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钰
《大鱼海棠》作为经典国漫,取材于《庄子·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书,融合了中国上古神话元素,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长的少女“椿”为报恩而努力复活人类男孩“鲲”的灵魂,并在本是天神少年“湫”的帮助下与彼此纠缠的命运斗争的故事。“椿”“湫”“鲲”“大鱼”“海棠”等一系列经典动画形象中都有用舞蹈语汇表现人物内心的活动,主创团队也用春风化雨般的唯美舞蹈演绎了“大鱼化鹏”“海棠盛宴”。自影片热映以来,无数舞者通过肢体语言讲述着“大鱼海棠”的故事,其创编构思值得深思与借鉴。
影片试图向观众展现那条游弋在每个中国人血液和灵魂中的大鱼——“鲲”。《列子·汤问》中提及,“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由小变大、由水生变风生、由潜在水底变在风浪顶上的恢宏画面。《庄子》中写道:“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鲲鹏展翅”象征着巨大的力量和自由的飞翔,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性。“九万里”则强调了这种飞翔的高度和广度,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俯瞰万物的视角。“翻动扶摇羊角”则描绘了鲲鹏在飞翔中翻动翅膀,形成巨大的旋风,如同扶摇直上九天的羊角,进一步强调了鲲鹏的威力和气势。整段描述都展现了庄子哲学中追求自由、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力量和无限可能性的赞美。这便是《大鱼海棠》创设动画IP 的文化意象原型,从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精神层面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棠”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卫风》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中的“木桃”暗指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唐代贾耽的《百花谱》中,将海棠誉为“花中神仙”。苏轼《海棠》中有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白天的海棠“泛崇光”高洁美丽,夜间的海棠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海棠自是百花仙,霞袂霓裳下九天”,海棠作为广负盛名的中国名花,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可寻其踪迹。而再看当下,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海棠花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更是对其文化理念知之甚少。动画IP 为大鱼取名“海棠”,也有“移花接木”的雅致,隐喻了大鱼的蓬勃生机与生命的绚丽。
《庄子·逍遥游》中有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指明“椿”之长寿,也隐喻万物复苏的无限生机。在《大鱼海棠》的故事情节的设定下,“椿”有枯木逢春的含义,也要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1]。而且作为女主角,“椿”在整个剧目中舞蹈演绎戏份最多。“椿”用生命换取小鱼重回人间,第一次看见小鱼在雨中飞翔,一时间兴奋不已翩翩起舞。她奔跑在土楼上,舞步轻盈欢快,连贯不拖沓,展现出少女心情由悲转喜。
这与整部剧高潮部分的舞美演绎截然不同,当“椿”看到因自己的过失而连累族人时,舞步沉重,犹如踏向深渊泥潭;而当“椿”毅然决然地以生命为代价融入“海棠树”,拯救被滔滔洪水围困的族人时,她的步伐坚定而有力量。通过以点带面的动作编排,展示出“椿”的心理活动,情绪起伏之间即便是双手摆动也有柔情气势。所以,“椿”的肢体语言反映出在整个故事情境下的铺陈与高潮,用舞蹈语言推动了故事的进展,用生动的舞美展现了跌宕起伏的剧情。
