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入和多样教学

2023-03-21 13:41张丽荣甘肃民乐县洪水镇八一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件数学知识信息技术

◇张丽荣(甘肃:民乐县洪水镇八一小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优势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运用的方法。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多样化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如微课、课件动画、可视环境等;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出发,深入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一)运用微课视频,促进学生预习

高效的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步骤。对小学生而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有助于其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解、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学生课前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学生需要预习的内容制作成导学视频,再搭配上纸质版的导学案,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跟随导学视频的节奏,完成导学案的学习。这种新型的预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和作用。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国土面积》为例。在讲授本节课时,教师为学生制作了微课视频,用以帮助学生完成《国土面积》相关内容的课前预习。在微课视频中,教师明确了学生应完成的学习目标、应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并设置相应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微课视频中的题目与导学案中的题目一致)。具体内容为:(1)在学习目标上,学生应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应用;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现实意义。(2)在习题设置上,教师将其具体分为前置练习、探究学习、导学解惑、达标检测、课时小结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完成,未完成或不清楚的地方应做出标记,并在课堂学习中跟随教师的讲解予以完成。

(二)巧用课件动画,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很多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从课堂导入阶段开始,直至完成整个教学活动,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这样,不仅可以让内容的呈现变得生动有趣,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从结绳计数说起》为例。在讲授本节课的知识时,学生需要了解结绳计数的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建立起自然数的概念。对学生而言,结绳计数的存在时间过于遥远,如果只让他们单纯了解结绳计数,不仅意义不大,而且还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对此,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件动画展示与实践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利用课件动画可以激活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课件上,认真听讲课件中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演示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结绳的妙用,认识到结绳在古代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结绳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容易,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三)利用可视环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应掌握的不仅仅是教材内的基础知识,更要在教材外对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知识做到完全掌握。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立足教材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可视效果更佳的生活情境,以此触发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去图书馆》为例。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应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能够熟练地描述线路图中的路线,认识到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重要性;在对线路图的具体应用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知识的价值和效用。为了让学生更具条理性地完成上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旨在利用情境中的可视环境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首先,为了让学生回忆起曾经学习过的与方向相关的知识,在课前导入阶段,让学生完成一幅方位图中方位的填写。接着,在学生回忆起有关方位的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笑笑家的正西面300米处有一家游乐场,在游乐场的正西方200米处有一家商场、正北方250米处有一个报刊亭,在商场的正北方250米处有一家医院,医院的正西方700米处就是图书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地描述出笑笑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在描述时,应让学生注意描述的方向、距离、是否转弯等信息。通过对可视环境的运用,学生就可以对线路图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描述,从而加深对方向、距离、路线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多样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探究不积极、过程缓慢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没有做好明确指导、未明确探究目标、未控制探究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对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指导并加以明确,而且课堂中的多媒体位置很显眼,对学生控制时间、关注目标有显著的督促作用。此外,在合作学习中运用多媒体,还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探究内容的主次性、重要性,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做到整体的把握。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内容《滴水试验》一课为例。在带领学生做滴水试验时,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滴水试验”确定具体的试验方案,明确方案中试验目的、试验计划、试验过程、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等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并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整合在多媒体课件中,并对其进行排版和设计。在设计具体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引导学生思考的内容用醒目的字体标记出来,以便学生确定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设计什么试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试验中需要哪些辅助工具?接着,学生根据教学课件中的知识内容开展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学生要确定试验方案,并保证试验方案的合理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确定知识重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在每节课的数学知识中,都会有相应的重难点知识,而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不仅对学生来讲是重要且难学的,对于教师的备课和讲解同样是充满挑战的。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语言描述的方法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知识杂乱无章的感觉,还会让学生因抓不到重点而降低学习效率。对此,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对重难点数学知识进行呈现,这样,不仅直观可见,还形象具体,能够有效将知识化难为易,让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图形分类》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主要是:可以根据一定的图形分类标准,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进行实际的生活运用。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呈现时,运用信息技术对图形进行展示,并对整体的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将其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新课总结三个部分,在讲授新课阶段,教师又将内容具体分为实际感受、小组讨论、课件展示、实践活动、巩固新知五个部分。通过这样层次分明的设计,教师将重难点知识分解在每一个部分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逐个攻破,实现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往往是平面化、静态化地展示给学生,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不仅低效甚至是无效。平面化、静态化是指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未注意到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对此,教师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让静态的数学知识“动”起来,而且,在动态化知识的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始终跟随教师的节奏,教师也能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图案欣赏》一课为例。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课件中的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对此,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将静态的图像变得动态化,如展示群鸟飞天图,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学生发现群鸟是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并且运用了平移、旋转、对称等其他知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在认识、掌握和运用图形方面的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被广泛普及的同时,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得力助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合作学习、微课预习、课件动画、可视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有着显著作用。

猜你喜欢
课件数学知识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