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常国
加强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监督无缝隙,才能更好地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实效。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注重找准监督的发力“点”,从严从细抓实干部监督。
抓“节点”发力。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以及中考季、高考季、结婚、庆生时,都是防腐的节点段、敏感期,是考验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守住思想防线、道德底线、纪律红线的关键期。从近年查处的违法违纪、落马干部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很多腐败都是从“节”开始,因未能克制好、抵御住诱惑而“失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度“节”就是度“劫”,要在紧要“关口”、关键“节口”严守政治防线,筑牢思想堤坝,防止被“有心人”、投机者进行感情洗脑、思想绑架,成为围猎者的猎物,以至意志节节败退,思想阵地被攻陷。对此,各级领导机关要做好各种节日、贺日的固防,在重要时间段下发通知,明确令行禁止;要进行典型警示教育,强调引以为戒;要进行微信、短信提醒,进行吹风、敲钟;要做好明察暗访,做好严督实查,切实守好每一个“节点”。
抓“内点”发力。这里所谓“内点”,是指规定范围内的“点”,也就是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岗位就是战位。抓“内点”发力,就是加强干部、党员和职工之间在工作中、岗位上的相互监督,以此推进更好地工作学习、更好地正风肃纪、更好地反腐倡廉。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批评是最好的杀毒药。首先,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带头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干事,做好以上率下,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监督,努力做到一起干事、共同干净;班子成员要加强监督和自我监督,落实落严“一岗双责”,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加强对基层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政教育、日常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将监督到的问题开诚布公“道”出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干部同事之间要加强相互监督,通过组织生活会或谈心谈话等形式,指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当老好人、两面人;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查找廉政风险点,对关键人、关键岗位、关键环节早提醒、常教育、重防范,防患于未然。
抓“外点”发力。所谓“外点”,就是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段、活动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外。不少干部认为八小时之外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应是个人“自由放飞”、“任意发挥”的空间。如果失去监督,就会让八小时之外成为监督的“空窗期”,极易犯错误。从近年来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看,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失身”在八小时之外。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强弱的试金石。党员干部把握好八小时之外就要筑牢思想根基,自觉学习充电,弥补工作时间无暇学习或难以精心研读的不足;要自觉抵制各种邀请,克服盛情难却心态,少参加无聊无味无趣的筵席、聚会、娱乐等活动;要养成体育运动、健身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有效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要严督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行踪,家庭家属做好配合,做到去向清楚、活动明确。同时严查酒驾醉驾,既查当事人,又查同车、同桌人,确保干部工作之外有监督、有约束。
监督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自觉。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常态,让监督与被监督都成为习惯,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干部负责、对家庭负责的精神,切实织密监督之网,从严从实加强内外监督,营造干事创业、学习生活的清朗清爽清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