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2023-03-16 00:10:47张国启蔺叶坤
关键词:共同体话语中华民族

张国启,蔺叶坤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通过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人们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实践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4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千百年来各族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道德律令及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否被“铸牢”,被人民群众认同践履,并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影响力拓展深化,关键在于其能否被现实表征、合理阐释、广泛传播及有效激发出“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如何将这种经过历史传承、高度凝练且“宏大叙事”的价值理念链接到人民群众日用而不察的认知图式及价值信仰体系,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运用理论”的有机统一,其叙事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这一论述一方面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价值观生活化作用机理的规律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晰了路径。通过生活叙事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图景,最大限度地展现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效果和道义力量,对于党和国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各族群众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是千百年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融合发展中所形成的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信仰相融、价值同构的一种群体共生意识和民族发展智慧,是对当下与未来具有重要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律令及价值导向。生活叙事则是对“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形态”[3],与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范式相比,生活叙事主要指人们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揭示及表征的一种方式,强调从“现实的人”生活过程的细微之处进行切入,不仅关涉了人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呈现,更凸显对人的思想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关照、建构及形塑,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生活叙事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生活叙事达到表征、传递价值理念,并使这种理念逻辑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命题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看,“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寓所,“叙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方式,而“生活叙事”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活叙事”的组合,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并不拘囿于“宏大叙事”范式,而是追求以一种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实现价值理念在人民群众生活世界的“走深走细走实”。换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活叙事”的结合,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一种自上而下“宏观的价值理念弘扬”到自下而上“触动人心底的力量”的“实践转向”。

概言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并遵循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内容、具体样态、表达惯习进行表征、阐释及传播,旨在实现该价值理念“扎根”于人们生活世界与思想世界的实践诉求与价值意图。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其逻辑内涵,需进一步厘清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运行机理与律动规则,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叙什么”“怎么叙”“达到什么样的叙事目标”等基本问题,即明确叙事脚本、叙事方式、叙事效果。马克思曾言:“概念也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中介环节。……形式必然从内容中产生出来;而且,形式只能是内容的进一步的发展。”[4]对于概念的理解,既离不开相关内容的支撑,也离不开基于内容而衍生的特定形式,而对于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详细阐释,也需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叙事的内容、形式等要素入手。因此,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体现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以生活话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认同并最终实现“铸牢”目标的实践过程与行动逻辑。

1.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

生活境遇作为对人们社会生活过程和环境的总体反映,涵括了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内容,其丰富的资源宝库,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的脚本来源,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叙什么”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5]152“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通过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随着“现实生活过程”的具体演绎和时代变迁,在叙事脚本嬗变和革新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伟力和精神动能,有效实现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解释和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内生产物,而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也处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其内容表征也凸显不同。

从历时性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脚本伴随各族群众生活境遇由生存向生活的变迁而转变。在古代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及生产方式,促使区域内各民族为了寻求生存保障和生活所需,密切交往、交流互补、彼此认同,以“大一统”理念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强大精神纽带,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体意识,开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聚焦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脚本,经历了人民群众对于生存的渴望、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期盼、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等生活境遇的现实转变。呼吁各民族联合起来,“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解决人民群众生存问题;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动员人民群众改善物质生活;号召“珍惜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促进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诉求的实现;进入新时代,“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6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的动机和脚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历程表明,人民群众生活境遇的改变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脚本的守正创新,从而成为各个时代激发人民群众产生源源不断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2.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

生活具象,主要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接触、可感知的具体形象、物质或活动,它回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怎么叙”的问题。在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生活具象是载体、介质的工具性存在,主要承担表征、表意功能,相较于生活境遇的庞杂内容,生活具象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表征特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逻辑论证与深度究诘,就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核心价值以“视觉形象”生动地投射到人们头脑进行运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5]161从事实逻辑出发,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生活具象是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与运演工具,生活具象隐喻着一定“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可以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的生成、表征及传播。从发生学出发解析意识的作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最先表现为“感觉皮层之表象体验”,也就是说,人们在自我认知结构中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观反映,必须先经过感官的表象刺激,这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理性认知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运用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具有现实可行性和阐释互通性,人民群众通过对生活具象的表象认知实现对隐喻其中价值内核的理解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过这些具象描述:“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6]244“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一块坚硬的钢铁”“全国一盘棋”等。习近平总书记巧妙运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具象,形象、生动、贴切地阐明了中华民族“共生共通共融”的关系,这些作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内核较为形象的诠释,同时也间接体现了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路径,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其“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样的叙事方式既具有较强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唤起人民群众的理解共情,是缘于其契合人们先于感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以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形态迅速勾连起人们的生活现实、认知经验及思维方式,在想象置换、知识迁移中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内核的深刻理解和自觉坚守。

