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婷 王佳怡 尹玉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面对如今数字信息与媒体传播高歌猛进、“元宇亩”虚拟媒介的浪潮下,建筑学术期刊必须厘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特性,重新解读专业学术纸媒的内涵与外沿,引领未来的开放性讨论。遂召开中国建筑传媒学术论坛,召集专家学者分享观点,不失为的一次面向新未来的积极求索。
2023年11月25日下午2:00-6:00,以“建筑传媒的未来性:新思想,新领域,新方法”为题的“中国建筑传媒学术论坛 暨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2023年会”在深圳大学校友广场顺利举办,论坛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世界建筑导报》杂志社主办,中国建筑学会传媒学会委员会指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建筑导报》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建民和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世界建筑导报》总编范悦发起,由深圳大学副教授、《世界建筑导报》总编助理朱文健和深圳大学助理教授、《世界建筑导报》编辑范雅婷分别主持。
开幕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首先对本次学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其次指出中国建筑传媒为建筑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新的路径、以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引领着建筑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与科技实践。最后修龙理事长对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发挥好职能表达希冀,对与会来宾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居正指出中国建筑学会传媒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致力于传播建筑行业和学界的发展动向及趋势。本次论坛的召开,希望来自全国建筑媒体的专家学者们能够深入、广泛的交流,分享彼此办刊的经验,为我国建筑传媒的未来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导报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特邀顾问委员孟建民表示《世界建筑导报》办刊理念应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建筑传媒对建筑学科未来发展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探索与推动中国建筑“未来性”发展。
《世界建筑导报》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中国建筑传媒学术论坛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对《世界建筑导报》办刊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导报最新的办刊思路进行了介绍,无论是学术稿件还是理事单位,期望有识之士加入《世界建筑导报》,共同探讨建筑媒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颁奖仪式
《世界建筑导报》增补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仪式,由孟建民院士给本次增补的学术委员会委员頒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增补学委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支文军 《时代建筑》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吕学军 柏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董事,总经理,总建筑师
朱竞翔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刘 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NODE) 创建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孙 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杜春兰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副主编,《高等建筑教育》主编,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院长、教授
李晓峰 《新建筑》杂志 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副院长
李 鸽 《建筑师》杂志主编
