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23-03-22 02:16董奎勇
棉纺织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棉纺织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也对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全行业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措施,明晰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 我国棉纺织产业发展成就

棉纺织高度关联三大产业,从农场、工厂到秀场、商场,再到生活场与各种应用场,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具有符号意义,地位特殊,贡献非凡。多年来,我国棉纺织产业因良好内外部环境、综合成本优势与创新活力,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棉纺纱、棉织造产能分别占世界50%和45%以上,产业规模居于世界领导地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棉纺织业中心。

如今,我国棉纺织产业生产质量与效益大幅提升,产品品质持续提高,产品品类持续丰富。我国已成为全球纱线生产量最大、纤维应用最广、产品品种最全的国家。色纺纱、高档衬衫色织面料、高档牛仔布等高品质棉纺织制品全球领先。整体看,我国棉纺织产业已经具备了实现产业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棉纺织产业拥有刚柔并济的基础实力,产业规模、配套能力、市场容量、硬件设施是刚性的一面,劳动者素质、企业家精神、创新创造活力、营商环境是柔性的一面。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棉纺织产业体系的完备程度与产业发展的韧性活力仍然具有比较优势,也是不可替代的,棉纺织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具备较强生命力。

2 棉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1 国际形势

世界动荡变革期与战略机遇期“两期交汇”,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仍将长期存在,但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一方面,世界百年变局深度演化,世纪疫情反复冲击,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乌克兰危机跌宕起伏,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美国等发达国家快速加息带来国际资本快速流动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各因素相互叠加,引发世界人民生活成本危机。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根本性转变,从一个相对可预测的世界,转变成一个更加脆弱的世界。总体看,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消费需求受到明显抑制,贸易动力明显不足。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美西方对华在科技、供应链上剧烈竞争的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是必须长期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大国权力结构调整期、科技浪潮领衔更替期和全球发展体系变迁期“三期叠加”,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和平、合作与复苏是各国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重塑我国作为崛起大国的外部机遇,我国仍长期处在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需要更好统筹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带来的新机遇,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2.2 国内形势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未根本性解决,经济运行压力仍大,风险点增多。特别是内需恢复动力仍然较弱,总需求不足已成为突出矛盾。同时,国内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供给趋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投资增长,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现象依然存在。辩证来看,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产业发展的发力点,都有可能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拥有世界超大规模与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规模庞大而又勤劳智慧的普通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资源优势,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产业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2.3 科技革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一轮科技革命不再以单一技术主导,而是呈现多点、群发性突破的态势,各学科领域深刻交叉融合、广泛扩散渗透,加大了传统制造业产生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的可能性。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良性互动,科技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技术变革正在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经历世纪疫情,“智能+”“互联网+”使人们经济社会活动更加灵活智慧,并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高品质、多功能、柔性化、低成本为特征的纤维新材料,为传统棉纺织产业提供新原料替代与补充,带来新价值。

2.4 绿色发展

当前,绿色发展成为全球产业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刚性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与国家战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等问题愈发严峻,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全球气候治理形势紧迫性凸显,对国际经济与棉纺织产业体系形成重要影响,绿色发展不仅成为纺织品服装供应链采购决策和布局调整的现实影响因素,也将是棉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体现。我国已制定“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棉纺织产业绿色发展形成刚性要求。国家目标、区域目标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区域、行业和企业身上。面对这些目标,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突破,为行业破解绿色发展约束提供了坚实支撑。全行业需要凝聚共识,更新观念,在能源升级、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效率提升等方面提前谋划,务实部署,变压力为机遇。

2.5 人力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大计,也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所在。人口变化是产业发展的慢变量、长变量,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对产业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人口变化有两个重要转折点:一是2010年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峰值;二是2025年前后,人口总量可能会达到峰值。第一个转折点后,新成长劳动力减少,意味着企业要更多采用资本替代劳动,更多采用机器人替代劳动者,国家也明确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缓冲影响程度。另外,人口结构变化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会产生显著影响。从出口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会加快工资上涨速度,导致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下降;从投资看,人口增速下降会削弱国内投资需求;从消费看,未来“变老”“变小”的人口规模与结构,其人口总量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均会直接产生抑制消费的倾向。同时也要看到,多年以来,棉纺织技能工人存在数量缺口和结构性失衡,以“用工荒”“招工难”“技工荒”为表征的行业吸引力不足、技能人才缺口加大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3 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欲发挥一个产业的比较优势,使之在一国或一个地区具有持久生命力,必须要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区域结构的协调性,在国家、区域层面营造健康的产业生态。各地区需要根据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同时,还要发挥集聚区规模优势、配套优势与产品特色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定位。

