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魏华刚 卢 俊 赵 阳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缘,森林资源丰富,素有“天府之肺、熊猫故乡”“动植物基因库”等美誉,是“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更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市第五次党代会科学研判雅安市情,鲜明指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川藏铁路、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雅安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实现“三城三示范”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奋力开创雅安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大有可为。
近年来,雅安林业紧扣市委、市政府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主题,突出绿色发展主线,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绿色发展想办法、找措施、破难题,通过实践探索提出“1线6抓3助力”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法,结合全市林竹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采取“到现场作调研,共研讨谋思路,同策划出方案,督落实见成效”的方式,构建全市林竹产业发展“一盘棋”工作格局,不断推进林竹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翠竹长廊、生态康养等产业主体高质量发展,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林木资源。森林面积1567.5万亩,森林蓄积1.0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9.42%,居全省第一;生态保护指数全省排名前列。据测算,全市可开发造林碳汇,竹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的土地资源分别达到30万亩,100万亩和180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891万亩,其中天然林地面积143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75.7%,公益林面积109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7.6%。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62万立方米,其中主伐限额55万立方米,平均年主伐限额使用量约为27万立方米,占主伐限额的49.1%。全市以柳杉、杉木、桤木等为主的可采伐木质原料林150余万亩,每年可生产原木60万立方米,生产“三剩”材30万吨。
竹子资源。全市竹林面积215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全市纸浆原料竹林面积68万亩,占竹林面积的31.63%;笋材两用竹林面积147万亩,占竹林面积的68.37%。集中连片、交通可及、方便采伐利用的竹林面积76万余亩,占竹林面积36%。全市现有竹区道路约2981.43公里,其中,生产作业道约1445.28公里,公路约1536.15公里,路网密度约2.2米/亩。
雅安市雨城区周公河翠竹长廊
林业资源。全市三木药材面积30万余亩,主要以黄柏、厚朴、杜仲等为主。现有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各类保护地25个,总面积1042万亩,占全市行政面积的46.17%,其中,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9个,森林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6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湿地公园2个,地质公园1个,先后获得了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
古树名木。截止2022年9月,全市登记在册古树名木16935株,其中:一级古树201株、二级古树258株、三级古树16472株、名木4株、古树群54个。多方筹集资金700余万元,建成雅安红豆古树公园、云峰山桢楠古树公园、芦山县大川镇“三棵树”古树公园。
“1线6抓3助力”工作法,即:1线为以绿色发展为主线;5抓为一抓好种管育伐,促进林竹资源质量提增;二抓好技术培训,促进林农种植水平提高;三抓好基地建设,促进连片竹林效果提升;四抓好园区创建,促进资源开发效益提值;五抓好改造转型,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提质;六抓好生态旅游,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气。3助力为助力林竹产业发展效果再翻篇;助力林旅融合品牌魅力再升级;助力林农产业收益平稳再增加。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绿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科学绿化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从中找遵循、找方法、抓机遇、促发展,坚定不移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立足实际,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担当,努力作为,紧扣绿色产业发展抓项目、出效益、惠民生,不断推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助推乡村振兴,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贡献林业力量。
抓好种管育伐,促进林竹资源质量提增。采取“伐老竹、护幼竹、去枯竹”的方式,积极开展竹林管护抚育,不断提高竹材质量。雨城区通过扶持大户、集约经营管护等措施开展竹基地建设,建成以慈竹、绵竹为主的竹林基地34万亩(其中笋用竹5万余亩),年可采竹材近20万吨、竹笋近2万吨;天全县实施竹林集约经营,培育以纤维用竹、笋用竹为主的现代竹产业基地面积2.27万亩;芦山县完成竹林基地改造0.6万亩。
