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

2023-03-19 06:12项久雨郭星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逻辑理路实践探索思政课

项久雨 郭星海

[内容提要]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育人价值。红岩精神可以概括为“忠于理想、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廉洁精神,“勤于付出、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满足思政课立德树人需求、促进红岩精神世代传承、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于革命历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格修为、实践本领五个方面着力,使红岩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采取优化话语表述、把握课堂渠道、健全育人机制的实践策略,不断提升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红岩精神;思政课;立德树人;逻辑理路;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项久雨,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星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Z D 0 1 3)的阶段性成果。

红岩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育人价值。这一伟大精神“深深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1]。2 0 2 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颁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将伟大建党精神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有益探索,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应当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驰而不息地予以推进。对红岩精神是什么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为何融入、融入什么以及如何融入的问题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岩精神特质鲜明、意蕴深刻的理論内涵

红岩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蕴涵。红岩精神以革命精神中共性的精神内核为基底,同时又因其特殊的主体、时空场域、使命任务、实践风貌,彰显出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个性特质。

1 . “忠于理想、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最靓丽的字眼,是革命精神的精髓。革命精神必然体现出为理想信念和革命信仰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深刻彰显了这一精神品质。以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后,便始终不渝地开展革命实践与革命斗争,他们在国民党统治区重庆等地建立党的坚强组织、壮大党的革命力量、贯彻党的统战方针、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维护党的良好声誉,无论是面对困难和挑战,还是遭遇挫折与失败,都未曾动摇理想信念,更没有放弃革命信仰。正如周恩来指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2]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红岩革命先辈正是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接续奋斗,在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团结奋斗,在建立新中国并且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忘我奋斗,“不仅经受住了残酷的战火考验,而且经受住了‘柔和的合法斗争的考验”[ 3],谱写出一曲曲锐意进取、感天动地的奋斗赞歌。

2 . “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

团结是处理社会成员、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原则。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团结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而这种团结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团结,不仅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团结统一,还指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政党、派别和团体的团结合作。实现第二种团结,需要合作双方以大局为重,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面前和衷共济,消除分歧与争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团结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汇聚统合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各类社会力量”[ 4]。“和衷共济、统一战线是红岩精神的鲜明特质”[ 5],反映了红岩革命先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责任担当、保持“捐弃前嫌、相忍为国”的高尚情操,秉持“以诚待人、求同存异”的行事风范。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战时首都和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不同党派群体打交道,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不断应对频繁出现的矛盾、摩擦与危机,使各方能够为抗战救国与和平建国的大局保持团结合作。即使面临种种不利形势和严峻考验,他们依然出色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统战方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肝胆相照的交往之道、刚柔相济的统战智慧以及锲而不舍的合作对话,赢得了各方的尊重与信任,使形势朝着有利于团结合作、共同抗战的方向发展。

3 . “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廉洁精神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廉洁是对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实践上提出的关于“清廉处世、不谋私利”的要求。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6]廉洁精神一经形成,便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克服物质上的困难,使他们在利益诱惑面前稳如泰山、坚如磐石。“较之延安,重庆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经济环境诱惑很大,文化环境芜杂,既是染缸又是虎口,要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绝非易事。”[ 7]然而红岩革命先辈始终修身自律,保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生活上,他们开荒种菜挑水做饭,衣物也是反复缝补地穿,身体力行,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经济上,他们时刻牢记不给延安增加负担,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与日常开支都极为节省。在工作和交往中,他们执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要求,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被各种诱惑侵袭,不与国民党特权人士同流合污。正是凭着这种“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作风与精神,红岩革命先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国统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尊重与信任。

