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双维度视角下地域建筑共性研究以重庆吊脚楼和萨那塔屋为例

2023-03-21 23:45:14于天禾
中华建设 2023年2期
关键词:吊脚楼平面传统

于天禾

一、绪论

世界视野下,全球地域建筑类型丰富,其建筑形式根据物理环境特征、社会特征、人民需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然而,无论是以时间维度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地域建筑演变,还是以空间维度横向分析地域建筑空间形式,都可以发现,地域建筑的共性并非是具体的某一种具体的特点,而是对于人民需求及所处环境的积极回应和对场所精神的内在表达。这两点是任何时空维度下、任何空间视角下地域建筑不变的核心。

二、重庆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是具有重庆山地城市特色的地域建筑,蕴含着重庆地区历史与文化特色,融合了重庆地区人民的智慧与精神追求。吊脚楼以小尺度、小体量的方式与山地地形相结合,既满足山地城市人民生活需求,又表达了山城的场所精神。

1. 时间维度

一直以来,三峡地区山区多、平原少、河流多、人口稠密,人们不得不在山地上建造房屋以满足居住需求。采用底层架空的类“干栏式”可以避免坡地建造困难的问题,同时可以远离野兽与洪水的袭击。此类建筑多使用木材或竹子作为建筑材料,这是木质吊脚楼发展的基础,此类建筑的出现是当地人们应对自然环境、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结果。

(1)起源

夏商时期,干栏式建筑已经频繁出现,但未形成规模(万州黄柏溪遗址建筑F1)。建筑多用绑扎的方法配合局部榫卯结构进行建造,可见吊脚楼的穿斗技术起源于此。

(2)发展

秦汉至六朝时期,吊脚楼建造方式已相对成熟。至此时,吊脚楼仍是人们用来应对坡地及水岸的建筑方式,多用作仓库。

两晋南北朝时期,吊脚楼并不因为地形而建造,吊脚楼原本为应对自然环境而生的建筑,此时已开始从纯粹功能性建筑形式变为包含使用者及地区文化及传统的建筑形式了。

宋代时期,重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建材与建造技术有质的飞跃。此时吊脚楼采用木构件相互搭接,用捆绑的方式进行固定,墙壁多为竹编夹泥墙。

元代时期,吊脚楼发展因战争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明代时期,重庆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吊脚楼稳定发展。此时重庆地区店居型吊脚楼因人们生产生活需要而出现且数量迅速增加。

明末清初时期,吊脚楼因战争处于从出现以来的最低谷,几近消失。后来湖广移民入渝,于是重庆地区干栏穿斗式吊脚楼再次兴建。清代中叶,吊脚楼随经济复苏再次繁荣。康熙中后期,人们大量建造吊脚楼以满足居住需求。

(3)顶峰

清末期,吊脚楼是当时城市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沿江坡地、码头等地;店居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传统商业街区,结构多为传统穿斗木构架。开埠后,吊脚楼的特征被运用在在大型西洋建筑上,这些建筑成为了符合时代的、印证地域建筑随时代发展的同时传承地域精神与传统的代表作品。

民国时期,吊脚楼的分布随众多商业街区兴起而扩张。抗战时期,用地更为紧张,吊脚楼错层而建,密度显著提高。战争焚毁众多木结构吊脚楼,人们再次建设时则开始选择砖木、砖混结构形式。江边“棚户区”吊脚楼规模更为庞大,这些吊脚楼正是现在重庆建筑界所认为的“传统文脉”的重要部分。由于存在大量危房,根据文件,重庆在解放前曾拆除大批吊脚楼。

(4)衰落

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庆迅速发展,由于现代建筑大批建立以及对于传统吊脚楼保护不力,传统吊脚楼逐渐走向衰亡。许多码头已经废弃,沿江地区的吊脚楼因此没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历史、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现存传统吊脚楼已被纳入保护范围。