抓好技术培训,促进林农技能水平提高。督导各县(区)围绕竹农技能提高想办法找抓手,以“学习提技能,实干出效益”为主题适时组织开展林农技术培训,雨城区成立8个竹编专业合作社,创建全市首个竹编技能培训学校,带动农户2万人进入竹编产业链,年收入增加1400余元,竹编年产值达2000万元。荥经县针对竹子生长发育规律、竹林营造和抚育更新等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竹林进行类型划分和产量估算,建立竹林材用林、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的一整套丰产培育技术,摸索、研究、总结出针对荥经县境内竹林的丰产结构措施,并在示范基地内进行推广,培训人数600余人,使竹林得到有效复壮。天全县组织开展林农就竹林抚育、竹笋加工、竹编等技能培训10余场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
抓好基地建设,促进连片竹林效果提升。以建设结构完整、要素集中、分工明确的竹产业基地为目标,在竹林科技推广、复合经营等方面持续用力,建设一批特色优势突出、规划布局合理、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现代竹产业基地。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11个,市级竹产业基地3个。全市竹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206万亩,年综合产值超50亿元。其中,竹笋加工、竹编、竹片等竹产业产值达28亿元。
抓好园区创建,促进资源开发效益提值。以竹林资源优势转化,产业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竹产业园区提高产能、拓宽销路、增进效益等方面持续用力。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林竹产业园区7个。先后引进和培育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御鼎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近1亿元。汉源御鼎堂、汉源和盛商贸年加工中药材达千吨。全市年加工锯材约9.5万立方米,生产人造板约10万立方米,年产值达亿元。经开区汇龙木业生产超强刨花板31万立方,使用原料43万吨,产值超过4亿元。天全汇美笋业年加工竹笋5500余吨,产值达7500余万元。鉴于我市林竹产业园区、基地、长廊等发展现状及数量与目前竹资源储能已相适宜,今后园区建设工作重点将转向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优势,大力支持产业项目发展,以支持规范做优,以扶持指导做强,着力建设我市竹产业发展品牌。
抓好改造转型,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提质。全面准确理解大食物观科学内涵,积极探索林粮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市现有低产低效竹林约23.10万亩,结合林业发展新需求,我市积极推进低产低效竹林改造,着力提高林业产值。充分利用丘陵山地等适宜地区,倾斜年度营造林计划,加强现有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加快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林。近年来,我市油茶种植主要采取“绿茶+油茶”的种植模式,累计发展油茶4万余亩,主要分布在雨城区和天全县。“十四五”期间,省下油茶发展任务3.2万亩。其中,新增油茶任务2万亩,改造油茶任务1.2万亩。2022年,雨城区、天全县共完成2000亩油茶种植任务。完成45种竹笋、27种中药材、11种核桃、12种油茶森林食品检测。
抓好生态旅游,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气。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成功打造雨城海子山、荥经龙苍沟、宝兴神木垒等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0个,雨城碧峰峡、天全喇叭河等省级森林乡镇12个,雨城区望鱼镇、雨城区碧峰峡镇、荥经龙苍沟镇、天全思经镇省级竹林乡镇4个,荥经县熊猫翠竹长廊、雨城区海子山翠竹长廊等翠竹长廊7条共100余公里。认定星级森林人家97家,省级森林康养人家142家,省级竹林人家4户。连续举办荥经鸽子花节、汉源梨花节、石棉黄果柑节、宝兴红叶节等森林旅游节会,生态旅游知名度持续扩大。2022年,荥经县、宝兴县被授予“2022年四川县域生态旅游目的地”,荥经县龙苍沟荣获“四川省级森林康养度假区试点单位”,汉源县赏花旅游节获评“2022年四川林草最具影响力生态旅游节会”,石棉县草科藏族乡、名山区百丈镇获评“2022年四川林草最具投资价值森林乡镇”、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名山)获评“2022年四川林草最受欢迎生态体验线路”,汉源县轿顶山麋鹿高山生活营获评“2022年四川林草最具特色森林民宿”。全市生态旅游及森林、竹林康养年接待游客约746.28万人,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约75.37亿元。
助力林竹产业发展效果再翻篇。一是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或林区防火道路等建设项目,完善产业基地内外连接,形成互联互通,推进基地用电、用水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提升林竹采运能力。提高竹材采伐等机械化水平,拓展林竹机械应用空间。完善基地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森林防灭火等设施设备,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二是以基地为载体,重点推广用材林、经济林、林下种养和竹类等优良适宜品种繁育、高效栽培利用、木竹材及林化产品深加工等科技成果。完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重点对基层林技人员和林农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推广培训,培育种植能手、职业经理人和产业工人、工匠,提高从业者整体素质。