4 . “勤于付出、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所谓奉献精神,是指为了正义和真理,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能够自觉地让渡、舍弃自身利益的一种高尚品格。[ 8]红岩革命先辈聚焦革命中心任务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无不具有奉献的属性,充分体现与彰显了奉献精神。一方面,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辞辛劳、甘于付出,展现出勤于付出的奉献品质。周恩来组织理论学习、撰写报纸文章、奔赴各地演讲,经常高强度地通宵工作。秘密交通战线的同志们“无论酷暑寒天,都得等车候船、爬山涉水,只能有简单的吃喝,有时还要忍饥挨饿。特别是要应付国民党军、警、宪、特的盘查,精神负担也甚重,……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严守秘密工作原则,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艰苦卓绝”[ 9]。另一方面,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畏流血和牺牲,体现了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皖南事变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讨、扣、捕、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毅然留守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为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应邀赴重庆谈判,他郑重而不失幽默地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1 0];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对集中营的革命者实施集体大屠杀,近3 0 0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5 . “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就在不断地同各种力量作斗争,开垦贫瘠土地、攻克生产难题、应对自然灾害、防治病毒瘟疫、抵御他国侵略、反抗剥削压迫。可以说,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的斗争实践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1 1]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孕育的伟大精神,红岩精神彰显了“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特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虽然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日主张,但是仍表现出一定的动摇性和抵制性。他们既有团结合作的一面,也有分裂和反共的一面,尤其是国民党顽固派数次制造摩擦,為难甚至迫害共产党人。对此,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用刚与柔两种方式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数次粉碎其反共图谋,展现了高超的斗争智慧。许晓轩、江竹筠等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炼狱魔窟里昂扬革命斗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1 2]在斗争中,无论是遭遇挫折与打击,还是面对酷刑与死亡,红岩革命先辈从未逃避退缩、妥协退让,更没有丧失信念、背叛组织,而是高昂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刚毅与敌人斗争到底,彰显了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营养剂和精神推进器,是立德树人重要的精神教科书,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1 .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举

2 0 2 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3] 6。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目标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学段、每一门课程中,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是责无旁贷,应积极通过加强教学内容建设,不断提高“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 1 3] 7,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举。作为一种自为自觉的教育活动,应精心筛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融入契合高校思政课育人理念与要求的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红岩精神是天然的、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红岩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内在要求相通,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首先,高校思政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岩精神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矢志追求的精神境界。开展红岩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通过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进而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才。由此可见,红岩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高校思政课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 4] 3 7 6。开展红岩精神教育,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并且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融通。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教育等多个方面,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红岩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精诚团结、奉献牺牲等文化基因,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以诚相待、刚柔并济、锲而不舍、临难不苟的品质风貌。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 .促进红岩精神世代传承的内在需要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非法走向‘合法、乡村走向城市、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1 5]的重要精神标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红岩精神与众多革命精神一道构成“传统时空与现代时空转场中发挥着聚合作用的文化形态”[ 1 6],内嵌着新中国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重要线索,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永远铭记、世代传承。高校思政课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有着专业的教学方式,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可以说是一种常态化、长效化的文化传承机制,是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重要渠道。

从受众的广泛性角度看,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将红岩精神列为教学内容,并且体现在教材中,将使红岩精神拥有数量庞大的青年受众,有助于增强红岩精神传播力、扩大红岩精神影响力。从教学的专业性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门课程,拥有完善的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通过高校思政课的专业教学,能够使青年学生建构起关于红岩精神的系统、全面、透彻的知识结构,促进红岩精神世代传承。总之,借助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文化传承渠道,扎实推进红岩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让一代又一代青年学习领悟红岩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不朽功勋,使红岩精神传承有根、后继有人。

3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要支撑

高校是青年最多、知识最密集、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由于各类异质文化的交汇交融与多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渗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肆意歪曲党的历史,解构党的革命精神,试图渗透错误的历史观,消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例如,重慶谈判期间,毛泽东赠柳亚子的诗作《沁园春·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意蕴深长的文人佳话。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在网络上挑起《沁园春·雪》的“真实作者”的话题,给青年们的历史认识造成了不良影响,给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带来了恶劣影响。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这个意义来看,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一方面,红岩精神的融入能够巩固高校红色文化阵地,压缩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普世价值”等不良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对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皖南事变、重庆谈判、重庆“1 1·2 7”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的辨析和说明,有助于澄清高校青年学生在一些历史事实上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另一方面,红岩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潮侵蚀的本领。中共中央南方局长期在险象环生、复杂多变的国统区环境中开展斗争,国民党顽固派长期对他们进行威逼和利诱,企图从政治信仰、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渗透、分化和瓦解共产党人,然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共产党人犹如“六月风荷”,在广交朋友、维护抗战团结大局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些史实、人物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对于教育引导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形形色色社会思潮侵袭中保持定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笼统地将红岩精神的理论内容纳入课堂,而是要结合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青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通过筛选、精简、加工、转化等程序,打造适恰的教学内容。其中,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革命历史教育是首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基础性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内容,品格修为和实践本领教育是支撑性内容。

