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宜居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工作,并亲自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大工程,擘画浙江村庄面貌蝶变“路线图”。中央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要“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塑造江南韵、古镇味、现代风的新江南水乡风貌”。去年以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农房建设管理核心问题,采用“体制不足机制补”的工作思路,打造了多跨高效协同、精准闭环管理、场景动态联动的农房“浙建事”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重大应用,全链重塑农房建设管理体系,推动农房建设管理提质增效,以高水平乡村建设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农房“浙建事”系统由浙江省建设厅牵头,会同11 个省直部门,以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关键“小事”为切入口,面向政府、农户、市场主体三方,打造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1+6+N”(一个大屏,六个核心应用场景,N 个子场景)监管、业务双平台模式。创建“审批建房、安全管理、危房改造、建房服务、经营流转、决策辅助”6 个核心应用场景,形成了一套远期近期相衔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农房“批建管服用”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体系 ,实现农房建管领域“农户一键通办、农房一码到底、流程一账可查、政府一图通管”的联动场景。
6 个场景已全部上线,贯通11 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设区市部署覆盖率100%,县(市、区)应用覆盖率100%。全省累计访问量73.5 万人次、注册用户5.9 万人;办理农民建房审批4.1 万件,审批提速60%;管理服务农房1011 万户,覆盖农村人口3192 万人,管控疑似危房10.1 万户。
2019年机构改革和相关职能调整后,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制定《农民建房“一件事”办事指南》,建立“一窗式”多部门联合办事制度,不断深化农房“一件事”集成改革,完善农房“浙建事”数字化平台,大幅精简信息填报环节,实现建房审批“零材料”。一是信息“一键汇总”。打通有关部门业务系统,实现农户在线填写建房需求,系统自动匹配户籍、家庭人口、名下房产等建房资格信息,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材料零提交”。二是选址“一键避害”。整合生态保护、地质灾害红线,叠加村庄整体规划图,实现农户自主避害选址。三是设计“一键可视”。建设农房三维设计图集,建立图集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农户在线VR 选房。四是工匠“一键选取”。建立全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平台,研究制定《农村建筑工匠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行业诚信体系管理办法》,建立负面清单,并依据诚信施工行为和施工质量对工匠综合评分。农户可依据评分在线选聘工匠、签订施工合同。五是建房“一键审批”。通过线上多部门联合审批,审批环节透明化,实现建房审批公平公正。
主动融入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建设“整体大美 浙江气质”的现代宜居农房。2012年至今,累计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2038 个,农房设计落地试点135 个;累计推动636 个村落列入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完成全省1191 个小城镇全域整治,并在此基础上启动实施新时期美丽城镇建设,累计打造363 个省级样板镇,涌现出富阳文村、东梓关村,安吉余村以及建德梅城镇等一批富有“浙派民居”风貌特征的美丽镇、村。运用农房“浙建事”系统数字化手段,一手抓农房设计通用图集推广应用,一手抓工匠管理,并在临安区等地开展试点建设。目前,通用图集和工匠管理模块已实现全省应用覆盖,建房图集包含浙东、浙南、浙中、浙西、浙北等5 种风貌共1198 套图集。同时,浙江省坚持将“带方案审批”“施工四到场”等相关要求内嵌至建房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农房建设按规划审批、按风格设计、按图纸施工、按审批验收,对不符合风貌控制要求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予以验收,不予办理产权登记。
2006年浙江率先开展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工作,2017年将危房治理改造范围扩大到农村所有住房,2019年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即时救助机制,并于2021年9月完成存量危房改造。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危房改造59 万余户,惠及农村群众约100 万人。紧盯“浙里无危房”目标,依托对原农房信息管理系统危房排查整治迭代升级经验,聚焦危房发现难、管控难、程序多、补助慢等问题,通过农房“浙建事”系统危房改造模块,实现危房从发现、鉴定、整治、补助全过程闭环管理,擦亮农房“安全底色”。一是自主申报、自动识别。农民可通过管理系统进行线上自主申报并在线提交危房改造申请,系统将自动匹配民政大救助系统进行识别。二是实地走访、实时管理。新增非自建房信息录入模块以及录入人员实地拍照、排查定位水印等功能,确保基层录入人员实地逐户走访录入。截至目前,全省录入1011.8万户农村房屋信息,实现了管理实时化。三是智能建档、智慧管理。智能识别困难家庭,落实危房改造补助,优化线上补助发放流程,实现危房当月竣工、即时下发补助,并同步对初判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开展安全鉴定、危房改造和复核鉴定等环节自动建档,实现危房改造全过程管理。
坚持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源头治理,2017年出台《浙江省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制定实施《浙江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填补农村住房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空白。健全农房施工管理体系,制定并推广《低层农村住房建设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健全乡镇街道定位放样、基槽验线、施工巡查、竣工验收“四到场”机制。完善个体工匠管理培训体系,制订出台《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今年以来,坚持通过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全力破解部门间体制机制障碍,建成“农房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一是建房监管“零盲区”。深化“人工巡查+视频监管”模式,采用摄像头动态监控建房全过程,并同步建立“四到场”扫码上传巡查记录机制,实现建房过程闭环管理。二是安全巡查“零死角”。调用全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底图服务(GIS),形成集“人-地-房-权”为一体的统揽可视化平台,对C、D 级农房分类处置数据实现线上交互和建档。三是腾空防控“零响应”。采用“人防+技防”的动态监测模式,同步整合应急、气象等部门数据,实现房屋安全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及紧急处置。目前,“农房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已列入省数字化改革数字社会“一本账S2”目录。
当前,农业农村领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短板弱项,浙江省(特别是山区26 县)闲置农房多、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相对普遍。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聚焦农房闲置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房资源盘活利用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活权致富项目,共同谋划推出“共富农房行动”。在农房“浙建事”系统中建立“经营流转”模块,开发“我要增收”功能,利用全省1011 万户农房排查数据,整合全域闲置农房信息,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房使用权流转信息平台,归集农房流转需求清单进行资讯发布和精准推送。按照农户流转意愿,对符合盘活流转条件农房,制作三维实景及VR 全景资料,建设在线发布、地图找房、在线签约、合同备案等功能,规范闲置农房流转流程,扩大流转交易市场面,激活闲置资源变为资产红利,助力区县跨越式发展农村居民“创收增收、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