(1)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避免产业孤岛效应,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新格局。发达地区立足价值链中高端,统筹内外资源,着力打造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基地。欠发达地区依托要素禀赋,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综合投资环境,发挥后发优势,形成产业特色。还可考虑在中西部地区选择若干工业基础较好、承载空间较大的城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构建行业经济发展“新雁阵”。

(2)培育产业集聚区。基于专业特色,建设世界先进棉纺织产业集聚区,将产品制造和市场流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与世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激活区域内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导作用、小企业专业化优势和创新活力,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实现区域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供应链体系。

(3)促进细分行业良性发展。逐步完善行业协会分会等行业组织,引导企业围绕细分行业共性问题、基础问题,在政策诉求、原料采购、市场拓展、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标准制修订、流行趋势研究发布、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行业自律与信息交流,避免恶性竞争,实现抱团发展。

(4)培育世界级企业。注重健康的企业梯队建设,基于目前行业优秀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企业,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以此树立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树立我国棉纺织产业新形象,以更高水平引导、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供应链建设,提升我国棉纺织企业国际话语权,努力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跃升。

(5)培育专项领先企业。国际经验表明,产业基础能力大多掌握在专精特新企业手中。加大对企业专项优势的鼓励,聚焦基础产品和技术研发的企业群体,培育一批专项领先企业,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整体协同发展。通过鼓励创新、扬长避短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链主导企业(链主企业),培育更多行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

3.2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

企业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两者相辅相成,须统筹推进。我国棉纺织产业要抓住世纪疫情和地缘冲突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破除美西方以所谓“涉疆法案”将我国棉花及棉纺织产业链排除在全球纺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之外的风险冲击,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突出产品导向,在基础纤维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锻长板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协同推进高品质、高功能、高质量稳定性、绿色环保等纤维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其终端产品应用;协同突破高精度、高效率、高适应性的棉纺织专用基础件,使棉纺织装备加快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区块链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在棉纺织产业的深入融合,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能力。

(2)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棉纺织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棉纺织产业链完整优势,在稳住棉纺织制造基本盘的前提下,突出位势重构,加快形成“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的制造体系,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建设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棉纺织产业链,提升我国棉纺织企业的技术、装备、制造、品牌及人才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行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和全球产业话语权。

(3)推进制造能力高端化。加快棉纺织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关键装备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优化生产流程,化解劳动力、能源等要素资源约束,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与服务型制造。加快存量产能升级,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尽快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以初、粗加工为主,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明显,靠规模扩张、以量取胜、以原料波动盈利”的传统模式,把存量优势转化为增量优势。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数字经济平台赋能中小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各具优势、竞相创新、梯次发展的平台经济生态圈。

(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不断抬头,所谓“涉疆法案”影响持续发酵,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以各种方式发展和强化其本土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将成为我国棉纺织产业未来发展中一个重要议题。在新发展阶段,要着力强化安全预警工作,防范资本异常流动、数据网络安全、地缘政治、国际贸易摩擦等风险,从行业技术先进性、自主性、供应链的多元性和韧性以及市场可替代性等角度,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风险管控,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

3.3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当前,棉纺织科技创新能力正从跟跑、并跑阶段向领跑阶段迈进,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进入无人区。但是也要看到,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与工业增加值率依然偏低,还有部分核心关键技术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先进纺纱、织造等核心技术依然由国外领跑,仍然面临“卡脖子”危机。面向未来,为与产业地位相匹配,也亟需产生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勇于开辟新领域,创立新赛道,实现新领跑。

(1)继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提高效率、节省用工、稳定质量、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夯实技术基础。破除学科偏见与错误导向,解决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甚至缺位的问题,聚力开展棉纺织基础性问题研究,敢于提出颠覆性技术理念,敢于创造棉纺织技术新赛道,敢于引领世界棉纺织技术发展,以基础性问题的突破打造棉纺织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围绕智能制造、新型纱/布生产加工、测配色及染色、环保上浆等领域开展重点攻关与技术推广,补齐产业链短板技术,提高行业先进制造水平与优质供给能力。例如,在差异化喷气涡流纺纱线生产技术方面,进一步突破纯棉纱、包芯纱等多种纺纱技术,拓展喷气涡流纺纱的应用领域。同时,开展工艺创新,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丰富纱线、面料品种,打开新的消费空间。

(2)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棉纺织产业要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加需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手段,使用更有科技含量、更有效率的机器设备提高资本-劳动比,进而提高每个工人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关键还是在“两端”,即基础研究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同时,也要解决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问题。

