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娇蓉
谈及电影中的苏州元素,许多人脑海中立马能出现不少具象化的元素:《满意不满意》和《小小得月楼》中热闹非凡的餐馆;《美食家》中令人垂涎欲滴的传统苏州名菜;《沐浴之王》中充满温情的芦墟古镇;《橘子红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橘子挂满山间枝头的东山;《乘风破浪》里满满20世纪80年代气息的常熟吴市老街……
《私人订制》拍摄之余,冯小刚和葛优两人常骑着公共自行车,沿着阳澄湖半岛的自行车专用道,边骑车边欣赏沿途风光。在电影的北京首场发布会上,冯小刚称赞苏州道:“苏州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而且不仅美还特别魅。城市也非常有历史,很多东西都特别的细腻。苏州现在留下来的东西,真的是汉族文化的一些精华。所以我觉得苏州很有味道,在苏州拍摄也非常的舒适,很愉快。”
由此可见,苏州不仅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可见的创作素材,苏州的文化元素也常常被融入电影创作,其代表的江南文化更是浸润了中国电影业。例如苏州民歌,苏州民歌也称“吴歌”,受到很多电影导演的青睐,众多耳熟能详的电影歌曲出自苏州吴歌。
1941年上海国泰影片公司拍摄的《马路天使》,其中的插曲《天涯歌女》传唱至今。《天涯歌女》,其词曲作者分别是田汉和贺绿汀,演唱者是“金嗓子”周璇,这首歌曲的创作源头便是苏南民间小调《知心客》。《四季歌》是《马路天使》中的另一首主题歌,曲调改编自苏州民歌《哭七七》,这首原是千百年传唱历史的江南丧葬歌,在田汉和贺绿汀的改编之下,变成了一首充满带着思乡情愫的江南小调。这些曲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插曲和流行歌曲中曾被广泛运用。
1964年,长城电影公司李萍倩版《三笑》作为山歌片中的折桂之作。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那37首江南小调,包括26种江南民歌或地方戏曲的曲调。
《三笑》是1962年开始筹备的,当年夏天导演李萍倩通过上海有关部门的协助,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配唱人员,都来自上海文艺界。这一轮先期创作,历时3个月,李萍倩满意地带着这些配唱和音乐资料回到香港,由陈思思等演员分别对口形练习和排戏,并于次年成功完成《三笑》的拍摄。
电影情节上忠实于民间故事,表演上效仿传统戏剧,其中撷取的戏曲、文学、艺术、园林等等元素,深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要,极富有江南韵味。喜剧的表现形式,让影片始终贯穿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该片将美丽的湖光景色、江南戏曲中的杂腔小调和充满喜剧色彩的唱词、念白交织一起,使影片高潮迭起,笑声不断,让观众在视觉、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也叫做“三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自电影诞生后已经无数次地被搬上银幕。这部佳人配才子的电影,不仅是首部彩色宽银幕影片,还获得了第十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喜剧片奖”。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也有不少灵感脱胎于长城版《三笑》,除了太师府里的二位不学无术的公子,和春心荡漾的花痴石榴姐,唐伯虎的孟浪行为也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而喜见传统文化的人,亦可在片中展现的江南山水、古建与庭院陈设中感受一份风雅。
1979年,主打江南民调的《三笑》在内地上映,电影院被围得水泄不通,购票观众达数千之众,许多观众甚至先后数次去电影院观看《三笑》,成就了当年难得一见的观影盛况,《三笑》也成就了当年的票房神话。
由于《三笑》的巨大成功,1984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编导们邀请了电影中秋香的扮演者——被称为“长城三公主”之一的陈思思参加晚会。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星方式,周星驰的影迷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关注偶像动态,陈思思的影迷则在当年透过电视与美人共度春节,时间再往前倒流,影迷们抒发喜爱则一般通过购买月份牌挂在家中。
月份牌是晚清期间伴随着商业的激烈竞争而诞生繁荣的。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繁荣,几乎所有生意兴隆的行业都发行月份牌作为赠品来推销自家的商品,其受欢迎的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商品本身。1910年蔡元培在德国留学,张元济春节期间特地给他写信问好:“寄上月份牌十份,并乞分致同人为祷”,说明月份牌在当年是十分时尚的礼物。
中国近现代商业美术,生发于江南,又融入了更多的西方元素,明媚、丰富,而艳丽。当时西方进口的饼干箱、奶粉罐头都采用了照相制版术,非常惹眼。国内的月份牌画需要再进行一番适应潮流的改革,甚至是创新才能得到兴盛发展。
在近现代的社会转型背景之下,长期受文人画浸润的江南绘画风格进行了巨大变革,其中的人物表情、形态、画面构图,都呈现了吴派风韵,完美地融合了文人画秀雅的笔调,符合当时的市民文化潮流。从电影明星身上,商家挖掘到了潜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因而,她们的靓影也成了商业广告画的主要描述对象。
苏州人周慕桥擅长工笔画法,特别对擦笔水彩美女月份牌古画风格情有独钟,他的学生谢之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尊为“补白大王”的散文家、剧作家郑逸梅说:“画月份牌的名家,谁都知道郑曼陀、杭稺英、谢之光三鼎足。” 1920年,21岁的杭稺英自立门户。这一时期,他为沪上许多品牌进行了设计。如“雅霜”的瓶型以及外包装纸盒、广告招贴等,定居苏州后,其子杭鸣时也成为了知名粉画家。
如今,苏州的江南文化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而那些时光里的老电影、月份牌已然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商业广告史的重要佐证,同时,其中所表现的江南审美趣味仍然出现在形形色色的“今日美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