三是对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加大青衣江和大渡河流域特色优势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定向集约培育短周期原料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纤维用竹、笋材两用竹和道地药材等优质林竹基地。注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大林竹品种改良,加快疏林地和低产低效林竹复壮改造,提高资源蓄积亩均占有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专合组织、业主大户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林竹基地。四是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林下种养业,以林竹面积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经营主体实力较强的国有林场、乡镇、村社等为重点,科学确定林下种养品种、种养方式、种养密度和轮换周期,打造林下产品优质品牌,提高基地综合效益。推进“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林竹产业基地融合发展。创新方法做实做强集体经济,收储整理低产低效林地,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五是突出特色优势林竹产品的加工转化,培育壮大竹子、干果、森林食品、道地药材、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园。以基地面积布局加工能力,以加工企业调整基地品种,推动特色优势林竹产品的生产、储运、销售融入电商平台和物联网。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六是引导龙头企业引进、研发、应用林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实现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孵化龙头企业,引导培育本土“小巨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林竹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自然教育、创意休闲、特色手工及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延伸产业价值链。
荥经县云峰山桢楠古树公园
荥经县龙苍沟
熊猫翠竹长廊
助力林旅融合品牌魅力再升级。一是把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利用有机结合,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和林业提质增效为载体,放大森景森旅内涵,加快建设古树名木公园,促进乡村振兴,拓展森旅新途径,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把森林抚育、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有机结合,丰富植被种类、色彩、层次和季相,形成生态优良、林相优美、景致宜人、文化相融的森景森旅环境。二是全方位融合5G网络和大数据应用,高水平打造森林课堂、健康养老、中医养生、森林运动、休闲游憩等新项目,丰富森旅养产品供给,促进森旅养融合发展。抓牢“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生态旅游名片,形成森林观光、观鸟、体验、康养和自然教育等高品质、多样化的户外游憩目的地。三是优化森林康养布局,深挖森林康养功能,依托蒙顶山、周公山、二郎山、桌山、夹金山、贡嘎山等生态资源,持续培育和壮大以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高水平打造好海子山、龙苍沟等森林康养精品示范区。完善康养康复、康养文化、休闲体验、个性化康养等服务设施,培养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培育壮大森林康养新业态。四是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森林人家、森林康养人家和竹林人家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森林康养旅游集聚。做大做强森林康养产业,打响成渝“后花园”森林康养首选地品牌。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传文化,依托大熊猫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三雅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森旅文化内涵。培育发展观鸟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中医康养和温泉疗养,持续提升以森林、阳光、花鸟、温泉、红叶、湿地等为特色的精品线路。五是充分发挥国有林区、优质基地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禀赋好等特点,做精做深森旅养产品,做大做强成渝双圈森旅养市场。四是高质量建设青衣江生态廊道、荥经熊猫绿道,持续打造西蜀熊猫竹海和“大熊猫+竹”文旅融合带,推动翠竹长廊沿线资源立体开发利用。五是持续提升宝兴红叶节、荥经鸽子花节、汉源梨花节、石棉黄果柑节等森林旅游节会知名度,形成雅安森林康养旅游新高地。
助力林农产业收益平稳再增加。2021年全市竹产业产值31.4亿元,林农16万余人,人均收入约3500元;预计2022年全市竹产业产值约35亿元,增幅11.46%,林农16万余人,人均收入约3850元,同比增长10%。全市林业三产综合收入达126.63亿元,有力促进涉林群众增收。有效实现森林美、林业兴、林农富、林路畅的惠民目标,积极助推乡村振兴。
在市委坚强领导下,雅安林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对雅安作出的“要突出绿色发展”重要嘱托,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描绘美丽山水画,大力助推绿色发展。抓好林竹产业是落实森林产业为民、惠民、利民的直接体现,是实现产业旺、生态兴、百姓富的生动实践,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雅安林业正顺势担当、再接再厉,当好绿色发展践行者,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 绿色发展示范市”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