1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革命历史知识是青年学生理论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红岩精神教育,首先涉及的就是革命历史教育。只有使青年学生熟知革命历史知识,才能实现相应的情感体悟、意志锤炼、行为品格塑造。关于红岩精神的革命历史教育,主要涉及历史背景、历史脉络、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历史经验五个方面内容。首先,关于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脉络教育,要使青年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的背景,及其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的卓越贡献;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的背景、历程和意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重庆开展地下斗争的经过,以及在狱中受难的情形、与敌人开展顽强斗争的历程与结果。其次,关于红岩精神的代表人物及其革命事迹教育,要使青年学生了解以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的革命斗争;了解以许晓轩、江竹筠、王朴为代表的红岩英烈的浴血奋战。最后,关于革命先辈开展革命斗争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教育,要讲清楚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群众路线工作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讲述红岩英烈在狱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狱中八条”的重要启示,等等。

2 .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任务。“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1 7]关于红岩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使青年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信念,进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首先,通过揭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历程,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指引,一个人的一生就可能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只有树立科学的、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使人生道路越走越宽,使宝贵的人生富有价值。其次,通过讲解红岩革命先辈的共产主义理想、为革命事业忘我奋斗的事迹与精神,使青年学生明白理想信念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与个人成就的厚度,正是因为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有自觉的、无私的奋斗。基于此,引导青年学生把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共同理想、追求个人理想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最后,通过讲解红岩革命先辈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境面前不低头,始终相信“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 1 8],绝不放弃理想信念以及绝不背叛革命的勇气、意志与行动,使青年学生意识到:“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1 9],进而引导青年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3 .厚植爱国情怀,投身强国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引导青年学生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爱国主义既是红岩精神的精神养料,也是其精神底色。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红岩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甚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车耀先许下“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铮铮誓言,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诱惑和严刑拷打时,他大义凛然,坚决不转变革命立场;许晓轩坚信“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定了,才会有家庭的安宁”,他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关于红岩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青年学生深切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使其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4 .锤炼品格修为,铸就坚强意志

品格修为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支撑性内容。良好的品格对个体的政治品质、思想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红岩精神的品格修为教育包括:其一,培养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通过讲述红岩革命先辈如何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如何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如何在逆境和困局中开创新局的事迹,使青年学生认识到要磨砺坚强的奋斗意志,在压力和困难面前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而不是“佛系”“躺平”“摆烂”。其二,培养青年学生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如通过带领青年学生重温《我的修养要则》,向周恩来学习如何遵守集体纪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意识作坚决的斗争;回顾董必武为六角钱做检讨和“红色掌柜”肖林夫妇向党组织上交巨额资金,自己仅保留三枚银元的故事,使青年学生能够对权力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提升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增强对集体主义的认同,为个人与集体的共同事业尽职尽责,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5 .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融入实践本领教育,目的是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克服“本领恐慌”,使其更好地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施展才干、建功立业。通过对红岩革命先辈的斗争事迹与精神的讲解,帮助青年学生练就理论学习、团结协作、分辨是非、攻坚克难的过硬本领。其一,运用好中共中央南方局“三勤”“三化”案例,引导青年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项知识技能的学习,一要在广阔实践中充分学习;二要虚心向各行各业群众学习;三要采取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汲取知识,用理论武装头脑。其二,运用好中共中央南方局创造性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方针,从抗战大局出发,以巨大的人格魅力、真挚的交友之道、海纳百川的胸襟,尽可能团结多数,凝聚最大共识的事例,引导青年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在工作交往中学会包容不同意见,发扬民主精神,努力求同存异,用真诚赢得信任,在合作中增进情谊。其三,运用好红岩革命先辈保持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自觉抵制国统区各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袭和诱惑,与国民党顽固派斗智斗勇的事例,引导青年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抵御诱惑的自控能力,不为物欲所惑,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和歪风邪气。其四,运用好红岩革命先辈进行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事例及其展現出的刚柔相济的斗争智慧、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苦练斗争本领,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拒绝“伪奋斗”,不做“表面功”,掌握各种斗争的策略方法和艺术技巧,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能够冲锋在前。