肖 诚 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 利 《世界建筑》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教授
贾倍思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唐克扬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 教授
黄居正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副院长
雷振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魏春雨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教授
主旨报告
分享1:支文军 专业期刊介入建筑批评的路径——《时代建筑》的主体性传播与主题式批评模式
支文军教授首先提出:专业期刊作为中国建筑媒体核心,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放眼于国内主流专业期刊的整体,支教授归纳出当代建筑批评的4种作用路径与批评模式,以建筑专业期刊这一典型学术纸质媒体的技术逻辑特性为切入点,从专业场域搭建、核心区域强化、话语特征构建、媒体人群体培育、批评模式塑造等方面,深度探究了专业期刊介入中国当代建筑批评的作用路径与范式,阐释了专业期刊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参照,激发了对新媒体语境下专业期刊自身困惑以及在专业场域中发挥的崭新作用等诸多思考。
分享2:李鸽 当代建筑媒体定位与使命——从建筑编辑家杨永生的出版成就谈起
李鸽主编回顾和梳理了著名建筑媒体人杨永生先生的出版经历、策划理念和对建筑设计行业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建筑媒体人反思自己的定位与使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今年是她与同仁们心目中的“杨总” ——逝世10周年。作为一名曾经与杨永生先生有过短暂接触、并承蒙杨永生先生关心和鼓励过的后学,李鸽特作此报告,以表达对杨永生先生的敬意和纪念。
分享3:李晓峰 数字媒体时代建筑类学术期刊办刊思考与探索 ——《新建筑》杂志的一些尝试
李晓峰教授针对数字媒体时代的挑战,从自身办刊实践出发,详述了纸媒面临冲击与新媒体融合的问题特征与积极拥抱挑战的实践做法。他指出,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媒体时代中探索发展之路,对传统纸媒学术期刊而言是极大挑战。当今的建筑专业杂志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办刊之路,是办刊人的共同目标,各期刊亦有各自的经验与教训。最后,李晓峰主编依据《新建筑》杂志近年的办刊探索,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以期为修正新时代学术期刊办刊路径提供一定参考。
分享 4:唐克扬 写给过去的一封信: 致某设计杂志主编
唐克扬教授重温了一篇二十年前写给设计杂志主编的信件,并以虚拟的口气,“补写”了一封过去发给某位国内设计杂志主编的信件,既以“过去将来时”,记录了对于此类设计杂志面对新世纪初“升级”的“前见”又以“过去完成时”,对今日这一领域的发展做了“反思”。这些思考源自20 世纪后半叶展开的建筑学及其相关设计教育的变革,也基于移动互联网对设计领域的学术和声名传播带来的巨大冲击。
分享 5:叶扬 建筑期刊的身份之辩——以《世界建筑》为例
叶扬老师首先探讨了建筑刊物与媒体的历史发展,接着就国内外期刊变化趋势以及自身办刊的实践,提出新时期建筑刊物从“专业杂志”向“学术期刊”转型的观点。面对新媒体发展的冲击,她还指出,针对建筑学科的发展需求,具有杂志办刊特质的建筑刊物亟待转型。最后,报告在解析”建筑杂志” 与“建筑期刊” 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期刊的变化趋势,简要陈述《世界建筑》各阶段的办刊特点,阐述实践中对于期刊定位与转型的思考过程,探讨适应媒体与学科发展需要的期刊发展策略。
分享6:鲁安东 建筑传媒的宇宙与线索:从弗莱彻建筑史到布卢姆斯伯里建筑图书馆
鲁安东教授首先介绍大众传媒具有技能性,并基于此提出建筑传媒是否要成为大众传媒的问题,面向用户的用户性,对于我们学术性的媒体不是那么适配。接着引出新媒体的特点,且强调我们要认可新媒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关键的问题:新媒体是去对建筑的二次铺陈,还是可能反过来对于建筑有某种本体性的影响?最后鲁安东教授提出面对信息宇宙的构建,对于大众传媒方面需要做好知识基建,而对于专业传媒方面,希望为不确定的信息宇宙提供指引和认知线索。
分享7:薛名辉 从“内容为媒”到“形式之介”——新媒体时代我国建筑类学术期刊发展图景探讨
薛名辉教授首先从一则社会热点现象说起:国民读物《读者》没有“读者”了以及报刊亭的日渐消失。对于此现象他提出,新媒体是否会完全取代多年来陪伴我们的纸媒?接着,他从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特质谈起,从“采编—宣发”角度提出二者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媒—介”辩证关系,并针对建筑类中文学术期刊的现状困境与未来机遇,架构新媒体时代我国建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图景以供探讨。
分享8:黄居正——学报近年的编刊思路
