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山
如今在校大学生以00后居多,属于Z世代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可以说是抱着各类电子设备长大的,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这一代年轻人难以离开互联网世界。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所有的网民群体中,数量占比最高的学生群体达到了网民总数的23.7%。[1]而学生群体又以大学生生活自由度最高,可以实现上网自由,是学生网民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作为一名辅导员,如果想做好0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了解Z世代年轻人的学习特点,寻找合适途径,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互联网+”教学模式与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式相比,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具有更好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的教育效果有目共睹,给原本陈旧的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无限生机。[2]“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属于新时代思想教育课的一项新探索,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信息和多媒体形式,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拓展了思想教育课的知识体系;第三,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思政课”开始尝试引入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远程思想教育。江西理工大学成功利用VR技术,以及本身具备的红色资源,可以生动还原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等赣南经典战役,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重温当年的革命故事,更能感受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4]高校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将红色基因贯穿到课程思想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勇敢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传统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老师授课,因为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在学生平时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这就出现了课程与实践严重脱离的情况。[5]尤其是类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生平时听课效果有限,都是依靠期末考试之前把复习题死记硬背,考完又置之脑后了,未能起到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互联网+思政课”的新型教学模式,思想教育课专业老师利用互联网与学生随时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匿名发布,避免当面请教问题的尴尬。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更有针对性,而且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来适当增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更高。这样新兴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聚焦课程内容,增加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让沟通更加顺畅。
传统思想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经典理论占了绝大多数,实效性方面相对薄弱。而思想教育的实践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高校思想教育课的知识落后,实效性普遍较弱。[6]
“互联网+思政课”新型教学模式学习场地的要求相对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技术表现出更强的信息共享性和信息交互性,而且信息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模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7]“互联网+”时代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线上线下形式的志愿实践活动,也可以在网上分享实践感想等,帮助学生发现国家近年来的变化,发现身边的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同时,运用职教云、易班等教学软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勤,安排随堂测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提高思想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8]
为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偏好,对南京市某大学城区域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本次调研样本覆盖大学、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7:3,年龄分布大多数集中在18-22岁区间,学生生源地为江苏省的约占80%。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了和分析后,得到以下四个结论:
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倾向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可能的原因是学生认为思想教育是一个正统且严肃的课程,线下教学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中仍然可以看到有3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多种新兴的线上平台,其中以抖音等直播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推文最多。直播平台与线下教学相比,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具有互动性很强的优势,学生的参与感大大增强;微信推文短小精悍,篇幅较短,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9]辅导员和思想教育专业教师在未来的思想工作时可以适当增加此类渠道,作为线下教学有效的补充。
作为线下教学平台的补充问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字板书的思想教育教学形式没有什么兴趣,感到比较枯燥,希望能够在课程中融入案例讨论、情景剧,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加入视频片段等多媒体元素,丰富整个课程的形式。学生对于辩论赛这种教学形式热情度不高,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辩论赛前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熟悉资料,同时进行高强度训练;另一方面辩论赛临场发挥十分关键,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来说不太友好,所以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单次课程学习时间的喜好上,现在的大学生更偏向短时间和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全部集中在1小时以内,以30分钟至1小时最多。这个结果比较符合Z世代大学生的特点,传统动辄三四节、两三个小时的课程学生很难一直集中注意力,容易上课走神,降低学习效果。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特点,将长篇的思想课程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分段学习更加合适。
在思想教育工作方式的选择上,最受大学生喜爱的三种方式分别是面对面谈心谈话、QQ微信沟通和小红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单个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沟通效果最好,但是现在每个辅导员都要管理二三百名学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用面对面的方式解决。对于重要紧急的事宜进行面对面形式,而一般事宜采用微信、QQ沟通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小红书这个渠道现在开发程度较低,学生如关注度较高,今后可以适度增加论坛、贴吧思想教育学习材料的投入,引发学生对时事热点的讨论和热议。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和处理问题方面还稍显幼稚,有时会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而且波动性较强。辅导员如果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就应该经常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所带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主动交流沟通学生关心的话题、生活学习的困难、未来的生涯规划等。通过平时的接触拉近彼此的距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辅导员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其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
(1)使用科学原理说服学生
思想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讲道理,大学生如果能够认同老师传授的道理,学生就会按照要求去做人做事。青少年阶段被精准定位为“拔节孕穗期”,大学生面临重要的抉择难免彷徨,这时候学生就期望有人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其伸出援助之手,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理应帮助大学生解决困惑,放下包袱,更好地奔向未来。
(2)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除了和学生讲道理,师生情感的交流也很重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解决学生所求、满足学生所需”,把爱字潜移默化地刻进学生的心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爱传递的过程。辅导员要把对学生的关心融入到工作中,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真切地帮助他,使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在心理上接受,在思想上理解,从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走进学生网络生活
辅导员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借助互联网拉近学生距离,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通过走进学生的朋友圈、微博动态、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从字里行间、签名动态,了解学生不愿向外人吐露的深层心理状态。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加大抖音等直播平台思想教育课程的投入,通过微课、短视频和微信推文等相对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抓住零碎时间学习;线下教学增加案例分享和情景剧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思想教育学习的目标是通过由内而外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三观”。伴随科技的发展,社会背景的变化,思想教育的对象的特点相差甚远,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思想教育更接地气。如在思想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鼓励大学生宣扬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融入法治教育、创业指导、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注等内容,不断探索、丰富思想教育的着力点。
“互联网+”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高校应该顺势而为,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思想教育只有说教和宣讲的传播模式,扩展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路径。同时,老师可以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典型人物事迹有机结合,做成推文、微课和微视频等形式,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插上翅膀,在互联网平台快速地传播开来。
现在大学生都是“00后”,学生的状态代表着社会的思潮,传达着时代的精神。学生们带着理想和期盼来到大学,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惑无法解决的时候,就想从辅导员那里寻求答案。学生如果困难经常不能解决,就会“主动”疏远老师。辅导员一定要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从事学生工作需要不停地“输出”,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加大“输入”,把自己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学生共同进步提升。
走进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辅导员要用心,以“真心换真心,将心比心”,努力地付出自己的真心和坦诚,与学生真诚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赢得学生们的信任。辅导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东风,上好每一堂思想教育课,加强线上线下与学生的交流,用心用情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