3.以生活话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认同

生活话语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相对应,在具体话语表达、叙事风格及内容阐释中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凸显了“以言行事的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传播、价值拓展及意义深化,离不开叙事话语的形塑和支撑,可以说,人民群众感性的精神文化诉求和社会心理诉求需要通过特殊的话语表达形式为价值理念的广泛传播建构一种通俗易懂的意义阐释框架,为“理念变革现实”提供更为直接的话语力量。而缺少生活话语的生趣和叙事主体富有生活化、大众化、个性化的话语解读,抽象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主张无法顺利下潜至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实现“铸牢”目标,难以被人民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因此,将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与抽象的价值理念有机融合成一种可通约的生活话语系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广泛认同的必要手段。

相较于传统社会各族群众“大杂居”“小聚居”生活惯习的精神联结方式,现代社会大众的精神凝聚主要依靠“心灵相契”的价值信仰系统及“话语相投”的符号表达系统。马克思指出:“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同样从另一方面说,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7]在马克思看来,语言、话语本身就是作为共同体的存在而存在,体现了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现实”,实质上就是人们“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在互动中通过共同的语言、话语慢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群体意识和价值信仰。这种共同的话语不仅仅通过一个国家通用语言加以体现,还体现于共同的生活话语。生活话语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性凝练与习惯性思维表达的话语符号组合,具有较强的直接性、情感性、生动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在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实践方式中,转化成一种口语化模式的话语风格,可以有效凸显这种价值理念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情感关怀和现实关照。“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等生活俗语、谚语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话语的生动体现。这些脍炙人口的生活话语以其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传统价值理念表达与阐述的概念化、僵化的刻板印象,切实拉近了价值理念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而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精髓也更容易领悟。

综言之,生活话语有助于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顺利交往,确保思想得以交流统一、情感得以沟通凝聚、价值得以理解认同,消除因文化、族群、地域不同带来的不利影响,跨越“自我”与“他者”、“我族”与“他族”之间的理解鸿沟,使人民群众在对现实生活“共通共融共享”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认同进而实现“铸牢”的目标诉求。

二、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彰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智慧和价值理念,兼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价值意图。马克思曾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8]以此,深刻把握、准确表征并合理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从根本上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诉求和价值意图。生活叙事则是彰显及推进这种实践诉求和价值意图实现的重要实践方式。恩格斯提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9]238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意图”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价值预设,而这种意图一旦被人们经过现实生活验证及认同之后,就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人们改造现实、创造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及作用机理也即如此,其正是基于中华民族这一现实存在的观念反映,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存、发展的经验总结、逻辑提升及思想精髓,指引着各族群众维护和改造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现实指南与精神力量,更是以一种价值信仰的方式引领着各族群众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因此,运用生活叙事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大众化阐释与“理想的力量”的持续性增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的日常化呈现,在具体实践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为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激发磅礴力量,则充分体现了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趣。

1.生活叙事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大众化阐释

生活叙事本质上是“解释世界”的实践活动,其遵循日常生活的事实逻辑和形式逻辑加以运行,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能否得到大众化阐释,从而能否被人民群众有效领会和认同。立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的意图”,主要体现于其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华民族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广泛共识、引领伟大实践、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导向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在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相伴而生中实现价值互嵌,其出场总是以一种基于生活现实而又高于生活现实的抽象形式、理论形态,成为引领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价值指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征过程中,生活叙事既考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至上性、前瞻性,又关注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及人民群众认知方式的惯习性、规律性;既善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深刻意蕴,指引人民群众将“理想的意图”慢慢转换为群体持久稳定的社会心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同时善于运用各族群众通过团结奋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阐释“理想的意图”,用事实逻辑使这一价值理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性“在场”,进而持续增强“理想的意图”的信度。

