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3-03-18 12:29:04奚荧晗
公关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青少年

文/奚荧晗

受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部分青少年出现理想信仰淡薄、价值观念混乱、集体意识缺乏等不良行为倾向。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其思想价值引导能够塑造社会的发展状态。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为思想内核,将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思想智慧传递给当代青少年。新时代青少年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应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和爱好和平的价值追求融合于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加强共有价值引导,积极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场域,使其成长为热爱国家、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共生

传统的中国文化代代相传,与中华文化传统观念有着深厚渊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中华文化丰富发展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类思想互相融合影响。“爱国家、爱社会”是现代强调中国国家精神的核心,儒家学派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来提高个人德行,并重视修身养性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发挥强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国家兴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无限憧憬,对于国家强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期待与盼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实质,体现国家意志和个人行为的统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承与接受。要充分彰显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作用,并不断与时俱进,与具体社会问题相结合。根据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以核心价值观指导国家和社会的实践。

二者内在统一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源在于其中的思想光芒。我们应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表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头的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进步。[1]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对个人具体要求的理解,并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对各种文化的辨别程度,克服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思想侵害,树立使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特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公共道德和公共精神的现代“好公民”是新时代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写照,是中华文明的演化和汇集,反映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继承发展的优秀智慧。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行为选择的价值参照

价值观的困惑导致新时代青少年精神迷茫,思想不成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青少年走出价值迷失提供思想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过程中发展并创新的独特文化样态,表达着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的密切关系,强调个体对社会“积极入世”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帮助青少年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价值,引导青少年追求集体价值,强调整体利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摆脱西方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成为生活在集体中富有责任心与同情心的社会参与者。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流传千年被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思想为根本,将优秀的道德品质、思想精华内化其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指引人们实践和发展方向,成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道德品格。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一雪前耻收复国土;东晋将领祖逖“闻鸡起舞”,为报效国家刻苦训练。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勉励青少年积极进步的传世箴言和历史典故,作为新时代的文化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有根之木,随着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2]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准绳,创新青少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

1.挖掘合理因素,实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

中华优秀文化有着“天下为公”的世界广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视野;“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以及行为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接受优秀思想的青少年能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为有道德的国家公民。在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青少年以学习心态扩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程度,使他们主动并积极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相关各部门要制定充分计划,开展具有完善体系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发挥主导作用,并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将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培育,充分融合于国民的日常教育之中,扩大其影响范围。

2.健全学校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学校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关设备和教学材料准备。例如,开设书法教室并提供笔墨纸砚,让青少年在书法中学习“意在笔先”,了解中国文字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其次,建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化学习的教师队伍,要把价值观教育引入课堂、贯穿课堂。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为原则,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专门课程教师的教育水平。纠正只关心分数、不关心青少年心理发育的错误教学方法,为开展价值观工作护航。加强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课程建设和思想宣传活动,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以学生的情感诉求和兴趣所向兼顾课外实践教学。

3.塑造优良家风文化,潜移默化培育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教授具有天然优势。家庭教育从婴幼儿时期起,对青少年产生基础性影响,为之后接受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奠定基础。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家庭整体价值观念对青少年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要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同时重视家教和家风的问题,让青少年学会尊老爱幼、照顾他人,积极面对挫折,珍惜美好生活;另一方面,父母要做好榜样,发挥带头作用,让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充盈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培育其成长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公民。家庭作为青少年诞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化共同体,父母之间关系、父母的为人处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因此应积极倡导家庭对青少年公民素养、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思想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代代相传。

4.拓宽宣传场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态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限于学校教育,而是应进行全景式教育。社会作为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最终场域,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验收与反馈。党和国家在政策引导和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纲领性作用,更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例如《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觉醒年代》等纪录片和影视剧,还原当时新疆发展的历史面貌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事迹,使其生动呈现。通过电影、影视剧、微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态化还原当时历史风貌,让青少年产生思想共鸣。同时,借助大众传媒,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运用主流思想净化网络环境,依托互联网、微博等新出现的大众新闻媒介和传播介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范围,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面对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青少年,改变年轻人浮躁的心态。要积极在青年群体中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社会氛围,定期开展相关媒体报道,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3]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