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芳,柴可群,余志红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肿瘤科,浙江杭州 310012
恶性肿瘤作为威胁生命的疾病,一直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治疗常以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但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影响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改善症状、调节免疫功能、增效减毒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2]。中医药抗肿瘤的发展可追溯上千年,中医并无“肿瘤”病名,根据其症状描述,当属“积聚”“癥瘕”等范畴,早期医家抗肿瘤多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攻邪治法,随后转化为攻补兼施,温阳作为扶正的治法之一,在肿瘤的应用中越来越多,温阳即恢复人体的阳气,扶正以固本。临床中,越来越多肿瘤晚期患者出现阳虚的症状,因此温阳法在肿瘤治疗的研究中也逐渐深入。目前研究表明,温阳药、方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凋亡、调节免疫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行为,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及转移[3-7]。为阐明温阳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对其治疗思路总结如下。
中医历来重视阴阳平衡,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和表现,阴阳平衡是生存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具有防御外邪、温煦、固摄及气化作用。肾阳不足,无法温煦形体,气化水液;脾阳不足则水谷精微运化受阻,无以生化气血;肺阳不足则通调水道、宣发降浊功能失司;心阳不足则血脉无法濡养全身;肝阳不足则无法条达气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说法,阐述了阴阳各自的生理功能,指出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恶性肿瘤便是其中之一[8]。阳气的温煦或推动力不足,导致痰饮、水湿、瘀血等阴性物质聚集于某一部位,日久形成结块。从肿瘤发病年龄分布特点来看,40 岁以后肿瘤发病率呈快速增长。40 岁之后出现肿瘤高发也正是体内阳气逐渐衰弱导致,且阳虚体质的患者肿瘤发病率高于其他体质患者[9]。根据其症状及临床表现,恶性肿瘤归属中医学里“肠覃”“积聚”“癥瘕”等范畴,《灵枢·水胀》云:“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博,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成……”客观反映肠覃主要由于阳气不足,受到寒邪侵袭,导致气血凝滞,日久成积。根据特点及症状表现,肠覃对应现代肠道肿瘤,由“大如鸡卵”发展为“怀子之状”,符合肿瘤的慢性生长过程。《疮疡经验全书》云:“乳岩者,此毒阴极阳衰,奈虚阳积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认为乳岩的病机是阳气不足,导致阴寒过盛,寒痰凝聚而形成,同时,窦默还提出早治早愈的诊治思想,认为“早治得生,若不治,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这与现代“三早”方针防治肿瘤相一致。名医赵献可在《医贯·噎嗝论》记载反胃系的病机为肾阳亏虚,当以引火归元,同时温阳散寒,先以八味地黄丸补命门火,以扶脾土,徐以附子理中汤理中焦。何新慧等[10]收集有关积聚、癥瘕的文献,发现阳气虚衰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周岱翰教授认为肺癌早期痰、瘀、毒皆因正虚而生,本质属于阴邪,善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加减以甘温益气,随着病情迁延,日久伤精耗气,肺、脾、肾俱虚,常用真武汤、四逆汤加减化裁[11]。可见,阳虚推动无力,温煦功能减退,水湿、痰浊、寒凝等病理产物积聚,血液循环受阻,给肿瘤的生长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亦杀伤正常细胞,且消化道反应是化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气血生成、运行均有赖于脾阳的充足,化疗药物性味多为苦寒,易伤脾阳,脾阳功能失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往往临床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表现。《景岳全书·积聚》明确指出:“凡肝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因此,宜健脾益气,甘温益气鼓舞脾胃升发之气,以此调节人体的内在环境,调动抗邪的能力,防止肿瘤发生、增殖、转移。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为基础,临证中,若脾阳不足较甚者,见纳差、喜温、手脚冰凉、大便偏溏等,常用吴茱萸、肉桂、干姜等品;若见腹胀、腹泻明显者,常用升麻、柴胡、防风升脾阳,炒麦芽、炒鸡内金消食和胃,同调脾胃升降之职。