因此,通过生活叙事建构出既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阐释要求,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相契合的表征形式,是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动局面的现实理路,是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逻辑必然。换言之,生活叙事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大众化阐释的中心环节。总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价值理念的“理想的意图”由“小众化”通晓逐渐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最终成为引领人民群众“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精神旗帜和价值指南。

2.生活叙事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力量”的持续性增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否持续性增强“理想的力量”以实现“改变世界”的价值诉求,关键在于其如何通过生活叙事推动“理论掌握群众”及促进“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可以说,生活叙事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掌握群众”,进而发挥“物质力量”或“理想的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关键步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表征及传播过程,运用贴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表征方式,反映这种价值理念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凸显现实阐释力,强化实践引领力,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图,使人民群众在理念与实践相统一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象征价值”向“现实价值”的有效转化。

生活叙事的现实阐释力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有效解释与利益关照为目标旨归。恩格斯指出:“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9]666价值理念如不加以合理化阐释及广泛化普及,就无法被人民群众有效理解和具体运用,更不会成为引领现实的“物质力量”,而生活叙事的实质是遵循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内容、具体样态及认知惯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再阐释。通过生活叙事,下潜剖析深层次的生活现实,在梳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握现实生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生成、发展及赓续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切实影响和利益诉求的积极回应,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愿景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解读和广泛宣介,坚持用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人民群众“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而这也被视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阐释力的有力论证。从实践引领力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叙事展现了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实践引领及对时代问题的有效解决,“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6]246。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抽象理念形态逐渐转变为具体行动指南的过程,用具象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与其他符号表征系统引领人民群众自觉地把该价值理念作为精神指南、价值标准、行动标尺指导现实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持续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生活的引领价值、对个体发展的提升价值及对整个社会的整合价值,不断激发“理念变革现实”的强大动能,由此凸显了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所在。

3.生活叙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的日常化呈现

通过生活叙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进行日常化呈现,有效化解价值理念“悬浮”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上的问题,这需要激发出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生活叙事不拒斥其他叙事方式,而是在充分汲取其他叙事方式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实现叙事主体转向和叙事策略灵活运用,建构一种契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分析解释框架。依据时代主题转换、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传播及践行的客观要求即“铸牢”的目标诉求,以各族群众的生活内容为依据、价值图景为导向,实现生活叙事效果的日常化呈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吸引力、影响力及感召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方面,生活叙事影响了叙事权力的下移与扩散,实现叙事主体由上至下、由单一向多元、由官方向民间、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向,其最终指向了人民群众叙事主体权力的彰显。人民群众不再是单纯的“听故事”的人,同时也是“讲故事”的人,人民群众是日常生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传播及践行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材料”则来自千百年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内容,因此,以生活主体阐释、呈现自我生活意识具有逻辑可行性及效果理想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人民群众结合自我生活实践内容进行重新激活、编码、译解及形塑,这种叙事的主体位势会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对价值理念的深化理解与认同践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拓展和意义建构提供诸多新思路和主体阐释资源。另一方面,生活叙事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策略的“通俗化”路径,其富有感性化的表达方式迎合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认知偏好、情感诉求及心理特征,更强调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生活细节着眼,擅长运用“微叙事”,实现“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叙事效果。在叙事内容上,生活叙事通过契合人民群众的生活逻辑,精心择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历史、时代人物或事件对抽象的价值理念进行涵化演绎和情感赋活,而人民群众在叙事和聆听的过程,其情绪被充分调动、情感得以激发,产生强烈的共情、共振效应,获得感和认同感得以不断加持。此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刻板的“价值条例”“纪律规约”,而是动态运演、柔性可操作的现实指南。

三、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生活叙事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方式,同时也是“理论成为现实”和“现实趋向理论”的基本“运行程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要有形、有感、有效。”[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一论述,是基于对人们认知规律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机理和律动规则的科学把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表征方式实现“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进而达到“铸牢”目标指明了实践理路,“有形、有感、有效”构成了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遵循和践行指南,即依托生活叙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表达、有感体悟、有效转化。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从系统要素的维度提升价值理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阐释力、传播力及践行力。因此,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传播及践行环节,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以“术”拓“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张力;以“情”促“信”,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现实指导,使这一价值理念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得以持续强化和有效转化。

