是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电视艺术的发展在形式上要符合网络时代的特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既要贴近受众欣赏习惯还要以雅提俗,正确引导。半世纪风雨兼程,见证了中国电视人的魄力与成就,未来的中国电视艺术一定会在每一个时代中以自身的魅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受众艺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纸的艺术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