肾阳命门之火为阳气之根本,肾阳充盛,则全身机体得以温煦。肿瘤患者素体阳虚,责之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正气更虚,脾虚不运,则肾阳衰微,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宜运用温补肾阳的方法以扶助正气,从而改善机体内环境,缓解症状,防复防变。予以巴戟天、淫羊藿、桑寄生、锁阳等温平之剂温化体内阴寒,资助气血化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正消积的作用[12-13]。病情轻者,则以单药为用,以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干姜、附子依次为用,当病情危重时,则配附子合干姜以温补通阳。《医贯·阴阳论》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肾阴不足,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脉细等表现,酌情配伍熟地黄、制黄精、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等品,寓阴中求阳;当病机复杂者,常以药对形式使用,如淫羊藿配枸杞子,起温补肝肾之用,甚者加用桑椹或菟丝子增加其温补之力或阴中求阳之效。
《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癥瘕颓疝……皆属于寒”,由此看出,肿瘤多与寒积相关。阳气缺损,寒气易侵袭,阳虚寒凝是部分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遵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寒者温之”旨义,当以温阳散寒。《外台秘要》中治疗积聚的乌头丸也主要由乌头、干姜、桂心、附子、蜀椒等温阳药组成。清代《王旭高医案·积聚门》提出“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肉桂、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阳气得温则运行得当,气血流通。由于癌肿的长期消耗和根治性治疗后,以正虚为主,局部实邪为甚,治法宜四法并用,重在温阳,取温阳通络以散寒防变之意[14],且癌性疼痛多为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则血脉挛缩拘急,气血不畅,常拟桂枝、薤白、小茴香、沉香、肉桂、吴茱萸等药物温阳行气散寒止痛。
痰饮由肺、脾、肾及三焦功能紊乱,致津液代谢失常所致,且随人体的气、血、津、液输布,往往痰液与瘀血相互交杂停于某一部位为病,自古即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在临床中,消化道肿瘤、肝癌、乳腺癌等实体瘤,可在病变位置触及包块。肿瘤并发心包积液、胸腹水等,或心下胃脘部闷堵,呕吐清水痰涎,舌苔腻或滑,脉沉或滑等症状,皆属于“痰饮”范畴。张仲景认为“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所以温化痰饮法建立在健脾补肾法的基础之上,肿瘤早期,常拟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配伍桂枝、肉桂以温阳散寒,化痰祛湿;急重症期,取真武汤、四逆辈之意,达到温阳固本,利水泄浊。同时注重瘀血与痰浊之间的关系,痰浊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阻滞经络,痰瘀互结致病程缠绵难解,日久结块,通过化痰瘀以散结,且肿瘤为“阴成形太过”的病理产物,治疗应温化痰饮,温血行瘀,兼解毒散结,多用行气温补药物,如木香、半夏、肉桂、太子参、陈皮等药物。
张某,女,76 岁,2021 年12 月29 日初诊,患者2021 年9 月27 日腹部CT 提示直肠中段肿瘤,伴肝右叶多发转移。2021 年12 月7 日全腹部CT 提示直肠中段局部肠壁增厚,约15mm,管腔狭小,内缘不规则,浆膜面毛糙,周围系膜内兼散在小淋巴结,最大病灶位于肝脏S1、5、6、8 交界区,最大约56mm。癌胚抗原33.9μg/ml;糖类抗原125 150.9U/ml;糖类抗原199 304.0U/ml,行化疗5 次(卡倍他滨+奥沙利铂+贝伐珠单抗),因患者无法耐受改为雷替曲塞+奥沙利铂+贝伐珠单抗,末次化疗时间2021 年12 月6日。中医四诊:患者轮椅推入门诊,形体消瘦,全身乏力,足部水肿,四肢末端麻木感,纳差,难寐,舌淡红,苔白腻,左关无力,脉沉。西医诊断:直肠恶性肿瘤;肝继发恶性肿瘤。中医诊断:肠癌,阳虚痰凝。处方:太子参30g,补骨脂30g,淫羊藿30g,枸杞子30g,桑椹30g,当归30g,蒲公英30g,藤梨根18g,野葡萄根18g,水杨梅根18g,虎杖18g,玉米须18g,白术18g,茯苓12g,竹茹12g。7 剂,每日1 剂,早晚各1 次,水煎服。