(3)增强技术创新支撑能力。通过建设不同级别的纱线、面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开展相关技术研发,辐射带动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和创新转型。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努力在未来行业科技竞争制高点领域,培育一批在产业生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他们联合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牵头建设棉纺织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和要素整合、产业技术扩散、产业创新投融资等服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以市场化方式为全行业提供科研支撑。鼓励建设一批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填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之间的鸿沟,从跨产业链角度梳理与解决技术和产品的痛点、堵点、空白点,促进跨界创新。同时,也要加快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4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发展阶段,需要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企业需做好顶层设计,以数字化推进绿色化,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调整优化。还需用好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具体而言,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优化能源结构,积极采购绿电,具备条件的园区或企业可加快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实施纺纱、织造生产中的重点用能设备照明、电机、空压机等用能单元节能改造,提升生产车间空调系统用能效率;推动环保浆料的研发,采用低上浆、少上浆、低温上浆等环保浆纱工艺;色织布、牛仔布等企业加快研发推广节能环保的染色及后整理生产技术。加快水效提升,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水的资源化,织造企业要着力提高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力度与应用水平。

(2)完善棉纺织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是目前实施的主要内容,在建设完善过程中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与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绿色供应链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基础,具有导向引领作用,保障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第三方评价是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系、增强绿色制造能力的重要一环,所出具的报告可作为申报省市级、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依据,对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已由“选答题”转为“必答题”。棉纺织产业也要坚持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将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企业需重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管理,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下一步,还需搞清楚、利用好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总之,企业应该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项新的发展机遇,早谋划,早动手,尽早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六个转型”,推进全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4)推出更多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潮流下,从材料设计、生产加工到回收利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中间产品的绿色化是终端产品绿色化的必然支撑,棉纺织企业需要大力推进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并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为下游产业提供更多绿色、低碳、环保的纱、布产品,保障绿色产品供给,引导绿色消费。一方面,亟需改变很大程度上存在的纯棉制品廉价的低端市场形象,发挥好棉花纤维这种宝贵天然绿色材料的优势,研究高值化应用手段,提升棉制品的品质与高端产品形象,让其回归“自然天成”“纯洁尊贵”地位,并开拓大健康等新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再生循环发展,加大环保型、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合成纤维与再生、循环再利用纤维的应用力度与广度,提高绿色环保纱线、织物产品的比重。

3.5 增强产品时尚表现

棉纺纱线、织物是过程产品,为下游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提供基础原材料,具有工业品属性,与消费者距离较远,对产品时尚表现的重视程度往往偏低。在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迭代加快的潮流下,在建设从原料到终端商品一体化生态圈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的背景下,棉纺织产业也亟需顺应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逻辑,参与到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优秀文化为引领、品牌建设为抓手、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创意高密集、资源高度融合、产品高附加值发展驱动的时尚创新生态体系,增强产品时尚表现,支撑终端商品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融入时尚供应链。产品时尚度的打造,从来就不只是终端品牌的闭门游戏,棉纺织企业要成为时尚产品供应链生态圈的必然组成部分,并发挥独特作用。受知识结构变化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对纺织品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终端品牌商业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端,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反应慢的制造企业在对产品时尚度的把握上必然会跟不上市场节奏,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人货场模式变化也对时尚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从过去生产→销售→消费的线性模式,到现在需求→生产→销售的需求导向模式,带来产品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也必然要求棉纺织企业做出相应改变,积极融入时尚供应链,提供能够与之匹配的资源与能力,协同开发基础产品。可见,优势制造(纺纱、织造)能力一定会成为稀缺资源。

(2)研究发布产品流行趋势。在棉纺织产业内确立时尚研发的先导机制,建立由专业机构、重点企业、产业集群、相关院校组成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发布机制,覆盖纱线、面料等环节,可以在喷气涡流纺纱线、生物基纤维纱线、色织面料、牛仔面料等细分领域,率先展开探索,并保障好流行趋势的系统传导与价值转换。棉纺织产品流行趋势研究需以符合我国国情、引领世界潮流、注重市场实效为原则,以引导产品开发、引导社会消费为目的,其预测体系基于对终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洞察,对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观念、消费市场及行业发展等因素进行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把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以及心态变化趋向通过相关主题表现出来,形成趋势共性与流行要素,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

(3)提升时尚设计能力。作为时尚产业链的必然环节,纱线、面料等过程产品同样需要时尚设计,甚至可以为终端商品嵌入特定的时尚基因。因此,棉纺织企业要以设计为依托,提升时尚发展支撑力。一方面,要优化时尚人才支撑体系,完善时尚人才培养和成长体制机制,培育既懂时尚潮流又懂生产工艺的复合化设计人才。在行业内,也要重点培育推出能够代表棉纺时尚、风格鲜明,并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大师。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培育平台协同下的时尚设计能力,加大国家和行业工业设计中心等高质量时尚设计平台建设,加快纱线、面料产品设计关键环节的协同攻关。

