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嘉
“形人而我无形”是中国古代军事家转化敌我兵力强弱办法的关键之一。意思是:用假象掩盖己方兵力的真实状态,不露任何痕迹。
这种隐真示假的策略,如果运用巧妙,就会赢得“我专而敌分”的优势,即:己方部队在种种假象的掩盖下悄悄集中,变成一个“拳头”;敌方部队在种种假象诱骗下分散,变成10 根“指头”,进而形成敌寡我众的有利态势。这样,真正交战时,双方兵力对比便是用“拳头”砸“指头”。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多位名将灵活运用“形人而我无形”这一策略,制造假象,成功转化敌我兵力强弱,以少胜多,创造了众多经典战例。
作战双方
汉军 、齐楚联军
兵力对比
汉军数万人、齐楚联军20 万人
用兵策略
诱敌渡河、水攻破敌
公元前203年10月,楚汉争霸正面战场处于相持阶段末期,汉军名将韩信率军突袭楚国盟友齐国(位于今山东省),攻陷临淄。楚军统帅项羽派大将龙且(jū)率兵援齐,齐楚联军与汉军在潍水两岸夹河对阵。
当时,汉军兵力约数万,齐楚联军却有20 多万。此外,龙且还是项羽手下的头号大将——楚军兵精将勇,战斗力很强。所以,韩信要想正面取胜非常不易。当然,他也有优势:龙且久经沙场、手握强军,不把出身寒微的韩信放在眼中。
当时的齐地,正值严寒,潍水河面狭窄、几近干涸。韩信抓住龙且轻视汉军的心理,根据地形和水文实际,设计了一个破敌方案。他令汉军连夜制出数万个沙袋,在潍水上游截流,使其流量变小,造成水位枯竭的假象。
第二天,楚军与汉军在潍水以东列阵。双方交锋片刻,韩信诈作大败,拨马而走。龙且率楚军一路追杀,眼看韩信退到对岸。鉴于当时潍水最深处也只到小腿,大部分河床干涸,于是,急于决战的龙且指挥楚军前锋部队涉水追击。
然而,就在楚军主力部队渡河之初,韩信令上游汉军扒开沙袋,潍水汹涌而至,将楚军前锋精锐与后方主力隔开。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被潍水阻断的龙且楚军主力来不及渡河,只能望水兴叹。韩信则抓住龙且孤军冒进、后援阻断的机会,指挥数万汉军全面出击。
潍水之战中,韩信佯败、水攻、分割歼敌,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此战结果是,汉军“即急击,杀龙且”。被阻断在潍水东岸的楚军主力眼看主将战死,四散而走。韩信率兵反杀,一路追击至城阳,俘虏了大批楚军,基本平定了齐地。
作战双方
孙刘联军、曹军
兵力对比
孙刘联军5万人、
曹军20多万人(号称80万人)
用兵策略
诈降欺骗、火攻破敌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等历史话本的演绎下,衍生出了“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可其历史原貌反而鲜为人知。
208年7月,曹操派兵南下,讨伐荆州地区(位于今湖北省)的军阀刘表。8月,刘表突然病故,其幼子刘琮(cóng)继任后向曹操请降。9月,曹操不战而得荆州精华地带。
由于南征胜利来得太过容易,曹操有了得陇望蜀的想法,试图以兵威逼降割据江东的孙权势力。不过,曹操的逼迫威压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促使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抗曹军。
不过,当时孙刘联军合计5万人左右,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曹操号称的“80万大军”。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投入的兵力,一直存在历史争议,综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说法,曹军南征主力加上荆州降军,兵力有20多万。双方的兵力对比大概是1:4。
赤壁古战场
兵力對比如此失衡下,孙刘联军抓住了自己的优势:长江天险,他们的水军比曹军更加熟悉水战。《三国志》记载,孙权派大将周瑜、程普会合刘备水军,与曹军在赤壁狭路相逢。当时,曹军战前感染了瘟疫,双方刚一交战,他们就败退回江北、退守乌林(赤壁北岸,今湖北省洪湖市境内),失去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
乌林是一个内宽口窄的港湾,正常情况下,曹军只要守好入口,不让敌方舰船冲入,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为做到这点,曹操处心积虑排出“船舰首尾相接”的阵势:通过铁环链锁把曹军舰船连起来保持稳定。这样,不习惯水战的北方曹军就可上船,监督新降的荆州水军作战。实质上,这也是以战船为城墙,将水战改成北方士兵熟悉的城垣攻防战,在乌林港湾入口构成一道近乎固定的防线。《三国演义》中的“连环阵”就是由此而来。
