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曹岩峰
新媒体环境既展现出了网络技术的应用意义,又体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向。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台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而采编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将会直接决定广播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新闻记者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的要点进行分析,抓住报道的关键点,提升新闻传播力。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兴媒介不断涌现,而且用更加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圈定了众多互联网用户。再加上如微信、微博等逐渐朝短视频方向发展,更让传统媒介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发展压力。
广播电视台的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受到冲击,电视虽然仍属于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自身的地位以及在整个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力正受到严重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而更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正悄然来临。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也由原先的“编辑决定什么用户看什么”变为“用户关注什么决定编辑制作什么”,这是从传统的“单一中心分发”变为“去中心化”的过程。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正面临着来自内部及外部多个方面的挑战,更需要创新工作模式、更新工作观念并调整工作思路,努力抓住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机遇,让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台在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例如通过“三微一端”成立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兴传播媒介,缩短信息传播的时效,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台也应当用好新兴媒体来扩大新闻报道的范围,增强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努力形成“大屏幕与小屏幕”相结合的局面,真正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取长补短,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新型的观看体验。要用多变的新闻形式适应不同的播报平台,当前小视频是受众比较喜爱的新闻接受方式,记者在进行新闻采编中,要注意拍摄精彩的视频内容,将一些主题报道视频进行切割分发,提高受众的接收度。
新兴媒体之所以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信息传播快速,内容形式丰富。通过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信息传播内容的深度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容较为单薄,深度不够也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缺陷,甚至还会出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情形。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在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且全面的基础上,提高新闻的专业性,开展系列报道、主题报道、跟踪报道,多报道贴近民生热点的内容,多反映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使新闻更具服务性、时代性。
吸引公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有利于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存在“去中心化”的特点,传统广电媒体在采编中要科学地引导社会公众去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一手的信息来源,提高用户生产内容在新闻生产中的比例,有效丰富采编工作的内容以及创新采编工作的形式。
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出现以及发展,广播电视台传统的采编工作形式要跟得上社会大众对于新鲜资讯的实际需求,必须在采编技术性上下功夫。当前视频平台蓬勃发展,各类资讯伴随着娱乐性、趣味性侵入大众视野;同时更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被运用到新闻生产中,如航拍、人工智能等等,吸引着社会公众的关注度。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要尝试加入一些新颖独特的元素,有效拓宽新闻资讯的获取渠道,从更广的范围内去收集原始素材,真正转变社会公众对于传统媒体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更为有趣和生动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比如航拍这一拍摄形式,极大地改变了过去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和视野,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可以适度地进行航拍角度的展示,对大众熟悉的场景进行另类解读,提高画面的新鲜感。
另一方面,在新闻的播报形式上也要进行探索。例如将主持人“正襟危坐”播报的新闻联播,在抖音平台上变成“主播说联播”节目,短视频的形式更加契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趋势,而且视频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以及网络热词,生动有趣的语言也让该栏目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必须对现有的采访形式与采访风格加以更新,使得新闻报道的采编风格符合目前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使得编辑工作具有多样性特点,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与新闻价值。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公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新闻报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必须创新播报形式,结合新闻主题形成独特的节目风格,通过播报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内容促进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促进收视率的提升。因此在转变新闻报道采编风格的过程中,必须对受众群体的需求加以了解,从而使得采编风格符合大众群体的收视要求,激发大众群体的收视欲望。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信息时可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如果仍然应用传统的采编模式,就无法满足社会群众的实际需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结合社会群体的实际生活,选取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采编方法,从观众的视角切入采编工作,使得采编工作人员所编撰的内容符合群众的生活,拉近观众与新闻媒体距离的同时,有利于获得较好的群众口碑。
除此之外,采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媒体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与沟通,及时获取社会大众的反馈,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文章等方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报道信息,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舆论方向的引导,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更加有序地、规范地探讨热点问题,在增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互动性的同时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升。在互动过程中采编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关注度,使得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可以搜集并整理他们对节目的反馈意见,有利于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优化,有利于采编人员敏锐捕捉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另外,采编人员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必须要优化采编语言,使其符合目前社会群体的需求。在现阶段的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变更为主动参与者,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公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或者平台及时传播信息、共享信息、评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媒体语言逐渐出现。因此,采编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研究新媒体语言,将正向积极的新媒体语言合理应用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巩固并扩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从而促进节目新闻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在新媒体环境下,包括传统广播电视台以及新兴媒体等在内的众多传播媒介都能够对外发送新闻资讯,这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于获取新鲜资讯的需求。但是在众多新闻资讯中也掺杂着一些质量不高、内容不丰富、形式不新颖的新闻。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对新鲜资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要对新闻资讯进行全面详实的了解后再进行采编。新媒体环境下,“通稿”成为媒体最普遍使用的发稿形式,造成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严重。新闻广播记者要抓好现场,捕捉细节,运用画面和同期声丰富新闻内容,避免“通稿”的单调性。要做到报道的故事性呈现,多采访人物,多讲故事,新闻语言多变,为受众提供不一样的新闻体验。
为了有效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高水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就需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坚守职业道德,提高个人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传播可靠、有效、真实与全面信息的责任,避免出现为追求哗众取宠或吸引眼球而进行夸张且浮躁的“表演”。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台在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新闻采编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又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质量,有效应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保证内容真实全面的基础上提高采编工作的及时性,有效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进而保障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