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豪
“微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微”改变。作为网络的原住民,青少年受到这种“微”改变的影响较大。这种“微”改变利弊并存。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受到“微干扰”。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是帮助青少年摆脱“微干扰”的一剂良方。
一、“微时代”青少年面临“微干扰”
当今互联网正在跃迁式发展,笔者将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称为“微时代”。“微时代”以“微媒体”和“自媒体”为主要媒介,以便捷性、碎片化为主要特征。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微元素”深刻影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挑战,即“微干扰”。
(一)“微干扰”的特征
“微干扰”源于互联网,它继承了互联网的范围广、多样化等特征。“微干扰”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且具有较强的速食性,给青少年带来“即食即满足”的即时快感。
1.多样性,范围化
网络空间的跨时空特征决定了“微干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征。“微时代”正在无“微”不至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微干扰”也往往夹杂在众多信息当中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微干扰”的内容往往不局限于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既包括带给人们“即时满足”的趣味视频,又包括损害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甚至还有带有意识形态攻击性质的恶意谣言。这些都会对正在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产生影响,轻则降低效率、浪费时间,重则影响个人发展。
2.速食性,圈层化
在学习过程中,泛娱乐性的趣味视频会影响青少年的专注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并沉溺其中。这些以趣味视频为代表的“微干扰”具有较强的速食性,青少年可在其中获得即时快乐。这种快乐是感官上的快乐,是一种“即时满足”,并不能为青少年带来精神上的富足。沉迷于此的青少年久而久之就难以获得“延迟满足”,为了快乐去寻找快乐而陷入快乐主义悖论当中。当感官上的快乐消散后,青少年会感到空虚,需要再次从趣味视频中摄取,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强烈的成瘾性。另外,“微干扰”传播的圈层化表现为同质化信息的推送,逐渐将青少年困于信息茧房,使其难以自拔。
3.隐匿性,渐变化
“微干扰”对青少年的影响并非显而易见,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其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不断影响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在受到“微干扰”影响的初期,青少年可能只是略多关注某类信息,进而被源源不断地被推送同质化的信息。在受到“微干扰”影响的中期,青少年已经被一种或几种信息包围,造成个人社交圈子圈层化、交互关系层级化,同时对那些同质化信息产生强烈的成瘾性。在受到“微干扰”影响的后期,青少年的思想会产生畸变,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业中的任务,对于自身圈层外的信息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
(二)“微干扰”的主要表现形式
青少年受到“微干扰”的影响主要是话语体系的同化和传播途径的侵占,表现在“微内容”和“微传播”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助长了一些人随意发布信息的行为,这些信息规模小,制作成本低,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有的甚至掐头去尾、断章取义。虽然当前国家管控较为严格,但是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网络监管难度较大。青少年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很容易掉到这些虚假网络信息的陷阱中。另一方面,人们点击鼠标便可传播或接收到“微内容”,青少年便被卷入“微传播”,转发和分享一些不实信息而成为谣言传播者,对自身、周边环境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人工智能破解“微干扰”必要且可行
人工智能是一项新兴的热门技术,它可以融入众多行业,推动数字化变革。分析青少年学习面临“微干扰”的原因,笔者发现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可以有效破解“微干扰”,为青少年提供较大帮助。
(一)青少年学习面临“微干扰”的成因
从网络发展的层面来看,当下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产生“微干扰”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突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也打破了语言、地域、民族、国别等因素的限制,为人们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世界。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匿名发言,这增大了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等各种“微干扰”出现和传播的可能性。
从青少年自身的层面来看,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对“微干扰”带来的感官冲击上瘾。长此以往,学生可能遗忘学习的目的,沉迷于“微干扰”内容带来的感官快乐。
(二)人工智能破解“微干扰”的现实意义
其一,有利于破解技术异化难题,净化网络空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也带来风险。技术异化是消极的,但是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正是伴随技术异化的不断产生与克服,社会才逐渐从低级走向高级。“微干扰”的出现无疑会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网络技术异化产生的难题会进一步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阻断“微干扰”的传播,在大量的信息流中智能化筛查、剔除“微干扰”信息,可以净化网络空间,改善青少年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其二,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阻断“微干扰”,让青少年安心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推荐技术为青少年提供正能量信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弱化“微干扰”对青少年的影响。