1.通过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

以“形”塑“意”,旨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及价值内核涵摄于具体可感的形式、形态、形象,并加以塑形和合理表征的过程。通过以“形”塑“意”,使人民群众在对具体形式、形态、形象感知中更易于深刻把握及切实体悟其背后的价值意义。生活叙事诉诸人的感性思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建构、价值塑造某种程度上依托于“形”的赋能。通过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就是客观、真实、立体、全面地阐释及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广泛共识,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图景。

因此,通过合适的“形”塑造及表征特定的“意”是通过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这一环节是否顺利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价值理念能否正确理解和认同践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17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群众基于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主观反映,对其有效认知及对其“形”的确定与把握,也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加以理解、创新及运用。

一方面,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形式。生活叙事的话语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的表征方式,借以重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系统,而是要将严谨的政治话语和思辨的学术话语置换为生动的生活话语,运用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现实且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地阐释抽象的价值理念。此外,善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故事,借以传导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守望相助及命运与共的价值精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生动形象、真实立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11]相比其他叙事方式,“讲故事”的话语显得“更加亲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故事,阐释这一价值理念的“道”,不仅可以动态铺陈中华民族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的历史记忆、文化图景及价值意图,更能使这一价值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巧用象征形式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中挖掘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形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静态呈现到动态演绎、从单一符号表达到多元符号互文,恰到好处地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及价值精髓,以便于被人民群众顺利理解把握,从而易于转换为一种面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力量。

2.通过以“术”拓“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张力

以“术”拓“域”,明确了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特定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艺术技巧,促进价值理念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领域(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及思想领域的全方位嵌入。以“术”拓“域”,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传播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以“术”拓“域”有效介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是获取价值认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夯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12]337“基础性、战略性”呼应方式方法,“关键处、要害处”对应技术手段,“工作质量和水平”锚定艺术技巧,三者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叙事“理想的效果”的路径指南,其关键在于科学运用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技术手段、灵活运用艺术技巧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传播的“最大增量”。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以“术”拓“域”,也需从“术”的3个维度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在持续拓“域”的过程中,促成“理论掌握群众”的目的达成。

从方式方法而言,立足“国之大者”“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扫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盲区”。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具备超越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情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观视野,通过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外宣格局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又要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13];最终落脚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普遍意义,“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12]342。从技术手段而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44,实现技术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场域拓建、情感营造、内容塑造,打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传播矩阵,力争实现“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4]的传播目标。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效果能否“出圈”,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对艺术技巧的灵活运用。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性、价值性及针对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期待,利用人民群众惯用文化载体将叙事主体想要传达的价值理念与人民群众想听的内容有机的呈现出来,打造“供需一体”的传播格局,以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影响力和辐射力。

3.通过以“情”促“信”,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动力

以“情”促“信”,主要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一种感性、合乎情理的叙事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感性生活,使人民群众在进行情感体验时激发出积极的情绪价值,以情感认同促进价值信仰认同,最终将价值理念落实到日常行为实践当中。简而言之,就是以“情”促“信”驱“行”。从心理学的维度分析,这是一个由情感到意志,再由意志到行为的逻辑递进过程。马克思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对对象、现实、感性要“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5]133。即是说,在生活叙事过程当中,也就是要契合“感性的人的活动”,将“诉诸逻辑力量转向倚重感性力量”[15]。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主动关涉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精神生活及其情感需求,以情感为纽带,实现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感性化阐释、传播,以情感认同唤询价值信仰认同。恩格斯强调:“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9]253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也离不开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意志的培育。

从践行理路看,以“情”促“信”的过程实则是“情理”统一的过程,即实现“以情动人”与“以理服人”的逻辑互嵌。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呈现与功能彰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情感驱动与情感调控机能。可以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6]。由此,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以理服人”的逻辑推演和论证,更少不了“以情动人”的情感渲染和化育。生活叙事主体需运用话语修辞、叙事技巧创设价值理念传播的心理情境,以此唤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既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致性认知、对自我身份归属的一致性认同、又有对共同奋斗目标的共识。而积极正向的心理情境、情感共鸣不仅有利于人们形成理性认知和价值共识,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自觉,更能使人们在“情理交融”中激发出强烈的践行动力。因此,推进以“情”促“信”驱“行”,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民群众的感性生活世界和日常情感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使这种价值理念真正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深层信仰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提供更积极的情感动能和理性支撑。由此,激发人民群众主动践行价值理念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思维,产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发展的现实行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话语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