四、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高校思政课必须与新时代同行,与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共进,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更好地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融入话语、拓展融入渠道、完善融入机制来保障并提升融入效果。

1 .优化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表述

深用学术话语,讲出红岩精神的理论魅力,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政课应当“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1 4] 3 8 3。红岩精神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论。开展红岩精神教学,既要借助学科视角和学科方法,也要运用学术语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学术观点与话语体系,系统讲解红岩精神的理论渊源、实践依据、科学内涵、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发展进路,讲出红岩精神的政治性、思想性、人民性、逻辑性、价值性,进而达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0]的效果。

多用实践话语,讲出红岩精神的感染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红岩精神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由抽象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观点与内容建构而成。例如,学界常用“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2 1]来定义红岩精神。但是如果在思政课授课中只讲解概念和定义,便会使青年学生产生生涩感和距离感,这无益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红岩精神的内涵。从教育角度来看,红岩精神的重要特征在于案例事迹的多样性与典型性。毛泽东赴重庆的故事,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故事,《新华日报》的故事,以及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红岩英烈的故事,这些故事丰富多样,情节内容感人至深。在思政课教学中大量运用实践案例佐证红岩精神的理论观点,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理解红岩精神的内涵,加深记忆,而且能够增进他们的情感认同。

巧用悬念话语,讲出红岩精神的吸引力。红岩革命先辈长期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开展革命实践和斗争,时时处处面临惊险波折。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共产党人坚守重庆,直至扭转被动局面,叶剑英只身赴参谋长会议,舌战群儒;“疯老头”韩子栋在最紧张的时刻暴露身份……总之,红岩精神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既要熟知案例事迹,更要巧用语言艺术,如设置悬念、伏笔,以欲扬先抑的讲述方式,控制话语讲述的语调和节奏等,讲出红岩精神的精彩性、吸引力,使学生对红岩精神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2 .把握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渠道

巩固第一课堂,使青年学生构筑扎实的理论基础。高校思政课的第一课堂由多门必修课程构成,其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能与红岩精神建立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各有融合点与结合点。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的理论,揭示红岩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通过串联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解放战争等知识点,揭示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在“中国精神”篇章开展红岩精神的拓展教学。因此,要掌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目标、任务与内容,开展各有侧重的红岩精神教育。

深入现场课堂,让青年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红岩精神。联络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纪念馆或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现场教学。组织青年学生参观“红色三岩”、重庆谈判会址、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等革命旧址,使他们置身于具体的革命情景中,触发情景体验,激发情感共鸣。运用好革命文物、烈士墓、人物雕塑、纪念碑等红岩精神的器物载体以及纪念馆的数字化展览装备与技术,再现革命历史场景,并深入发掘蕴藏其中的教育元素,形成教师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场讲解员讲解的“双师教学”,让青年学生于现场重温历史,知晓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先烈之功,怀先烈之义。

