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
许多父爱是沉默的,但父爱的标准不是沉默。
——总是强调父爱的“沉默”,往往美化了一些父亲的“爱无能”
真正的叛逆不是沉溺于孩子气的挑战,而是对自我尊严和精神的捍卫。
——真正的叛逆,是学会尊重自己。它不会带来关系纠葛或自我负罪感,相反,个体从中能够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以及来自他人的尊重
人们聚在一起,最喜欢谈论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别人的倒霉,然后用叹息来显示自己的善良;一件是别人的走运,然后用指摘来显示自己的正直。
——家长圈常见现象。同情别人的痛苦与嫉妒别人的幸福,其实是一种德性的两种表现
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内谈论,尽有百千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
——语出清代思想家颜元。知行合一才是真
这回不一样,我和他们不一样。
——人们很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两个不一样”
心有暖阳,何惧人生沧桑。
——清华大学曾有一名贫困生,一度月生活费只有400元。考上研究生后,经济状况有所缓解,他就开始资助别人。他说,哪怕能照亮一个人也好
调查
67.9%的家长
陪孩子一起运动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67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关于体育运动的调查。
调查显示,79.9%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现在对体育运动的兴致高,其中19.0%的家长感到非常高。仅2.0%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不喜欢体育运动。交互分析发现,受访小学生家长感到孩子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最高(85.2%)。
孩子們都喜欢进行什么体育项目?调查显示,跑步最受欢迎,排在二三位的是游泳和跳绳,之后是羽毛球、篮球,其他主要还有:轮滑、乒乓球、滑冰、足球、棋类、跳操、武术、网球等。
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会带来哪些变化?数据显示,身心放松了、压力减少了(63.9%)是受访家长最普遍的感受。其次是拓宽视野、丰富心灵(47.6%)。其他主要还有:比以前活泼开朗了(43.9%),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变强了(43.1%),身体素质提高了(42.1%),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增强(36.7%)。
家长通过什么方式来保障孩子的体育运动?调查显示:67.9%的受访家长选择陪孩子一起进行体育活动;44.4%的受访家长按时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43.9%的受访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环湖跑、趣味比赛等活动;43.8%的受访家长给孩子报体育运动类培训班;31.6%的受访家长为孩子创造运动环境,如购买器材;28.3%的受访家长报名参加亲子类体育运动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提醒:“家长首先要有锻炼的意识,找时间、挤时间陪孩子运动,并帮助孩子找到一个适合的运动项目。”他还说,进行体育运动是比较累的,对很多孩子来说,体育爱好并不容易培养,需要家长激励孩子坚持下去。
(杜园春)
提醒
从小培养平等职业观
美国职业规划大师唐纳德·E·舒伯绘制的生涯彩虹图显示,0~14岁是职业萌芽的成长阶段、职业启蒙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认知能力迅速发展,是性格塑造的黄金期。所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职业观,既是帮助其了解社会的开始,也是培养其平等、友爱等人格的开端。
1.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的职业。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途径能让孩子了解各行各业,比如公共活动场所的所见所闻、电视报纸上报道的相关新闻、绘本和动画片等。家长可以借助这些渠道让孩子对各行各业有一些初步认识,帮助他在长大后做出成熟且适合自己的选择。
2.巧用儿时职业梦想培养好习惯。小孩子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想法,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当孩子说以后想当一名清洁工,家长可以说:“当清洁工要很勤快、讲卫生,那你要先做到这两点才可以啊。”进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不应把职业偏见传递给孩子。家长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不同职业,更不要这样教孩子。要告诉孩子,任何正当职业都是有价值的,通过劳动来获取报酬、服务社会,都值得我们尊重。
(任增辉)
别让取样偏差激化你的焦虑情绪
我儿子上幼儿园时,同班小朋友的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不给她补课怎么行呢?”我很奇怪:“她怎么差了?我觉得不比别人差啊。”
这位家长掏出手机,一边划拉手机屏幕一边说:“你看看,这是她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这是她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我家孩子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已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她似的!”
我说:“你说的不是同一个孩子吧?你让自己的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和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和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了!”
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首富比财富、和演员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有了微信就不同了。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画的,肯定是有画画特长的孩子的家长。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有4个家长发了,那也才占班级人数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个孩子的画作那么漂亮,还能沉得住气吗?这时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画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错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
更糟糕的是,家长还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虚构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
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样本,也是取样偏差。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这样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会让家长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东西,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赵昱鲲)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