2. 空间维度

(1)平面布局

①总平面

重庆吊脚楼依地形而建,且多以群组聚落形式出现。吊脚楼聚落以多层次、多类型、多变化著称。根据其与环境关系将其平面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平行等高线型;其二,道路型;其三,垂直等高线型。吊脚楼排列与分布完全依照地形,因此并不强调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坐北朝南朝向问题。

②单体平面

吊脚楼单体平面与总平面逻辑相同,都无固定形式,主要依据地形而定,与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讲求一致不同。单体平面可分为大致两种:其一,按需型平面;其二,一字型平面。

按需型平面形式较为自由,根据需求而自然形成,不遵从传统轴线、中心、对称等设计思想,以应对环境和回应需求为首要目的。一字形平面多小开间、大进深,多面阔三间或一列三间。吊脚楼内部狭小,因此内部功能空间杂糅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需求。

(2)立面、剖面

吊脚楼由于建筑高度较高,因此只在临江立面开小窗以放风及保护结构稳定性。由于室内面积拥挤,人们常利用地形做室外楼梯,楼梯不讲究宽度与坡度,尽量压缩辅助空间以扩大生活面积。有些还将楼梯下空间建为储藏间或在室外做骑楼来增大室内面积。从剖面来看,吊脚楼因依赖于地形建设,因此室内也多高差。店居型吊脚楼室内外空间都更为完善,且私密性更强。同平面一样,吊脚楼的室内利用与空间组织的规律就是因地制宜。吊脚楼因其高适应性所以可以流传千年。

(3)室外空间

吊脚楼基本以聚落方式出现,多做吊脚楼成为组团式建筑群,多座吊脚楼共用室外空间作为生活空间的延展,老人、儿童在室外空间交流,甚至有些将厨房等功能也置于室外空间之中。因此重庆吊脚楼群组的室外空间功能多样,富有市井气息。

三、也门萨那塔屋

也门为西南亚国家,地处阿拉伯海和红海边缘,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首都为萨那。由于在地理和文化上都较为封闭,所以受到外来影响较少,因此也门能够长久发展本国独特的建筑风格。目前,也门至少有六种不同风格的地域建筑,如,芦苇屋、石屋、土坯塔、塔屋等。丰富的地域建筑形式反映了也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多样性,以及建筑对其居民的需求和地理环境做出的积极回应。

1. 时间维度

(1)兴起

公元3世纪,萨那地区出现高达6层的类塔屋式民居建筑。此时,居民在坡地上修建梯田来耕种作物,因此民居大多建造在谷底或山地斜坡上。因为地区多石,所以居民堆石成屋。为了互相保护,居民将居住建筑建造在一起,形成了原始村落。由于人口众多且受到土地面积限制,建筑平面极小,全部垂直向上发展。当地因为地理环境复杂,常常有部落隐匿在山地中依靠抢劫为生,石材建造的类塔屋在一定程度上有防御功能。

公元4-6世纪,类塔屋受到阿克苏姆帝国建筑风格影响,大门变得宏伟,底层不设窗且整体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此时与后期的塔屋形式较为相似。

公元11世纪前,萨那地区人民就已经开始熟练建造塔屋以便居住。

(2)发展

伊本·鲁斯塔是塔屋兴起后第一次对萨那塔屋进行描述的—这些漂亮的建筑就像腾空在其他建筑上一样;建筑表面是由石膏,烧制的砖和雕琢过的石头装饰。哈姆达尼数次提及萨那塔屋的高度,另外他还描述了萨那塔屋独特的清洁系统。拉齐曾经把萨那的塔屋称为“高贵的建筑”,他还在一些著作中描述这些建筑“高大宏伟而且造价不菲”。

(3)现状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也门一直受到外国占领、内乱、环境挫折和经济不稳定的影响。随后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建筑类型的彻底转变,萨那地区住宅从塔屋转变为西式别墅,后者多建于不断扩张的郊区。如今,老城仅占城市总面积的5%。

2. 空间维度

萨那位于海拔2200米的高山之间,最狭窄处只有几公里,气候宜人。萨那古城建筑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萨那城内现保存约6500间塔屋。

