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英 图|联劝公益基金会
捐赠圈圈主进行圆桌讨论
以“捐赠圈(Giving Circle)是否会成为新兴的潮流捐赠方式?”为主题,由腾讯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联劝公益”)主办的捐赠圈研究报告发布会暨第二届美好捐赠圈大会于2022年12月4日在上海思南公馆文学之家顺利举办。发布会开放坦诚地分享了国内外的声音,探索中国捐赠圈的美好未来。
过去30年,捐赠圈以其群体多元化和形式灵活性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知名度。捐赠圈将人聚集起来,汇集资源用以支持组织和个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发地汇聚资金,共同决定将善款资助给哪个慈善组织或公益项目。除了捐赠资金,捐赠圈成员往往还投入时间、技能等其他资源。捐赠圈同时也提供平台,让成员们有学习和社交的机会。
“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捐赠圈模式是可以让捐赠人在一起紧密、理性、可持续地参与公益的方式。”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在开场致辞中表达了对捐赠圈的认可。作为持续探索捐赠圈的联劝公益理事长王志云,重温了2013年与捐赠圈的初遇,到2014年发起国内第一个集体捐赠模式基金“一众基金”,再到联劝公益持续推动国内捐赠人建议基金和捐赠圈发展的过程和初心:“2018年—2019年,在联劝公益采用捐赠人建议基金的模式去连接更多个人和家庭持续参与公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群向我们提出了‘在一起,做公益’的要求。自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推动捐赠圈的孵化。一旦开始,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2020年,联劝公益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实践变成模式分享给行业,让更多的公益组织、公益平台、公众用这样的方式产生持续深入、价值体验感强的公益链 接。”
联劝公益理事长王志云致辞
联劝公益副秘书长张波娜介绍《报告》发现并展示纸质《报告》
这是国内首份关于捐赠圈的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联劝公益副秘书长张波娜作为《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以下简称“报告”)项目组核心成员,分享了捐赠圈模式在中国实践的历程和收获。
“报告”通过半结构访谈、在线问卷调研及在档历史数据来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半结构访谈9个捐赠圈,收集有效发起人及成员问卷305份,此外问卷调研的受资助公益组织24家,半结构化访谈2家。研究得到了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贾西津教授的支持。
研究发现,中国捐赠圈成员的主要特征为年龄在32岁-52岁,拥有良好教育背景、良好收入,有共同兴趣爱好,以女性为主。发起人设立捐赠圈的主要动因是“一起捐,一起回馈社会,没有特定资助需求的共同捐赠”。而捐赠圈成员加入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影响,更主要是成员内在驱动,根源是对发起人或成员的信任。捐赠圈的组织类型主要是围绕核心团体或个人的松散网络,所以在决策上通过管委会或者核心个人进行决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一般公益捐赠,捐赠圈成员的捐赠活动不仅仅是捐钱,同时还捐时间、捐资源。捐赠圈的资助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资助对象主要为儿童。
据张波娜介绍,联劝公益每年基本都有6到7个捐赠圈加入,且捐赠圈这一模式在联劝公益的系统内是稳定的、可扩展的,联劝公益的捐赠圈基本都是朋友介绍朋友,人影响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公众参与公益的一个新的支点。鉴于此,联劝公益发起了该项研究,希望将近几年实践中的模式进行梳理。“捐赠圈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托管机构,越来越多的托管机构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学术方加入进来,才可能影响更多人。”张波娜强调。
而就捐赠圈与专项基金的区别,张波娜解释道:“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捐赠圈的自主性是非常高的,捐赠圈的成员可以进行自主决策,共同作出资助的建议。同时,捐赠圈是以社群的形式发起的,每个捐赠圈的背后都是一群人,在管理和决策的时候更复杂一些,但加入的门槛比较低,捐几千块钱就可以加入一个捐赠圈的社群。比如女性闺蜜捐赠圈—250爱心捐赠圈的缘起,就是发起人王倩蔚女士在一次生日聚会时,希望好友们参加聚会不送礼物,而以每人捐出250元一起做公益的形式来庆祝生日。不需要特别为此做什么,就是在平常的社交场域当中叠加一个公益的模块,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捐赠圈打造了一个多元、轻松地和朋友们一起做公益的模式。据了解,联劝公益目前托管的30个捐赠圈中,资金规模从10多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运营时间最久的已有8年多。
全球的捐赠圈从1995年的50个增长到2020年的2000余个,呈现蓬勃之势。在中国,从零星的捐赠圈到几十个捐赠圈的萌芽,同样展现了勃勃生机。
发布会邀请了公益组织—一起做慈善事业(Philanthropy Together)执行主任莎拉·洛梅林(Sara Lomelin)女士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教授,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分享了捐赠圈的价值和未来前景。
莎拉女士介绍了捐赠圈的定义、组成要素及其价值理解,同时展望了全球捐赠圈的发展趋势。而在贾西津教授的分享中可以了解到,中国捐赠圈的发展区别于国际捐赠圈社区重构的发展背景和聚焦于传统领域,中国捐赠圈是信任公益而非新公益,以信任为基础加入捐赠圈的比例非常高。同时伴随着参与式公益的出现,捐赠圈成员积极地呼朋唤友共同参与捐赠,产生公益涟漪效应。捐赠圈提升了参与者的公益认知、公益行为的可持续性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捐赠圈也为公益组织自身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捐赠圈与慈善组织协同发展,对构建公益生态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圆桌讨论环节,由达美诺慈善教育创始人李颖生担任主持,邀请了4位联劝公益捐赠圈发起人就“中国捐赠圈的多元模式实践”展开讨论,嘉宾中有爱运动靠暴走筹款的教授好友团— 雪启发起人何士刚教授,女性闺蜜捐赠圈— 250爱心发起人王倩蔚女士,带动企业合作方一起做公益— 乘风破浪发起人吴俊杰先生,以及惠立学校校长、惠立之友捐赠圈发起人周淑群女士。圈主们开放真诚地介绍了自身捐赠圈的创建缘起、筹款渠道、资金规模和决策方式,积极地互动和分享获得了现场和直播间的热烈反馈。
捐赠圈的发展,离不开发起人被公益热情感召的聚心力和成员内在爱心驱动的向心力。这两股爱和信任的力量相互作用,合力推动捐赠圈发展。捐赠圈的成员自愿参与、共同出资、共同决策,兼有社交、学习功能等特点,这些都与中国结社互助的历史留传、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各种形式的慈善互助社群一脉相承。
捐赠圈的魅力在于将人、事、物串联起来,共同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公益生态,不断产生公益涟漪效应。
比起一个人孤独地做公益,众人共同给予要幸福得多,事实上也更有效。为了共同的美好愿景,集体通过捐赠与资助,来推动社会改变,同时收获情谊与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