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钧
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
众所周知,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是保护与利用,而自然教育是实现国家公园重要功能和全民共享的有效途径。2017年出台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构建了建立国家公园的总体制度框架,明确将坚持全民公益性作为国家公园的理念之一,同时指出国家公园要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2019年出台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国家公园的长远发展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自然保护地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同时确定要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即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界中通过视、听、闻、触、尝、思等方式,欣赏、感知和了解自然,获取自然知识,享受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密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中获得感触和启发,从而提高人们关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户外教育方式。在现实中,有人总结出开展自然教育的一般模式,即在自然中的教育(In),关于自然的教育(About),以及为了自然的教育(For)。事实上,自然教育可谓无处不在。
水杉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水杉的发现是20世纪40年代轰动全世界植物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此之前,日本植物学家三木茂在1941年以植物化石为依据发表了水杉新属,这个工作為水杉的发现打下了基础,正因为如此使得三木茂、胡先骕、郑万钧3人亦成为活化石单种属——水杉属的共同定名人。通过对水杉发现过程及其社会影响的系统梳理和阐释,可以认为水杉的发现实际上是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科学家之间联动的过程,具有世界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事实逐渐被人们淡忘,亟需通过开展相应主题的自然教育来弥补。
很多关于自然保护地的科学考察成果,涉及到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内容,经过梳理、提炼和转换,都可以成为自然教育的基础素材。此外,相关的物候记录、观鸟、土壤解剖以及树皮树叶拓印等科研和自然观察数据,都可以作为自然教育的内容。
毫无疑问,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就生态价值而言,可以说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面向前来国家公园的访客和潜在访客、社会公众和当地居民以及特许经营者开展自然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在实施层面,自然教育开展在空间上涉及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在内容方面通过挖掘、提炼、整合和转化国家公园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知识;通过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发展起正面促进作用,进而开展自然教育。
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国外案例
从世界范围看,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统筹管理,比较注重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结合,且更加倾向于面对少年儿童开展自然教育。国家公园管理局为此制定了全国性的少年巡护员计划,并在各个国家公园统一安排相应的活动。少年巡护员的座右铭被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传诵,每个人都宣誓保护自己心目中的公园,继续了解公园,并与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巡护员故事,并设置相应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课程。
以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为例,其自然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局使命以及当地历史、生态学、气候变化、鸟类、海洋科学等相关知识,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设计主题多样、四季不同的课程体系。如在野生动物课程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前班至二年级设计的问题是:我们在国家公园保护什么样的动物?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野生动物和家畜,同时了解在国家公园的自然世界里受保护的动物是野生动物,而不是家养动物,并意识到国家公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保护了这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针对小学高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的问题是:适应性如何帮助动物生存?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在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4种动物,以及每种动物拥有的至少一种适应性以及它是如何帮助动物们生存的。探索阿卡迪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让学生们了解野生动物非凡适应性——从它们的舌头到尾巴,通过仔细观察并扩展了解有关缅因州一些当地生物的野生事实。在开展自然教育过程中,倡导保护理念全程贯穿,体验与保护协同。在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特别注重野生动物观赏礼仪与安全事项:保持安全距离,给动物预留需要的空间;保持指定路径,近距离观察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损害脆弱的生态系统;不要投喂野生动物,避免损坏野生动物生存机会;妥善储存垃圾和食物,将其存放于食品储物柜或封闭的车辆内,避免有强烈嗅觉的动物受到影响;为野生动物放慢车速,在黎明、黄昏或夜间驾驶时要格外小心,因为这些往往是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间。在具体的观鸟环节中,比如游隼的保护与观察体验活动,通过远程查看游隼及其在悬崖上的幼崽筑巢的过程,同时关闭了几条观察小径,以保护游隼在筑巢季节免受干扰。开展活动时推广不留痕迹,并鼓励访客在访问期间尽量减少其影响,比如在指定的花岗岩小径行走,有助于保护脆弱的植被。
中国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思考
在开展自然教育之前,需要对国家公园的科学考察、监测、生态保护过程等数据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和转化,从而为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良好素材。不同国家公园之间,其生态系统、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类型不同,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具有差异性的自然教育主题。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原草甸区,位于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河湖湿地、雪山冰川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包括主要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等旗舰物种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同时以“中华水塔”著称,拥有宽阔草原及雪山冰川景观。因此,在确定自然教育主题时需要紧紧围绕着这些自然资源特点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
此外,国家公园园内及周边世代居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也为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表明丰美的水草是游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保持草蓄平衡是游牧生产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发展观根植于牧民心中,放牧转场是为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确保牧草和水源的持续利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瞄准国家公园的核心资源,注重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找自然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如图1所示)。这种做法,弥补了以前开展自然教育在内容上比较单一的缺憾。
根据不同自然教育对象(如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内部及周边社区居民、访客和普通社会公众等)的需求、接受程度、教育目标、行为特点,设计并制定差异性的自然教育项目、课程体系和自然教育方式。比如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设计的《生物多样性课程》,面向中小学生的1-2年级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多样的花花草草;4-6年级:藏羚羊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3-6年级:惊人的动物适应性;5-8年级:三江源冬季的动物;2-8年级:雪豹的生活;7-9年级:高原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面向访客和普通社会公众设计的课程内容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守护珍稀濒危物种。面向社区居民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身边的珍稀濒危动植物。
在策划自然教育活动时,在空间布局上要注意点、线、面的高度结合。点就是观察点,线通常表现为自导路径和观察线路,面则是特定区域的学习场所。同时需要注重软硬件建设,加强人员培训以及“在地+远程”的互动对接。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