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以下简称“空间艺术季”)是自然资源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协议项目,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人民政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嘉定区人民政府、青浦区人民政府、松江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
2023空间艺术季于9月24日开幕,11月20日闭幕。全市范围内“1个主题演绎展区、6个重点样本展区、13个实践案例展区”20个展区共同演绎“共栖”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推动生态网络建设,呈现并探讨了上海大都市营造的新策略、新方式,努力实现引领全球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标杆的探索和实践。本届空间艺术季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更多人对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吸引更多市民为上海打造“自然万物和谐共栖之地”而共同努力。
1 立足都市,对话思考城市“共栖”
每一届空间艺术季都是一场宣传和展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届空间艺术季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开,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方向。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人口高密度、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万物共栖共生,从而建设宜居生态、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上海来说是一种挑战。
本届主题“共栖”,意在表达“生态”“环境”等耳熟能详的概念从诞生、发展到现今丰富的整体观和多元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为基础,探讨自然与生命如何共栖。“共栖”的英文名称METro-BIOSIS将生物界表达有机“共栖”、物种“共生”关系的Metabiosis一词进行了改写,表达了活动立足于都市(Metropolis)的观察思考,展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确定的“生态之城”理念。
2 全市参与,生态之城的探索与呈现
为突出上海的生态特色和生态禀赋,空间艺术季精心遴选展区,在全市范围内通过“1+6+13”共20个展区,多空间表达上海“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多维度展示上海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低碳等领域优秀的实践探索项目。每个展区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项目,更是一个可阅读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迭代发展和“生态之城”的建设历程。通过在空间艺术季中的努力,多个展区已经变得更艺术、更生活,也更有生机和活力,这正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态和生活相融合的城市魅力。
2.1 主题演绎展区,滨水空间的“共栖”实践
本届主题演绎展区位于徐汇西岸南段,龙耀路至淀浦河4.5 km的滨江地区。其中,空间艺术季开幕式所在的“穹顶艺术中心”——原为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经過二次改造焕新登场;由原白猫洗涤剂场库房改造的主展馆集中展示了4个板块的室内展品,并以多条步廊串连其中,形成内外融合的参观游线。位于S2水岸汇的十年回顾展《每一季都是一个新的开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展》展现了空间艺术季自2015年以来的探索历程;散落在滨江的30余件室外展品,集结了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在地创作,为这片公共空间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在展区中,观众可以自由行走,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之美。
(1)策展团队:跨行业阵容强大
主题演绎展区组建了阵容强大的联合策展团队,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总召集人,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院长领衔作为主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高长军作为执行策展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大自然保护协会作为联合策展团队,著名建筑师袁烽教授担任主展馆改造建筑师,合力形成一个集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等多行业合作的策展团队,共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之策。
展览共邀请了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荷兰、希腊、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阿根廷、立陶宛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参展人/团队/机构,如艺术家邱岸雄、Tango、克莱达特&佩蒂皮耶、徐戈、刘毅、曹明浩&陈建军等,建筑设计师张永和、柳亦春、张斌、刘宇扬、张佳晶,以及一专一村、无名营造社等设计师团队,国内外机构密斯·凡·德·罗基金会、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丹麦扬·盖尔建筑事务所、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平行空间、或然景观,以及苏州市园林博物馆等,共同呈现30余个室外展项和70余个室内展项。
(2)白猫主展馆:多领域、多学科、多视角展览呈现
白猫主展馆建筑改造保留了厂房的主体结构和大部分外立面原貌,并对内部空间进行翻新以满足展览的需求。外部空间的设计从场地要素出发,将由楼梯和坡道组成的漫游体系植入建筑的外立面和场地植被间的空隙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植物,同时确保外部动线可以顺畅地到达各层展区,并满足观众停留观景的需求。
“白猫”一楼空间内的展览被命名为“风水土灵·生境空间”:空间内包含室内本地植物群落花园、沉浸式“生态客厅”以及数个与绿植融为一体的科普展览和艺术装置。二、三楼的作品在“共栖”主题之下,分为4个板块依次展开:从“与谁同栖”的关注,到“置身事内”的思考,再到“都市之策”的展望,最后到“自然答案”的期许。
“与谁同栖”,一个自言自语的发问,关注到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要素、动物植物,甚至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影响。“置身事内”,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以跨媒介的展览内容,发人深省地讨论自然、环境、人、城市等概念背后隐藏的千丝万缕的想象。“都市之策”,一种宏观叙事的策略,通过3条线索组织,呈现关于“都市与环境”的未来规划和历史对话,激发大众对于都市的认知和行动。“自然答案”,一种转向日常的探索,见微知著地展示生物多样性设计、公共空间使用设计以及生态远见设计的多维探索,展开更广泛的“共栖”对话。其中“生态上海”展项,通过影像视频、互动装置、8个关键词和相关案例,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切片式地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生态本底、规划策略和建设行动。
