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琴(江苏省泰兴师范附属小学)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十分注重规则意识的渗透,加入了许多日常生活元素呈现教材内容,帮助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将规则植根于学生内心,让规则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理想教学目标。
让课堂回归生活。授课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日常,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更好的感悟规则、辨别规则,建立起规则与生活的联系,理解规则存在的意义。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化元素可以转化为法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对规则与法治的感知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时,教师以学生课间喜爱的“丢手绢”为切入点,用一个反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丢手绢”会玩不下去?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就难以继续下去。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和问题思考,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要遵守游戏规则。
小学低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模拟体验等方式,将规则意识植入他们的内心。
低年级学生依赖感性而认知,选择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内容呈现形式,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让他们能更清楚地知道规则是什么,也更乐意接受规则、养成规则。
1.运用微课,活化演绎规则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而展开教学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新颖、内容呈现形象生动的课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让他们明白具体该怎么做。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课本中提到了“图书角”。教师以“图书角”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大家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爱护班级里的图书角?”随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再鼓励他们上台展示实践整理图书,最后,为学生播放相关微课视频。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整理图书角的方法,意识到应当养成归还原位、爱护书本等好习惯。
2.运用儿歌,总结提炼规则
儿歌童谣朗朗上口,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教师可以利用童谣形式总结规则,让规则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学生了解了交通“信号”的含义后,带领学生朗读相关内容的童谣,帮助学生加深对交通“信号”的认识和理解。
朗读的童谣,基本涵盖了交通“信号”的含义、运用规则等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和记忆童谣,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交通信号相关知识点,将这些内容内化于心、内化于行。
教师在开展规则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引领他们慢慢理解规则的现实意义,体会规则的应用。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对规则理解的模糊性,教师可以借助反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或体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在反思中进步。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规则存在的现实意义,明白不遵守规则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能更加主动地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
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围绕“这样安全吗?”(出示教材四幅图片)进行辩论。随后,教师播放“可怕的车祸”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最后,教师在播放“这样做才安全”视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交通规则。
通过生活案例的正、反面对比,学生脑海中会形成一定的直观认识,明白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可取,进一步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逐步将这种认知内化于心,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遵守规则。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加强规则法律的宣传,在校园、教室等公共场所,设立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宣传内容,营造良好的规则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规则内化于心。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设计“校园探秘”的体验活动。教师带领着学生来到楼梯一角,让两位学生模拟“上楼和下楼学生相撞”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两位同学会撞上?他们上下楼时是否注意到温馨提示牌?事实上,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还有许多提示牌,如饮水间门口的“小心地滑”等,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还有哪些提示牌,通过这些提示牌的内容进一步渗透规则意识。
通过体验,学生有意识地回顾校园生活细节,在一定程度强化了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学校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环境,将规则理念转化为生活化的元素渗透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和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体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规则教学应该围绕体验,引领学生通过知、情、意、行进行内化。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阅览室。参观前,会提醒学生保持安静,并介绍一系列规则,要求学生留心观察阅览室的设施和环境。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规则,教师还给学生发放了小锦囊,提示学生在阅览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在教师提示和个人观察下,进一步了解在阅览室里的规则,将规则内化于行动,为其今后在其他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做铺垫。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更有助于促进其规则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时,首先将班级学生在日常校园活动中忽视的、对班级造成的一定影响的行为整理出来,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展示。接着,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学生进行协商,最终形成《我们的班规》。
综之,寻找道德与法治规则教学“新路径”,让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落实法治教育,实现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