如果“椿”有无限生机,那么“湫”则是抚育着春意盎然的本源。“湫之舞”不在意动作粗糙,舞步大张大合,而在意“椿”的反馈,在意能否让“椿”真正快乐。这是“湫”用生命守护“椿”的代价,也是“湫”角色心理活动带入舞美演绎的原始动机。杜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写道:“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其中,“山湫”指深山中的水潭或溪流。既然“湫”可伴龙而生,又何尝不能给予“椿”生命之源呢?所以,“湫”愿意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换取“椿”的“半生”。即便是“椿”的心中有了为“大鱼”牺牲的信念,“湫”也在包容“椿”的过失与决绝。
在整个剧目中,“椿去湫来,海棠花开”才是全部的舞蹈演绎戏份。椿还鲲命,谁还湫情?是无奈与心疼。但也正是因为“湫”的坚毅,才衬托出“爱”的无私。哪怕是被“鼠婆子”拉去陪舞,“湫”也会顺从,哪怕舞步僵硬、刻板,犹如提线木偶,“湫”也愿意为此无私奉献。所以,“湫”不是在演绎舞蹈,而是被强行拉进舞蹈情境。他不属于“椿”所构建的舞蹈情境,他甚至没有机会“与椿共舞”,但是他却为“椿”付出了所有。当“大鱼”冲上云霄之时,便是“椿命”陨落之际,也迎来了“湫”燃烧神识,为“椿”撑开重回人间的大门。“湫”对“椿”说:“我会化作人间的风雨陪在你身边。”春风化雨,秋山化情,舞蹈语汇歌颂着“伴舞者”的宿命。
“大鱼”的动画形象原型与海豚外形相似,如果说“海豚音”如同天籁,那么“海豚之舞”显然就是演绎这天籁之音的最美情愫。动画原型呈现了“大鱼”被困、被擒、被放生等一系列故事情节,每一段中“大鱼”都可以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当时的心境[2]。或许,表情也可以展现当时的情感波动。但是在真实情境下,鱼并不会给出任何表情反馈,动画用拟人手法去渲染舞蹈情绪,表情只能作为彰显情绪的支点,并不能代替肢体语言去反馈给观众。所以“大鱼之舞”既有冲破云霄的情愫,也有对身边事物的反馈。
当“椿”吹响“鲲”遗留人间的“陶笛”时,笛声唤起了小鱼的记忆。当“椿”问小鱼:“你还记得我吗?”小鱼探头浮动,转身洄游,给予“椿”认同的反馈。当“椿”手捧小鱼来到室外,小鱼漂浮在雨中,云游自如与水为舞,土楼之上翩若惊鸿。于是才有“椿”与“鲲”共舞的场景,秀裙纷飞为大鱼伴舞,“鲲之舞”与“椿”共鸣。当然,大鱼终究属于人间,送大鱼回到人间也是故事情节得以推进的动机。所以,“椿”与“鲲”舞之前所有的片段,都可以认为是故事情节的铺垫,只有最后“一跃而起”才是冲破云霄的舞蹈高潮。“鱼龙潜跃水成文”是欢愉的柔美,“鱼跃龙门”是飞升翱翔的畅快,却只有“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的无奈,也由此激发“大鱼”的斗志,让“鲲”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漩涡,哪怕山高水远、哪怕身陷囹圄、哪怕痛不欲生。故而“鲲之舞”有悲鸣,也同样有气魄和胆识,有不顾一切的放手一搏,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傲骨。《大鱼海棠》上映后,众多舞蹈家创编舞蹈动作,也都是基于“鲲之舞”的豪迈与悲壮,再现了动画故事原型和其中的舞蹈情感。
从动画IP 到舞蹈演绎是横跨两种媒介的艺术加工,需要丰富的创编构思加以凝练。《遇见》以沙为舞,将大鱼逆流而上、涅槃重生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鲲》则以水为舞,再现了“海棠之椿”的唯美舞境。这两支舞蹈作品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值得借鉴与参考。
《大鱼海棠》的故事情节扣动心弦,如果用一支舞蹈去讲述整个故事难度较大。但是用一件特殊的舞蹈道具、一位原创编舞师、一个360 度无死角的环绕舞台,却可以迸发出惊为天人的“鲲之舞”佳作,完美地演绎大鱼逆流而上、涅槃重生的舞蹈故事。这件特殊的舞蹈道具便是一泻千里的“沙雨”,这位原创编舞师曾获得首届《舞蹈风暴》冠军,这个360 度无死角的环绕舞台是节目组调动120 台摄影机完成毫秒级高密度拍摄的最美时刻“定格”,这支独舞取名为《遇见》[3]。
