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欣 何昭红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伴随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稀松平常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渲染衍生成了社会热点事件,也让更多社会事件的影响得到扩大。社会热点问题借助自主开放的网络环境,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
法治意识是人民关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心理的总称。[1]法治意识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任程度上。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也一直重视人们法治意识的培育,法治意识的培育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2]大学生是法治意识培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在社会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大学生多数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他们对社会热点充满好奇和关心。尤其面对一些法与情较量的问题时思维比较活跃,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鉴别能力还不足,容易感情用事,所以在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则显得很有必要。[3]
法治意识培育是一种思维的养成过程。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拥有不同思维方式和立场的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便成了人们思维和价值观的体现。社会热点具有高感染力,它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社会热点有一定的共鸣性,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自我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平台,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法治意识培育应该接地气,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作为理论和实际联系的重要载体。在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进行探讨,[4]借助真实的事件中给大学生最直观的思想冲击,结合课程内容加以评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明辨是非,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时刻警戒法律的红线,也学会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工作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热点问题带入法治意识培育可以把大学生代入真实的社会环境里,以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丰富了法治教育的资源,使法治教育不再枯燥,也让大学生对法治多一些了解,在日后的生活中以法律为线,尊重法律。例如,最近引发大家热议的明星网红偷逃税事件,每一位明星偷逃税额都以亿为单位,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轰动效应。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法治教育案例,按时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逃税是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可以把这一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偷逃税的严重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以社会热点为基点,以法治为灵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教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借用社会热点为教学素材,应该尊重事件的客观情况,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高校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在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时,强调尊重事件的真相,对事件有清晰的认知,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进行辨别,不以偏概全,要有全局意识。同时法治意识的培育需要从国家实际出发,将公民的法治意识培育与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真正发挥了社会热点的价值,让学生透过社会热点事件看到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并以此来弘扬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主旋律。[5]
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法治思维,遇到问题或诱惑能够坚定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维护好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学生对法治本身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当一件社会热点曝光出来,往往难以做到理性的判断。例如:针对某明星偷逃税事件的评论中,不乏对其喜欢的明星包庇的言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将国家法律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高校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时,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法律和法治的认识,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分析看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辨是非。
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仅是将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背景,最直接地概括出其中相应的法律规则,还要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向当代大学生传递法治观念和培育法治意识。一般来说,法治思维是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立法、司法问题出发,是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隐藏的法治现象的逻辑参照。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大学生具备法治思维,养成尊法守法的习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认同国家法律建设,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法治。[6]这样在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法治意识培育时,学生才能更加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树立法治意识。
因社会热点有敏感、背景复杂和高关注度等特点,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表现出不同的矛盾冲突,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增加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难度。
社会热点问题会借助互联网不断发酵,从而衍生出新的问题。所以借助社会热点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时,需要把握好社会热点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热点敏锐的关注度,把握好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提升社会热点的价值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讨论参与度。[7]比如拐卖儿童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梅姨案就是典型,持续多年仍在不断调查中,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失散儿童回归家庭,让越来越多家庭看到了希望。近期孙海洋找回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一事更是引起了一阵社会轰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一类事件,国家法律也不断进行修订,对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人士采取严厉的惩罚。孙海洋一事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将其引入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中,激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展开广泛的讨论。
将社会热点作为案例资源出现在法治意识的培育中,要将抽象的法治理论、法制观念和法治理念融入现实生活中,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因此社会热点要合理运用,贴近教学内容,紧跟时代。
法治意识的培育主要目的是让大众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念,形成法治思维,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权衡观念和契约理念。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实践工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大学生要能够清楚认识自己身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先,遵守社会规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广大青年“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8]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会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保持廉洁正直,坚定自励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不负时代和国家的期待。
社会热点引入法治意识培育中,一是要改变课堂环境。社会热点具有高讨论度,学生也有自己的心声,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自觉形成法治信仰。二是要改变教育理念。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象,在之前高校老师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常常以介绍法律知识为主,但学生法治观念没有得到实质提升,要把法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德治结合是重点。三是要改变学习氛围。学习无止境,师生共同学习对法治意识培育具有很大帮助。目前高校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但是思政课教师没有系统的法律基础,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加强院系联系,思政课教师与法学系教师加强交流,思政课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性。[9]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研究和探寻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其融入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价值,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有不同类型,按空间划分有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和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按时间划分有短期社会热点问题和长期社会热点问题,按虚实性划分有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和虚拟社会热点问题,按领域划分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以在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时不能盲目选择,不能按热度选择,要做到合理放矢。在筛选时注意那些会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选取有用部分,精准把握法治意识培育的重难点。同时注意社会热点事件之间的联系,讲述如何从法律和情感的角度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分析时,可以列举一些正反例进行对比研究,能够使教学意图和教学目标更加鲜明,提高教学质量。[10]
社会热点价值体现重点在于解读,解读应带有计划性、引导性和目的性。当社会热点教育进入法治意识培育工作后,法治意识培育由单纯普法、简单讲述法律知识和常识转变为分析社会热点,挖掘背后的法治观念,用法治思维考虑问题。这就要求在分析的时候要做到解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教师需要尽可能了解梳理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解读中要避免个人主观倾向性,然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朝着社会所期待、法律所认可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以往脑海中错误的想法和观念,真正树立法治意识。这样,法治意识培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用理论指导实践,让枯燥的法律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时又能获得新的法治理论知识。
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应该立足课堂、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和感悟。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利用社会热点,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在实际生活案例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这是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发挥的积极正向作用,然后将其延伸扩展,让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进而扩大了法治意识的影响范围。比如在某明星偷逃税这一事件中,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之后,知道了偷逃税问题的严重后果,了解税收对国家基础建设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当这类事件曝光出来,学生就能积极做出行动,不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正确的言论,同时引以为戒。在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积极纳税,做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这也是法治意识培育的最终的目的,人人知法、人人守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托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会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对社会事件的准确把握和分析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时,社会热点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具备法律知识,用法治思维精准地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指导自身的发展,用科学的法律的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遵纪守法,共同建设和谐的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