黄居正先生分享了《建筑学报》近年来的编刊思路,分析到《建筑学报》的读者是以建筑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杂志以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为特点。他强调,投稿文章最核心的是要关注一些当下的设计问题,还有一些基本的平衡理论跟实践之间的问题。除此之外,《建筑学报》对于稿件的选择也有十分严格的流程,每一审都会写下详细的意见。最后,黄居正先生分享了他对于编刊历程的感悟,为新时代学术期刊办刊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圆桌分享
该环节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世界建筑導报》编辑范雅婷老师主持,围绕“建筑传媒的未来性”,针对嘉宾多元身份进行多维角度的提问。
分享1:黄居正(关键词:选稿趋势、文章规范性、研究问题)
黄居正老师在圆桌对谈环节进行了对选稿趋势的探讨,他指出,在选稿阶段杂志社会设置严格的程序和门槛去筛选文章,比如对文章字数的限制、对文章规范性的限制。通过初审、二审和终审来培养编辑的判断能力和审查能力,且每一审都明确要写出详细的审稿意见并签字确认。最后黄老师指出,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明确指出所研究的问题,否则,这篇文章就会没有意义。
分享2:曾卫(关键词:办刊历程、新媒体)
曾卫老师谈到,一本期刊,不管是主编还是执行主编或者是编辑,必须至少要有一个人从头到尾去操作,并且一本期刊选定了什么东西,就要把它在自己的赛道做好,因此,办刊不仅有光鲜的面还要有背后辛勤的付出;接着他分享了自己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的办刊经验,并强调了建筑传媒有责任与中国智慧、中国制造、中国方案有所联系,这也是与新媒体最大的区别。
分享3:魏春雨(关键词:学术标准、物质性、仪式感)
魏春雨教授首先提出我们需要把新媒体的这些危机带到我们建筑学。他认为,建筑杂志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刚性的,需要建筑传媒慢慢建立一些学术标准,且这个标准不能被其他传媒轻易取代。接着他提出,纸媒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虽然它的外延一直在变,但是它的内涵没有改变。最后,魏教授表明,杂志是一种仪式感的存在,它可以因此被保护起来。
分享4:刘珩(关键词:建筑与传媒、未来导向、地域特征)
刘珩教授首先将建筑传媒的未来性分解成建筑传媒和未来两个部分。她认为,传媒的传播具有选择性:它既不是360度传播也不是在一个时间段传播的,它可以随时截取某一个片段去传播。接着她指出,传媒给建筑师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最后她指出,建筑传媒需要具备地域特征的导向性,她认为这个导向性就代表了建筑传媒的未来。
分享5:朱竞翔(关键词:读者反馈、产业性、市场)
朱竞翔教授首先描述了建筑传媒与读者的关系,他认为二者之间的反馈需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圈。接着他提出了建筑传媒关于产业性的问题,探讨我们要把建筑传媒作为一个建造业,还是当成一个决策科技的事情来思考,最后,他指出我们不需要在国内一线城市甚至一线大学去焦虑建筑传媒市场的问题。
分享6:韩林飞(关键词:建筑师责任、跨专业传播、大众差异)
韩林飞教授指出扩大建筑传媒的影响力是建筑师的责任,建筑传媒会对大众、时代、设计师的创作有所影响。建筑传媒既能够影响建筑的学子们又能影响建筑师们。他提出,建筑传媒是理性的,且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性,不能被困在自我的一个学术圈子里,而应该吸纳其他专业,不断进步。最后,韩林飞教授指出大众与建筑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传媒理解具有差异性的问题。
分享7:陈日飙(关键词:行业生存、核心刊物扩展、学界业界连通)
陈日飙先生从行业跟传媒的角度,以职业建筑师和学生的两个身份去谈建筑传媒的未来。他把建筑传媒和建筑行业两者的未来放在一起讨论,认为建筑媒体没有任何生存的问题,但是建筑行业却存在很大的生存问题。建筑杂志核心刊物过少,内容难以达到年轻人的喜好标准,而建筑传媒没有发行数量的压力,也没有吸粉和涨粉的压力。因此难以跨越式进步。他还认为,建筑的核心刊物要做得有严肃性、话题性和批判性。最后陈先生畅想了学界和业界终将互通的可能性:如果建筑刊物能够实现学界和业界的连通,将能带领建筑传媒走向更好的未来。
分享8:肖诚(关键词:平衡点、档案性、多样性)
肖诚先生指出,职业建筑师需要找到商业和学术的平衡点,建筑传媒则需要找到学术高度和传播广度的平衡点。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专业媒体有很强的档案性。针对建筑传媒的发展,他期望建筑传媒能够出现多样性、严肃性的学术,也希望建筑传媒的发展可以从阅读者的角度,找到不同的方向。例如对于同一个作品,大家能看到不同观点的解读,可以有百家争鸣的状态。
总结
时长4小时的学术论坛,内容丰富、视角多元,许多专家对于“建筑传媒的未来性”均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世界建筑导报》将持续推动“建筑传媒的未来性”的相关内容的研讨,将会继续通过研讨会、论坛、理论文章、实际作品等多种形式,营造面向“未来"的学术生态,畅想“未来建筑传媒”的明天。 “建筑传媒的未来性:新思想,新领域,新方法”——中国建筑传媒学术论坛在嘉宾们真知灼见的热烈讨论中,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