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SU Tao
以城聚才、以才促产、以产兴城是提升城市能级、跨越式发展、重构空间体系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动力。研究以苏州纳米科技城C地块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如何以新时代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园规划建设、推动产业园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从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特色创新3个方面进行设计构思,通过纳米科技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路径为相关建设提供参考。
产城人文;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新发展理念
在我国经济建设稳健快速发展背景下,产业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载体,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1]。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可持续成为当下经济发展新趋势[2]。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应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对设计者而言,立足园区、放眼城市、聚焦于人,如何以新发展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助力产业园区提升品质、真正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是当前产业园规划设计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苏州纳米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东侧为广贤街,南侧为独墅湖大道,西侧为中环东线,北侧为金鸡湖大道,总占地面积约100hm2。根据“总体规划、分期开发、逐步细化”的开发理念,苏州纳米科技城累计建成载体近50万m2、签约落户约460家相关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核心区[4]。
苏州纳米科技城根据规划分为A、B、C、D、E、F6个地块,如图1所示,其中外围A、B、D、E地块为研发生产区,以孵化、加速、中试等功能为主;中心C、F地块为产业核心区,以科研、配套、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主,作为纳米科技城的发展引擎,是功能高度复合、环境优越、配套完善的中心区域。
1苏州纳米科技城规划平面
苏州纳米科技城C地块位于纳米科技城环路内、启慧路以北区域,占地面积约7.17hm2。地块西北角已有4栋建成建筑,主要功能为餐饮配套用房和办公研发用房。设计新建部分主要包含2栋高层总部办公楼、4栋研发楼和1栋餐饮配套楼,总建筑面积约21.70万m2。
纳米科技城是贯彻落实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战略部署的重要依托。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设计希望营造绿色低碳、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园区,由此充分激发经济、社会、文化活力,带动城市由点到面、由下至上蓬勃发展。基于对苏州纳米科技城整体规划的研究和分析,结合C地块现状,提出3个目标。
绿色生态即健康与生命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生态低碳标准进行园区建设和管理,通过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建筑设计和绿化景观的构建,将生态低碳理念以微观的具体形式落实到设计中,推进低碳园区建设。充分尊重现状条件,利用好生态景观资源,改造提升园区环境品质;最大限度进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设计,贯彻实施绿建标准;将纳米科技城打造成为生态园区、生产与生活的绿色家园,实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人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园发展的前提条件,故产业园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C地块作为产业园核心,完善的配套设施不可或缺,既能满足地块自身发展需求,又能发挥共享作用,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创新产业园空间布局形态,营造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园区氛围,满足生产生活、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帮助科创人员释放工作压力、激发内生动力、迸发创新活力。
苏州纳米科技城重点聚焦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纳米大健康等四大领域[4]。2010年,纳米技术产业被确立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战略产业,后又成为苏州的品牌产业、江苏省特色产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苏州纳米产业能级全面跃升,多个重点发展方向获得“国字号”加冕,以一流产业创新集群之势,迈向全球产业制高点,“纳米”品牌享誉海内外。