(3)徐汇滨江:生态、活力、友好、艺术综合提升
2015年,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在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顺利举办,不仅推动了滨江地区的发展和工业遗存的有效利用,也在西岸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使其逐渐成为上海的艺术中心之一。时至今日,第五届空间艺术季再次回到徐汇滨江,选择了并不那么热闹、完善的南段。这里曾经是工厂、市政设施集聚的岸线,2018年1月1日正式向公众贯通开放运营。相比已经拥有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的滨江北段,南段岸线还是沉寂的、有不足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段也是徐汇西岸。
本次空间艺术季不仅改造了主展馆,还在空间改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助力徐汇滨江南段打造生态宜人的滨水开放空间,探索未来“共栖”的城市实践。在滨江沿线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增配体量灵活小巧、功能丰富多元的“六艺亭”等服务设施,增加了儿童活动、体育运动场地,也植入了更多表达共栖主题、有趣可互动的装置和艺术作品。比如,实验性地打开收储用地的围墙,对原本杂乱的植物和空间进行梳理,提供自然教育和日常休憩场所;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段,以低维护、低成本的介入方法,对原本消极的桥下空间进行微更新,连接两侧公共空间,为附近居民提供更友好的活动空间;在滨江沿线增加了泵道等极限运动体育空间,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同时在原本单调的儿童活动空间内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为西岸滨江增添更丰富多元的亲子活动场景等。
2.2 全市展区,多种空间类型的生态提升
6个重点样本展区包括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的相关展区。其中,示范区展区位于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地区,是示范区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岸线贯通的标杆项目。五个新城的嘉定嘉北郊野公园漳浦河段、青浦天恩桥村环城绿道、奉贤庄行郊野公园东片区、松江五龙湖公园和月季园、南汇新城春花秋色公园,均是新城绿环上重要的环上公园,结合空间艺术季活动,进一步强化生态本底,提升郊野景观,加强文化艺术植入,打造都市旅游休闲目的地。
13个实践案例展区从不同层面展示各区特色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市民在空间艺术季期间,前往各展区看展打卡,运动放松;参与自然研学和绿色低碳活动,与艺术作品亲密互动。例如长宁实践案例展区、杨浦实践案例展区、宝山实践案例展区等,结合本届空间艺术季对原本的空间进行更新改造,使之成为市民可休闲休憩,动物可安全栖息的空间。为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理念,空间艺术季在策展之初便秉持轻改造、可循环等理念,多个展区也围绕绿色低碳策展,如黄浦实践案例展区、普陀实践案例展区、宝山实践案例展区等都积极地展示和倡导相关理念和行动。
2.3 300余场公众活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生态议题
公众活动结合“共栖”主题,延续形式多元、全龄参与,以及兼具专业性和公众性的特色,在两个多月的展期中,开启全市20个展区联动,共举办了近300场公众活动,线上线下共吸引了几百万市民的参与。“去感知,与谁同栖”组织自然科普分享和室外展区的自然空间探索等活动。“去参与,置身事内”组织艺术工作坊,邀请公众参与共建共创活动。“去探讨,都市之策”组织建筑规划等专业学术沙龙、论坛等活动。“去寻找,自然答案”组织生态设计、景观设计等学术沙龙、互动工作坊等活动。“去联动,全市动员”以运动休闲活动、展场直播等形式形成全市联动,如其他展区到主题演绎展做快闪推广活动等。
空间艺术季采用线上线下打卡、运动休闲、开幕大直播、学术论坛、科普沙龙、艺术工作坊、大自然探索体验等活动,开启全市展区联动,拓展全龄受众边界,因地制宜提供多元参与的活动,加深市民对上海生态之城的了解,吸引市民主动探索更多未知空间。
3 每一季都是一个新的开端,“共栖”的探索不息
2023年第五届空间艺术季通过展览展示和空间探索,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是繁华的大都市,也是世界上湿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沿海的滩涂湿地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场所和停歇地,拉近了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空间艺术季通过这一场全市的高品质文化盛会,将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和行动向全国推广、向世界展示。“共栖”是城市的美好愿景,更是一起面向未来的信心,希望通过空间艺术季,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探讨“生态议题”,为上海超大城市生态营造之策贡献智慧。
回顾过往,空间艺术季活动自2014年起筹备立项、201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每届都以不同主題、不同城市空间为基础,宣传展示了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届的主展区徐汇西岸飞机库成为西岸文化长廊的艺术中心;第二届的主展区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在闭幕后已举办多场先锋、时尚活动;第三届将杨浦滨江5.5 km岸线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第四届更是推动了全国52个城市共同签署《“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第五届,全市20个展区以“共栖”为主题,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示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推动生态网络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未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继续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打造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城市空间艺术品牌活动,继承发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通过空间艺术布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相互推动,赋予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和价值。让短期活动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让永续发展的理念渗透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