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介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继承和创新

2023-03-21 08:36陈志君于乐永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4期
关键词:媒介传统文化

□陈志君 于乐永/文

全媒介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过去,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书籍、戏曲等传统媒介,受众范围有限。全媒介时代到来后,传统文化可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比以往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使得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其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吸引了大量观众,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全媒介时代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了不少的机会,让传统文化得以与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产品。例如,一些网络文学、游戏、影视作品等,均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凡事皆有利弊。全媒介时代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各种文化形态交织在一起,使得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同时,全媒介时代也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例如,传统的纸质书籍、报纸等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取代,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也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不良文化、低俗文化也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1]。对此,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让传统文化在全媒介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以此展开探讨,希望提出的建议能够给高校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1.1 延续旺盛的民族生命力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纽带,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全媒介时代下,传承民族生命力需要依赖新一代的年轻人,唯有这批优秀的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方可为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2 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将我国56个民族紧密相连的文化精神纽带[2]。在全媒介时代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引导新一代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基本精神和道德规范,进而深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1.3 扩充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智慧。基于全媒介时代下,扩充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打造时代特色,探寻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纠正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认知,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极为有益。同样的,这对于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也有重要意义。

2 全媒介时代下高校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

2.1 传统文化教学认知困境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总是习惯于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果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往的传统教育习惯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究其根由,学生的教育侧重于课堂教学完成,所以,教师更关注知识的客观性和逻辑性,忽视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哪怕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视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可教师却比较喜欢遵循课程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缺乏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承担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说,其工作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资助、心理咨询、生涯指导等方面。这些工作消耗了辅导员和学生不少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难有其他的时间去传承传统文化。当然,这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动力不足存在关系。

2.2 传统文化教学课程设置困境

在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传统文化教育被附加于专业课程,变成了学生获取学分的手段。自1999年起,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部分重点高校建立,传统文化被纳入教学计划,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传统文化课程通常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往往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其次,传统文化教育被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附属品,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虽然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高校将传统文化仅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资源的做法,严重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立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目的,看似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实则未能体现教育价值。因此,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不应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附庸。

2.3 传统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当前社会出现了“国学热”,基于此形势下,许多高校也开始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该过程中,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多高校缺乏能够承担教学任务并具备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如果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而教学任务又较重,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如此,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如果教师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困惑无疑是痴人说梦,就连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此,建设一支能够满足高校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3 全媒介时代下高校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策

3.1 打破传统文化教学认知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认为只有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才能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这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和创新。首先,教师需要明白,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因此,教学方式也应该突破传统的束缚,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呈现。例如,通过举办文化沙龙、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影视等,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运用传统文化。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工艺的制作,或者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从而真正热爱文化。

3.2 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布尔迪厄曾言,习惯如同一个具备开放性的性情倾向系统,会随着经验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和强化,但性质是稳定而持久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所以,高校要改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改变教育习惯。由于行为者往往不会主动反思并改变自己的习惯,因此,应当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去自上而下地改造高校教育的习惯。在宏观层面,高校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职能,对其进行顶层设计,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履行情况及成果视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而引导高校更为重视文化传承工作。在微观层面,高校应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融入程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中的比重,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加快中国化的进程。同时,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基于教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唯有如此,高校才可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3.3 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必须从教师培训出发,高校可通过安排教师集体学习、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培养一支能够胜任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高水平、高素养师资队伍。如此,教师也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明白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资源。此外,高校也能够寻求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来加强高校师资力量。比如,发挥社会研究机构的价值,聘请传统文化传播者、研究者、实践者,让其成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师。当然,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学校还可邀请著名学者开办讲座,邀请传统艺人、工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打造一个双向交流的信息化教育平台,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得到较大的进步。

3.4 打造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能帮助大学生在无形中提高文化素养。高校可以依靠学生社团开展工作,鼓励学生组建戏曲、书法、篆刻、诗词创作、茶道、棋艺等社团,并安排专业教师提供专门指导。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征文、讨论、辩论赛、文化沙龙、知识竞答等,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教师也能够组织学生搜集民间传说故事、调查民风民俗、走访特色村寨,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效果要远远超过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教学。如今,校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了校园的软环境,教师可领导学生一起通过建筑设计、雕塑、墨迹、宣传栏、道路命名、书画墙等方式来渲染,让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校园情境中,无形中接受熏陶。最后,用传统文化来指导校风、学风、教风的建设,用传统伦理道德来处理师生关系、教职工关系,努力营造出一个情感浓厚的校园环境,这既有利于校园的和谐,更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质的提升。

4 结语

传统文化凝聚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更是无数代先辈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根基所在,应当由一代代年轻人为其注入新的动力与灵魂,让其历久弥新。然而,伴随着各国文化的融合,我国文化在全媒体时代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打破高校传统文化教学认知、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打造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唯有如此,我国高校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振兴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用

[1] 张崇曦,高远.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新传播路径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3(4):97-99.

[2] 任仲宝,张兴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研究[J].吉林教育,2022(35):3-6.

猜你喜欢
媒介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