纳米科技城不应仅是产业园区,更应是风格鲜明、独具特色的苏州“区域名片”“城市名片”。设计者应增强创新意识,将产业主题融入规划设计,以富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化语言构建纳米科技城独特的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
纳米科技城总体规划由德国海茵建筑设计公司主持完成。规划方案以我国古代城市结构为原型,以纳米层级模数为命题,通过区内路网组织,形成“外城”和“内城”,涵盖园区生产生活各项功能。
C地块作为“内城”核心部分,需要融合总体规划理念,根据地块自身定位特征实现3项设计目标。经研究,规划形成“一轴、一环、两节点”空间布局(见图2,3)。
2C地块总平面
3C地块空间布局分析
1)1条中心绿轴 在地块中部沿南北方向设置景观绿轴,向南融合已建成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向北联系待建的F地块,贯通纳米科技园“内城”区域。绿轴设计提取纳米科技城LOGO的折线元素作为主要形式语言,绿岛状的花坛草坪与几何形式的道路广场交错拼接,及引人进入抽象科技感的纳米世界。由此形成的视觉通廊和开放共享空间,成为纳米科技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满足多样化使用需求、展示整体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园区“会客厅”。
2)1条环形主路 设置车行交通环路,将地块中已建和待建区域串联起来。设计采用环路骨架、支路穿插的循环路网结构,对内方便到达各栋建筑,对外快速疏解交通。同时结合路网打造若干东西向景观绿带,作为中央绿轴的延伸,共同串联地块内各景观节点。
3)2个特色体验节点 即地块南侧人行连桥与北侧生态水景公园。人行连桥设置在地块南端,嵌于中央绿轴,跨越园区干道启慧路连接F地块。采用立体式景观设计手法将人行连桥与中央绿轴合二为一,力求打造园区生态立体景观轴线,丰富人的视觉体验和步行体验。人行连桥与建筑脱开,可独立施工建造,有利于地块分期建设(见图4)。
4人行连桥效果
利用地块北侧现有水系,打造生态水景公园,作为科技园核心区绿色门户空间,连接地块北侧人行出入口和其他研发生产区域。设计纳米文化广场、亲水平台、滨水步道、栈桥等多样化景观,精心组织游园路线,满足纳米园区内观赏、休憩、集会、健身等活动需求,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见图5)。
5生态水景公园效果
主轴明显、路网交错、节点凸显的规划结构,将地段内不同性质层级的空间组织形成疏密有秩、交融渗透的空间体系,推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地块新建建筑包括高层办公、产业研发和餐饮配套设施。建筑设计层面,充分考虑新建与已建区域间的协调,突出纳米特色主题,打造标志性建筑作为产业园形象名片(见图6)。
6C地块鸟瞰
现代产业园区既是生产、办公的空间,又是企业面向大众开放、向社会展示自身的空间,更是科创人员相互交流、碰撞的空间[5]。项目团队力求通过C地块建筑群体组织及单体设计回应这一时代诉求。
将2栋高层办公塔楼沿景观主轴交错布置,与南侧F地块规划中的高层建筑相互呼应,勾勒科技园中心区域整体形象,打造连续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在面向景观主轴的区域设置1层连廊,将产业用房与配套服务建筑相连,建筑组群达到无雨联系,有效提高园区内步行交通效率;同时,连廊作为建筑内外的过渡区域,提供了无限可能的休闲、交流场所,可进一步激发园区活力。
设计团队解构纳米科技城已建地块的建筑造型手法,从立面形式、虚实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推演至园区待建地块,归纳外围区域简洁厚重、中央核心挺拔轻盈的建筑风格演变趋势,并以此指导地块建筑设计。
对于地块外围产业用房,融合周边建筑造型元素,采用模数化的实墙、竖向线条、扩张网、玻璃幕墙等作为立面主要形式语言。通过建筑模数和对尺度的把握,创造简约大气的建筑群体形象(见图7)。
7建筑组团效果
对于中央高层办公塔楼,从纳米城LOGO中提取六边形几何要素,经过像素化处理,与塔楼幕墙肌理相结合。塔楼立面以0.3m为单元模数,窗洞尺寸遵循0.6,0.9,1.2,1.5m4种模数,排布组合呼应纳米元素主题。立面设计通过错动编织的处理手法,营造出灵动纤长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光影效果。
高层塔楼采用玻璃与铝板间隔,在保证采光通风的同时,增加立面实体部分占比,提高遮阳系数,以利于建筑节能;设计根据一天中日照方向和强度的变化,调整塔楼东、西、南、北4个面的窗墙比;结合室内空间设计,优化采光口位置,稳定墙面辐射变化,降低建筑能耗,营造更为舒适的办公环境。
以纳米主题作为建筑形象设计的切入点,将产业特色、时代需求、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设计语言,创新纳米品牌推广,帮助纳米产业园构建高科技低碳示范园区和城市文化地标形象。
历经40余年建设,我国的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不断面临着升级更新挑战[6]。在新时代背景下,紧跟经济发展脉络,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才能有效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结合苏州纳米科技城C地块规划设计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在规划设计层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设计提出从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特色创新3个方面进行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最终,苏州纳米科技城将以绿色生态的环境服务城市,以开放共享的氛围推动创新,借助独特的形象与城市有机对话,推动自身、辐射周边,“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带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