为突破曹军的战舰连环阵,江东水军老将黄盖想出了“诈降+ 火攻”的办法。他先送信给曹操,说要投降;又集中10 艘蒙冲斗舰作为引火船,装满干燥芦苇和枯柴,把油浇灌在里面,外面用帐幕包起来,上面插上旗帜,预先准备好轻快的小船,连结在战船的尾部。
到了约定的时间,黄盖将引火船放至最前,挂起风帆,其余各船按次序前进。通过诈降,黄盖的船队得以穿过连环船防线,而曹军将士毫无疑心。距曹军1000多米时,黄盖各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走如箭,直取曹军水军大寨。
曹军毫无准备、乱作一团。当时的战舰都是木质船体,为防蛀防腐蚀,船板都要上漆抹油,故遇火极易燃烧。在火攻船突袭下,曹军的船不仅很快被烧光,火势还蔓延到了岸上的军营。没过一会儿,烟雾和火焰布满天空,曹军许多人马被烧死淹死。周瑜等率领主力乘势跟进,大败曹军。
曹操发现乌林不可守后,决定壮士断腕,焚毁能控制的船舶以免资敌,并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退往位于江陵的大本营。当时,曹军饿病交加,一大半死亡。周瑜从水陆两路同时并进,追击曹军。至此,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而告终。战后,基本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作战双方
宋军、金军
兵力对比
宋军2万人、金军15万人
用兵策略
骄兵诱敌、倚城破敌
1140年,金军撕毁和约,南下攻宋。准备驻守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南宋东京副留守刘锜在进退失据的形势下,死守顺昌(今安徽省阜阳市)城。
当时,刘锜面对的形势很不乐观:南犯的金军总兵力超15万,顺昌宋军只约2万;金军有众多骑兵部队,宋军骑兵很少;金军久经战场(其精锐号称“常胜军”),宋军尤其是3000殿司军都是新兵,战场经历不多。
顺昌之战爆发前,刘锜为使敌人骄慢,专派手下曹成等人先遇敌故意坠马被擒,后做间谍打探敌情。当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问刘锜为人如何时,曹成依计将刘锜说成是一个贪图逸乐的纨绔子弟。为进一步激怒金军,刘锜还派人给金军下战书,笑其胆小。
金军统帅果然中计,认为刘锜不堪一击,看到顺昌城小墙矮,甚至喊出了“顺昌可以靴尖踢倒”的狂言。在此之下,金军不顾长途行军疲劳,连攻城器械都不带,就展开了对顺昌的围攻。
然而,刘锜对金军的进攻却是严阵以待。他不仅下令顺昌军民坚壁清野,还下令将车轮、车辕(指大车前部架牲口的两根直木)埋于城上,拆居民门板遮掩以加固加高城墙;构筑羊马垣(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为外围防御工事,为顺昌城增加2道防御墙以构建防御纵深;挖掘藏兵洞,指挥宋军隐蔽在城上或垣门内放箭以形成立体防线。此外,刘锜还针对金军骑兵众多的特点,布置了多层次的“毒阵”:在水塘、水井、草地里撒毒,用毒药煮豆装入竹筒,散布战场。
5月25日,戰争爆发。刘锜的布置让金军大吃苦头:远道而来、人马饥渴,结果“食水草者”全部病倒。“毒战”毙伤的金军人马,甚至比宋军战场直接歼灭的还要多。在城市攻防中,金军放箭,不是射在垣上就是越垣而过,为城墙所挡,不能杀伤宋军。
为克服宋军与金军的兵力差距,刘锜还把有限的兵力分成数队,轮流与金军作战。针对金军不习惯夏天炎热的情况,刘锜以城池为依托,4次主动出击、夜袭金营, 让苦于炎热的金军疲惫不堪。每次宋军夜袭后,金军就移一次营。数百宋军的袭击,竟牵动数万金军移动,取得了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果。
6月9日,金军从攻城到宋军接战,相差约10小时。早晨清凉时,刘锜按兵不动,安排士兵轮流休息,休整体力。此时,金兵已行军千里,七昼夜未解甲,在战场“士马饥渴”,再加当日正值酷暑,烈日曝晒铁甲,人马极度疲惫未得休整。刘锜一直等到烈日当空的中午时分,才以逸待劳、果断出击,派遣数百人在西门扰敌,又从南门袭击,大败金军。
6月10日,风云突变,大雨倾盆。金军屡攻不下,士卒死亡病疾又多,不得不改变方案,移营城西、掘壕列陈,与宋军相峙,企图长期围困顺昌。为推垮金军,刘锜派100多名骑兵,不间断袭扰金军,重创金军于城外。
6月11日,金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开始引兵退走。刘锜乘此时机全军出动,尾随追击,大败金军。次日,全部金军撤走顺昌,顺昌保卫战取得了彻底胜利。
顺昌之战中,刘锜综合运用骄兵计、疲兵计和城市防御战术,成功击败了十几万金军,取得了宋军在平原地区的首次大捷。
潍水之战、赤壁之战、顺昌之战,依“水”“火”“城”,隐真示假,“形人而我无形”,完成了敌我兵力强弱的转化,以少胜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陈琛 美术编辑/周游)
顺昌之战示意图(绘图/ 骆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