2022 年1 月5 日二诊:诉脚肿、乏力较前改善,四肢末梢仍有麻木感,舌淡红,苔白腻,左关无力,脉沉,余症状基本同前,原方去茯苓、白术、玉米须,改猪苓12g,补骨脂改桑寄生30g,加蜈蚣5 条,生鸡内金30g。共14 剂,每日1 剂,早晚各1 次,水煎服。
2022 年1 月19 日三诊:患者自诉四肢末梢麻木感好转,水肿基本好转,饮食尚可,舌淡红,苔白,左寸、右关无力,脉沉。遂二诊方加减继服,随诊时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纳寐可。
按: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为阳气亏虚,痰瘀毒堆积而成,再责之该患者化疗后阳气亏损更甚,出现四肢末梢麻木、水肿等症状,根据《四圣心源·中风根原》曰:“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化疗损耗脾阳,阳虚则寒,寒则血凝涩;脾虚则不运,久瘀入络,可见手脚麻木。脾肾阳虚亏虚,则水液代谢失常,可见足部浮肿。初诊则以补骨脂、淫羊藿温补肾阳,太子参补益脾气又制约温燥。“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则配伍枸杞子、桑椹补益肝肾兼增加温补之力,白术、茯苓、玉米须加大利水兼顾护脾气,蒲公英、藤梨根、野葡萄根、水杨梅根等药物化痰解毒,认为“痰毒”是消化道肿瘤发展的关键因素,癌毒未清,病情反复,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研究表明,解毒三根汤(虎杖、藤梨根、水杨梅根)可通过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15-16]。二诊时,患者乏力、水肿明显改善,阳气得复,更改桑寄生,温平之剂者,缓缓补之;白术、茯苓、玉米须更改为猪苓甘淡利水,加用蜈蚣攻毒散结通络。三诊时,患者水肿、麻木较前明显好转,遂予二诊方加减继服。
应某,女,66 岁,2020 年10 月26 日初诊,患者2020 年5 月19 日胃镜检查提示胃癌,病理报告提示腺癌,2020 年5 月26 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体质较差未行化疗。中医四诊:形体消瘦,面色白,全身乏力,四肢畏寒,食后易腹胀,大便偏溏,舌淡红,苔薄腻,脉沉偏数。西医诊断:胃恶性肿瘤。中医诊断:胃癌,脾肾阳虚。处方:太子参45g,巴戟天30g,附子21g,益智仁30g,当归30g,胆南星12g,无花果30g,蒲公英30g,天冬15g,佛手12g,蜜甘草12g,共14 剂,每日1 剂,早晚各1 次,水煎服。
2020 年11 月9 日二诊:自诉仍有畏寒肢冷,大便溏。处方以附子增至30g,去无花果、蒲公英、天冬、佛手,加用香茶菜30g,炒枳壳12g,枸杞子30g,芡实30g,共14 剂,每日1 剂,早晚各1次,水煎服。
2020 年11 月23 日三诊:患者自诉畏寒改善不明显,大便稍有改善,周身关节不适。处方:太子参30g,蜜甘草12g,巴戟天30g,当归30g,附子30g,胆南星12g,肿节风30g,鸡内金18g,天冬18g,薏苡仁30g,干姜12g,共14 剂,每日1 剂,早晚各1 次,水煎服。
2020 年12 月8 日四诊:畏寒肢冷稍有改善,大便成形,遂原方加减服用至2021 年1 月18 日四肢畏寒好转。
按:胃癌的发病机制为脾肾阳虚,痰湿聚集,兼患者面色白,形体消瘦,四肢畏寒,阳虚无法达到四肢,元阳虚损之象,当重用温阳,初诊则以巴戟天、益智仁、附子补肾阳,太子参补益脾气,兼助阳运化全身;配以当归、无花果、蒲公英、胆南星祛痰化瘀,天冬滋养胃阴,以防温燥伤阴,佛手疏肝和胃,蜜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畏寒无明显改善,说明阳虚程度更甚,用药时附子增至30g,药少力专,配伍枸杞子30g,以温补肝肾或阴中求阳之效;无花果、蒲公英凉性较重,不利于阳气恢复,当去之;加用枳壳、芡实健脾利湿;三诊时,畏寒改善不明显,则用四逆汤以求癥消身安,加用鸡内金消食和胃,以调升降之职;天冬滋养胃阴;胆南星、肿节风祛风化痰通络,四诊时畏寒肢冷稍有改善,该师认为起效后不予减量、停药,待身体安和后渐渐少用,以求温阳固本。
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多由阳气不足,导致水湿、痰凝、瘀血等阴性物质产生。目前的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后使阳气受损,再责之现代人偏嗜饮食、熬夜等行为损伤阳气,癌症好发年龄逐渐年轻化,根据“治未病”理念,温阳宜早。着手于阳气之根本,通过温补、温助阳气的方法达到散寒、化痰、祛瘀、散结块的目的。根据古代文献提炼,许多著名医家运用以温阳为主的治法及组方治疗肿瘤,并且药理学研究已经证实,附子、补骨脂、淫羊藿等温阳类药物治疗肿瘤有确切疗效。合理运用温阳药物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并非在肿瘤治疗上一味温补阳气,而是基于阳气亏虚为肿瘤发病的病机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加减,寒热并用,调节阴阳平衡,恢复气机升降,远比一味以毒攻毒来得更高明,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