其三,有利于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多样化的“微课堂”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教学资源、正能量信息进行“微”化并融入社交平台,可以使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降低他们受“微干扰”的影响,突破信息茧房之困。人工智能破解“微干扰”不仅有助于化解“微时代”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发挥“微时代”优势,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的微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态,构建未来教育的新图景。
三、人工智能破解“微干扰”的四项措施
人工智能平台具有的智能化处理能力,可以有效识别“微干扰”信息并将其阻断,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将其剔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及其头显设备和体感设备,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教学服务,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转移注意力,弱化“微干扰”影响。
(一)利用智能算法,自动修正碎片化信息
对于“微干扰”中呈现的碎片化网络信息,人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将现有的数据识别与运算方式运用于信息的整合与分析中,采用朦胧的逻辑方式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此确定信息逻辑框架结构。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以用户检索的关键词为线索,结合神经网络算法、模糊控制理论,分析用户的信息诉求,将下一步的筛选相关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可以提取出最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并推送给用户。这样不仅优化了网络的识别功能,筛查和修正了部分碎片化信息,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在处理碎片化信息时,人工智能平台进行自动化分析和自动化修正,可以很好地把控和规划网络信息资源。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帮助青少年智能化选择信息,修正并填补碎片化信息,为青少年提供完整的信息流,解决青少年难以正确选择碎片化信息的问题,同时为青少年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二)采用智能代理技术,识别并剔除负面的“微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青少年净化网络环境,帮助青少年脱困于“微内容”泥潭。首先,人工智能平台在识别海量信息的过程中,可通过智能代理技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目标特征分类和提取,同时阻断和剔除虚假有害信息。在智能代理技术的基础上,智能化检测软件可代替用户检测可疑信息,对有问题的信息加以隔离并进行二次检测以保证精确性。针对娱乐性的信息,人工智能平台可根据用户浏览时长、数量、关键词等信息加以限制,减少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微内容”的干扰,对青少年的学习起到保护伞的作用。
(三)打造优质多元化的智能教学资源,突破“微传播”造成的信息茧房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信息茧房问题,但是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突破信息茧房。首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对青少年的网络痕迹进行抓取和识别,根据青少年的需求打造“寓教于乐”的精品资源,以此重构算法推荐“内容池”的配比,抢占内容阵地,有效破解信息茧房,激发用户的兴趣新生长点。其次,借助青少年热衷的社交型人工智能平台可精准投放学习资源,结合“微时代”的特征打造特色“微教育”,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内生动力。最后,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打造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体系,多元化地为青少年提供学习资源,不断促进青少年信息诉求的阶段性变化,可以唤起青少年对各类信息知识的渴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冲破信息茧房。
(四)营造深度沉浸式教学场景,阻隔“微干扰”的渗透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具身化、深度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可以避免“微干扰”的影响,而且可以极大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人工智能平台可以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定制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青少年借助头显设备、体感设备进入虚拟空间,在其中体验到接近现实的低延时感官反馈。根据教学资源的不同,开发者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营造高度拟真、全息投影、深度沉浸式场景。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体感设备上的传感器可以整合并分析学习者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学情数据,灵活地调整内容,活化资源。如借助头戴设备刺激调节情绪的中枢神经系统,学生可实现深度沉浸式学习。全息投影的情境式学习方式带给青少年感官上的高度拟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学习内生动力,促使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削弱其他信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微时代”,青少年要警惕“微干扰”。人们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智能管理服务及智能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化解“微干扰”给青少年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学习环境。
注: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聚焦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打造船海特色通识课程新体系”(编号:2021070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