拓展实践课堂,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红岩精神。红岩精神的实践课堂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开展党团实践活动,如面向青年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等活动中,设置关于红岩精神专题的读书交流会、专题宣讲会等,并且予以常态化、规范化推进。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关于红岩精神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工作等。三是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如创作红岩精神诗歌,制作红岩精神宣传海报等,成立红岩精神研学会,开展红岩精神诗歌朗诵、舞台剧表演,举办红岩精神知识辩论赛和征文比赛等,通过校园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红岩革命先辈的革命情怀,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优化网络课堂,促进红岩精神的线上学习。红岩精神网络课堂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包括专门开展红岩精神教学的网络课堂,发布时政新闻和理论文章的党报官媒平台,以及红岩精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官方网站。在网络课堂平台建设方面,要统一设计教学专题,进行课程内容录制与教学视频上传等,开发专业的、在线的、开放的红岩精神慕课课程,使青年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红岩精神。在党报官媒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依托人民网、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健全完善关于“四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网站导航,发布红岩精神理论文章,以便于青年学生快速获取学习相关资料。在红岩精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建设方面,要持续优化干部学院、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网站系统,及时发布新闻事件和理论文章,丰富数据库的资料信息,同时打造红岩精神线上展览。多措并举,不断优化与丰富红岩精神网络课堂。

3 .健全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机制

健全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研育人机制。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一方面,要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依托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平台,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科研基地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理论界最新学术科研成果。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建构体现学理性、时代性、思想性、教育性的教学理论体系与教学实践体系,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健全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管理育人机制。管理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够为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引导、规范、支持、服务。健全管理育人机制,一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2 2]。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红岩精神教育的重视,发挥政治方向把控、重大决策部署、队伍力量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关键少数”示范等作用。二要完善高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的育人环境。三要提升高校服务水平,为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网络信息服务、评价反馈服务、心理建设服务、后勤保障服务等。

健全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环境育人机制。优化高校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提升红岩精神教育效果。在有形环境优化方面,利用雕塑、报亭、文化长廊、宣传横幅等载体对红岩精神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位于红岩精神发源地或者与红岩革命先辈有渊源联系的高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校园建设中融入红岩精神标识性的文化元素。在无形环境优化方面,可以尝试在校风校训中体现红岩精神,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班级活动、班级规章等,将红岩精神渗透到班级生活之中,营造“学习红岩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 1] 传承弘扬红岩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凝聚强大力量[N].重庆日报, 2 0 2 3 - 0 4 - 2 5( 3).

[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二卷(一九二二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4 9.

[ 3] 黄蓉生,刘云彬.论“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的文化思想理论渊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 0 2 2( 1 9) : 7 - 1 3.

[ 4] 许彦淳.总体性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2 3( 3) : 1 - 9 .

[ 5] 潘洵,刘军.与时俱进深化对红岩精神及其现实价值的认识[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2 2( 4) : 1 2 - 2 2.

[ 6] 方志敏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1 6 4 .

[ 7] 周勇.深化和推进红岩精神研究需要把握的若干关系———论历史学视域下的红岩精神研究[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2 2( 1) : 1 - 1 5 .

[ 8] 唐志龙.论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 J].理论探讨, 2 0 0 4( 5) : 7 5 - 7 8.

[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见证红岩———回忆南方局(下) [M].重庆:重庆出版社, 2 0 0 4: 8 0 7 - 8 0 8.

[ 1 0] 毛泽东文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6: 1 6.

[ 1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3 0 2.

[ 1 2] 黄蓉生,徐佳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凝结成红岩精神”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 J]. 2 0 2 2( 4) : 1 - 1 1 .

[ 1 3]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J].求是, 2 0 2 3( 1 8).

[ 1 4]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0.

[ 1 5] 潘洵,刘志平.红岩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 0 1 8: 1 8 5.

[ 1 6] 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 J].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8( 6) : 4 - 2 5, 2 0 4.

[ 1 7]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2: 2 0 9.

[ 1 8] 金冲及.周恩来传( 1 8 9 8—1 9 7 6)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0 8: 5 3 4.

[ 1 9] 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J].求是, 2 0 2 3( 1 3) : 4 - 1 6.

[ 2 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1 1.

[ 2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0 2: 4 0 1.

[ 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7 7.

(編辑:牟世晶)

①参见:哲学大辞典(下)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 0 0 1: 1 4 6 9.

猜你喜欢
逻辑理路实践探索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和逻辑理路探析
中国梦产生的逻辑理路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逻辑理路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