这支舞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舞者化身为“鱼”用舒展的双臂遨游在波浪中,看天地、听风雨、见心境。舒展开来的身体随波荡漾游刃有余,展现出鱼在水中时而游动时而翻腾的场景。鱼在用冲破风浪的坚持去等待一次可以幻化自己的“相遇”。第二阶段:舞者褪去“鱼”的外表,接受从天空中降落的“沙雨”,在“沙雨”中舞蹈,净化身体与心灵,变成翱翔于天际的鲲鹏。“相遇”中,大鱼将生命交托给“椿”,经“沙雨”幻化洗礼后重回人间。第三阶段:双手捧起落地的“沙”,一跃而起将“沙”向身后上方挥洒,如大鹏展翅。恰在此时以360 度环绕画面展示“定格”下的舞者展翅,观众视角从右向左环绕一周,顺时针展示了鲲鹏展翅之美。鲲鹏再次成为一条鱼,迎着“沙雨”冲向天空,定格在天空最高点。整段舞蹈用具象化的舞蹈动作编排表达着“大鱼”在风暴、海浪中的成长,等待一场“沙雨”幻化洗礼的过程,最后迎着“沙雨”冲破天空,代表着“大鱼”的梦想,以及为梦想迎风破浪的勇气,述说着在风暴中成长的历程,也有冲向新天地的无限可能[4]。“沙雨”下舞者如同“大鱼”一般逆流而上,“鲲”冲破一切险阻“涅槃而生”。这正映衬了电影台词“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一条巨大的鱼……有的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空”。
如果“沙雨”是对“鱼化鲲鹏”的舞蹈演绎模拟,那么人鱼共舞作品《鲲》则是真实再现了“海棠之椿”的唯美舞境。此前,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张娅姝携手水下创意导演郭吉勇再出新作《鲲》。作品将福建土楼作为舞台搬入水中,舞台置景为1∶1还原动画中的“土楼”。通过女舞者水下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椿”在呼唤大鱼时的舞蹈动作[5]。女性轻柔且灵动的美,也只有这水下复刻的真实场景才能再现,整支舞蹈传达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海洋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节目导演郭吉勇此前创作过《洛神水赋》《月影无极》《红》《祈》等多部水下舞蹈作品[6]。在《鲲》中还原了“神之围楼”,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该土楼置景重8 吨,直径10 米,高5.5 米,原计划将置景切为4 部分分别放入水中。但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由于单块重量便已经重达2 吨,即便是12 名陆地人员和6 名水下人员也难以完成布景,最后将其切割为6 块,由16 名陆地人员和8 名水下人员才放置完成。不仅如此,在《鲲》的整个舞蹈编排中,还原度更高的是借用“海棠花”来重塑“神之围楼”的意境。而在“人鱼共舞”的片段中,舞者张娅姝进入水下拍摄时,要面对空无一物的场景去联想“大鱼”就在眼前的画面,想象自己与虚拟的大鱼互动嬉戏,对于舞者表情、眼神、动作力度等多方面的肢体语言把控要求都更高。后期通过三维动画合成技术,再将大鱼特效与水中场景重叠,最终得以完美配合的画面,传达出人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整支舞蹈寄托着“海棠之椿”的生命颂歌,从水下独舞到人鱼共舞,皆以“水”作为介质,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大鱼海棠》动画IP 文化意境源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神话形象从动画IP 到舞蹈演绎无不展现出当代舞蹈家的艺术创意,展现了艺术创作在跨领域的创新与融合中所能激发出的巨大潜力。无论是舞蹈《遇见》,还是水下舞蹈《鲲》,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了电影《大鱼海棠》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沙雨”这一特殊道具,将“鲲”的成长、蜕变、重生的过程以舞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从视觉到心灵都受到震撼。大鱼逆流而上、涅槃重生的舞蹈语汇创编值得借鉴。而水下舞蹈《鲲》,则通过还原动画中的“神之围楼”场景,展现了“海棠之椿”的生命歌颂,传达了人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两段舞蹈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大鱼海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这种跨领域的艺术创作,将动画IP 以沙为舞、以水为舞,展现了舞美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全新的审美体验值得广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