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宇明
朋友在一所大学任教,业余喜欢写小说。工作之外,他的生活几乎是固定的:上午在家里写4个小时的作品,下午读3个小时的书,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有坐卧不宁之感。
一个亲戚当了个不算大的单位一把手,做事特别讲究效率,他的办公室不设沙发,都是清一色的硬木凳。亲戚说:“有些来访的人纯粹是想找个人说话,这种人坐一个上午都不愿意说再见。我把沙发换成了不那么舒服的硬板凳,就是给这些舍不得走的人制造一点儿离开的理由。”
人有种种不安,有为贫困的,有为一夜暴富的,有为卑微的,有为身处高位的,有为人际关系不睦的,有为抬轿者太多的……相对而言,为懒惰与虚度光阴不安的人显得稀少。
我对朋友与亲戚的不安是非常理解的。想想看,以人生80年计算,前30年是成长和学习阶段,后10年进入深度的老境,真正能够用于事业的满打满算不超过40年。就是这点儿时间,每天还得拿出至少一半用来吃饭、休息、应酬、睡觉,工作时间还能剩下多少呢?为懒惰不安,实际上就是为白白流走的时间惋惜。
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必须给自己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句话当然不错,但压力就像一个套子,圈禁着我们的心灵,唯有冲破它的壁垒,我们才可能获得前进的力量。我觉得,压力毕竟是异己的,与我们的心灵未必贴得那么紧,而对懒惰的不安和摒弃则是源于内心的自觉,它比压力更能唤醒一个人潜在的活力。
人生是一场行走,我们得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有目标,做一件事才有持久的兴趣,懒惰时,才会在内心里谴责自己。一个湘潭乡下的雕花木匠,文化程度不高,才华也未必比当时的某些文化人卓越到哪里去。一般人也就满足于赚些小钱养活一家老小,但这乡下的雕花木匠对绘画有高远的追求,不断探索新的技巧,终生不离不弃。他出名不算早,影响力却持久,这个人就是齐白石。现在,一提起他,人们会习惯性地在他名字后面加上“大师”两个字。
其实,挫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无人关注的时候,你会遇到困境;有人捧场的时候,你同样可能碰到种种麻烦。鲁迅在北京生活的那段日子,课教得好,深受学生尊敬;小说写得很棒,一篇小说出来,立即洛阳纸贵,但他身处的环境并不怎么好,周围的人有拿他的私生活说事的,有说他的文艺理论专著涉嫌抄袭的,有借口他支持驱赶校长的学生,要拿掉他在教育部的公职的。只是鲁迅并没有被这些压倒,依然将全部心智放在他热爱的教育和文学创作事业上,最后才成就了非同寻常的人格和文学高度。
有人的地方就有名利之争,想使人完全没有得失心、名利心,近乎痴人说梦。但为懒惰而不安的人最能看淡得失和名利。原因很简单,天天混吃等死的人最在乎的就是享乐,享乐越多,他们越快乐,一旦享乐突然之间被剥夺,他们会眼睛变圆,血压升高,拳头变硬;而为懒惰不安的人,通常都有长远的眼光、宏大的格局,他们不希望为形而下的那点儿物质活着,面对名利得失,可以生出几分泰然来。
学会了为懒惰不安,也就懂得了如何让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