(4)讲好棉纺织产业的时尚故事。棉纺织产业是传统行业,但不是落后行业,更不应该贴上“土气”的标签。这么多年来,经受市场残酷洗礼与社会不公正偏见,我国棉纺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综合实力上立于世界之巅,说明这是一个更加富有生命力的行业。下一步,亟需通过棉纺织产品的时尚表达,讲好产业故事,把棉纺织产业的行业精神、工业文化、良好风貌以及各种正能量有效传播出去,从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产业形象,刷新社会舆论对棉纺织产业定位及公众形象的认知,改善企业综合发展环境,引导消费,吸引就业。

3.6 用好强大内销市场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需更好发挥棉纺织产业的基础性与支撑性作用,推动形成消费端拉动、原料端推动、制造端协同的良性供应链生态,打造高效率、高品质、高责任的棉制纺织品服装供给体系,维护供给体系韧性与稳定,并与利益相关方形成合力,激发消费者对优质棉制品的购买活力。

(1)把握好时代机遇。长期来看,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在新发展阶段,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我国这一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壮大。棉纺织产业迫切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从主要解决规模的问题,转向解决好质量的问题。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适应变化,破除依靠过去那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通过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与产品出口来求得发展的既有模式,畅通生产体系内部循环,摆脱供求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充分把握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机遇,做好转型,就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有效挖掘内需潜力,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

(2)从本质上做好产品。产品是针对市场而言的,没有市场的产品形同废品,既浪费了宝贵原料,又错失发展机遇。市场有层级之区分,但产品品质是本质要求,决定着产品的生命力。当前,棉纺织产业生产总量已处在高台水平,增长潜力主要在于优化结构,特别要在供给侧发力,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一方面,需充分研究内需市场特点,紧扣终端消费个性化、功能化、时尚化需求升级趋势,以“智能制造+产品创新”为抓手,强化产业端与消费端的融通互动,细化消费场景,进行品类品种创新。另一方面,优化非棉纤维与棉纤维的融合应用,敢于探索多组分纱线、织物新工艺,既有效缓解棉花供应缺口,更要在产品功能性与差异性上做足文章,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再有,不能孤立地看待、生产产品,上游的产品就是下游的原料,直至消费者,需要坚持“链”思维与共生共荣生态圈理念,以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打造纺纱、织造各专业领域的优质加工制造品牌。通过优质制造能力建设,提高纱线、面料产品对全产业链的基础支撑能力,并把更多利润和附加值留在加工制造环节。

(3)解决好新疆棉制品市场问题。通过宣传引导,使新疆棉花主要用于满足国内消费与非受限海外市场,进口棉花和内地棉花用于出口订单,通过细分内销与出口市场,将有利于使新疆棉花受“涉疆问题”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美国限制新疆棉花制品的采购打乱了国际品牌商的全球采购布局,部分品牌商对新疆棉花制品进行了限制。客观看,国际品牌商与包括我国棉纺织产业在内的棉制品产业链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相关方应尽可能保持对话与交流,以内销市场为话语权筹码,求共识、促合作,尽可能地在“涉疆问题”上形成统一立场,避免直接对立。

3.7 建设强大人力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也是行业健康永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棉纺织产业人才队伍,是未来产业生命力的源泉。

(1)多维度系统推进。针对行业人才老化的突出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创新、管理、技术、技能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利用,在棉纺织产业内,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科学家、设计师以及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工人。同时也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外部人才。鼓励企业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真正做到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跨界引入棉纺织产业。

(2)大力度协同培养。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促进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及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操训练,强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输出。完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工程项目转化为教育资源;鼓励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新学徒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加强新生代工程师培养力度。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管理机制,着重完善管理、科研、设计、技术人才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吸引专业人才走进企业,建立在岗学习进修通道,打造具有自主发展力的企业人才梯队。

(3)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是最可依靠的力量。针对“用工荒”“招工难”“技工荒”现象,不论是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把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工人的稳定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协会、院校与企业联手,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发展高端职业教育,在院校引入技工职业资格证培训制度,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加强协会、政府、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行业技能人才提升工程”“金蓝领网络大学堂”“工匠学院”等线上线下融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载体,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与高素质产业工人,产生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另一方面,还需营造精益求精的工业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的企业文化,讲好棉纺织故事,用较好的经济待遇、温暖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稳定产业工人队伍。

4 结语

击鼓催征,踔厉奋发。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事实说明,西方国家只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并不完全是现代化的范本,更不是衡量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标准。我国棉纺织产业应该在实现了规模地位之后,实现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引领,敢于在科技创新、时尚创新、绿色创新的无人区,走出中国纺织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由足够大,到足够强,通过高质量发展的力量,让我国棉纺织产业更富有科技内涵、更具有时尚表现、更突出绿色发展,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产业力量!

猜你喜欢
棉纺织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新疆棉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