(1)平面

从平面来看,萨那塔屋不同于也门其他地区地域建筑水平发展的平面形式。萨那塔屋因为在历史时期受到土地局限性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平面尺寸较小。伊斯兰教信徒对于隐私十分注重,因此平面虽然面积较小,但对于接待区和居住区的分隔是十分清晰的。接待层单独设置,这一层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与家庭成员生活区完全隔离。同时人们也会将辅助功能区与休息区分隔开以保护每个家庭成员的隐私。有些塔屋还在底层设置粪便池,风干后作为燃料使用。

(2)立面及剖面

伊斯兰文化中,家庭成员间的密切联系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密切的家族成员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住宅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也门人以家庭为单位住在塔屋中,塔屋会根据家庭成员的增加而持续垂直加盖扩建。塔屋常常在开始建造时就已经预留了垂直交通空间及结构的搭接位置。这是建筑对于人们精神需求的准确回应。

塔屋立面设计体现也门人对于隐私的注重。塔屋立面开窗少,且避免出现平行对应单元,如果出现相互对应的窗,则通过控制窗和窗台的高度来减少对视。起居室窗户高度距离地面大约只有45厘米,这样使用者可以坐着就看到窗外的景色。每座塔屋上的窗户样式都不止一种,既美观又能满足不同需求。通常窗的上半部分是半圆形的、镂空的、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石膏窗,下半部分则是百叶窗,保证了采光和通风效果。有些住宅中为女性单独设置一层,窗口除保证良好采光、通风外,还要防止从外向内窥探。

塔楼房屋的内部空间围绕中央楼梯组织。中央楼梯为石制,既起到交通作用,也起到支撑作用。功能根据塔屋高度安排,一般来讲,实际居住区从三层开始,有些达到八层之高。如果塔屋有足够的空间,除了家庭成员的房间外,三、四层还设接待和商务房间供客人使用。男性居民和客人一般居住在塔屋顶层,可以俯瞰全城。厨房位于顶层下方,方便双向服务—上至顶层男主人和客人,下至家庭成员使用;还能使油烟尽可能远离起居室,厨房区域的立面上设置许多小孔来排烟。

塔屋清洁系统也是塔屋的特色之一。塔屋内每层均设置卫生间,且全部上下对应,方便污水管道连通。粪便通过管道排放质底层风干后进行焚烧,燃烧之后的灰烬作为建筑旁边绿地的肥料。塔屋清洁系统自成循环体系。

四、总结

重庆吊脚楼地域特色鲜明,空间形式上自由灵活、因地制宜,空间组织上灵活多变,只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即可;建造符合自然环境,能有效解决物理环境问题,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建造,价格低廉,因此被人们广泛的建造。重庆吊脚楼是重庆地区人民精神需求和场所精神的载体,其融合了几千年来重庆人民的智慧与理想。

也门萨那塔屋的高层设计缓解了土地紧张问题,也能使其家庭成员间既有各自隐私空间又能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同时高密度的建设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会交流的需求。传统垂直设计还体现了对于其气候环境的应对。可见,塔屋这种传统民居形式的生成,是当地人应对复杂干旱山地环境、满足生存需求及忠于宗教信仰的结果。

地域建筑是本地区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人民需求的缩影。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况、地理环境、气候因素都会对当地地域建筑形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地域建筑的外在形式、功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来源—应对场地与环境,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以及其内涵—反应地域文化传统与人的精神需求与场所精神,是地域建筑中的共性。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地域建筑都是人生存需求和场地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地域建筑在传达本地历史文化、展现民族传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建筑从观感、使用感受上很多都优于传统地域建筑,但多因缺少文化内涵与场所精神而导致没有温度,让使用者没有归属感。虽然时代发展、技术不断革新,但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是不会随之改变的。建筑要要结合、顺应场地环境,与地域共生,延续历史脉络,传承民族文化。符合地域传统特色的地域建筑才是建筑的最终归宿。

猜你喜欢
吊脚楼平面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巴渝文化——吊脚楼
少儿美术(2019年11期)2019-12-14 08:09:14
吊脚楼(外三首)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