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李维 赵永霞
李维(河南省南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始终是古代文人精神家园,寄寓了对现实的映照和精神的皈依。而当代山水,面临着创新的困境,试图通过视觉图式的重构,来摆脱古典审美的束缚和制约。画家张照兵试图借助山水画构建自己的理想家园。这种精神化的诉求,使他把山水本体纳入画家主观神思的精神观照和“心象”表达,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象进行刻画描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个体的主观性和山水自然的客观性相互交融,传统笔墨共性与现代语言个性交互相生,逐渐形成了清润雅秀、质有灵趣的审美图式。
画心中的山水,是张照兵的毕生追求,如今更已成为他的职业,他似乎从未给自己准备第二选择。他常说:不是他选择了山水画,是山水画选择了他。
1.张照兵 雨后春山如碧玉68cm×137cm2022
2.张照兵 雨过春潮45cm×68cm2022
张照兵出生于广西桂林。这里山水甲天下,充满着南方特有的诗情画意,“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一代画僧石涛就出生在这里。从童年始,张照兵就喜爱绘画,而家乡的灵山秀水就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起点。在他的印象中,村里那座由祠堂演变过来的私塾,冥冥之中成为自己艺术觉醒之地。当同龄的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闹时,墙上的挂画映入张照兵的眼帘,一下子攫住他的心神。当时年仅十岁的张照兵说不出这些画有什么特点,只觉得那些大得出奇的山石林木,竟能尽收于这尺方的画中,远近高低,起伏连绵,别有一番趣味。自此开始,张照兵如“魔怔”一般,在村口或庭院用石子画画,画画似乎成了唯一值得他关注的事情。就连寒暑假,别人玩乐的时候,他每天至少有八小时在绘画中度过,并乐此不疲。
国画的种子由此在张照兵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伴随着他的童年慢慢生长起来。后来,张照兵如愿以偿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在校期间更专注于国画的创作。2014年,张照兵的《春风韵动》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并被中美协收藏。这对他来说,是成为一名专业画家的敲门砖,这一次获奖让他在当地取得了不小的影响。此后,他的作品又连续在全国美展入选和获奖十几次。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在郭熙看来,“可居可游”的山水比“可行可望”的山水更高一层,在“可居可游”的山水中,作画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了。张照兵将山水之万象与个人之追求结合起来,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撼,让人仿佛置身其画面,神游天地,纵情山水,在心灵上得到陶冶与净化。
对传统画家而言,画山水者,需深入自然,勤加观察,才能把握山川草木、水汽氤氲之本质与特征。如南方山水之云气四时皆有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就需要在创作中格外注意,因时而作,应势而变。张照兵的画仿古而不拘于古,他的大部分作品有一种典雅的人文之美,展示出古人那种“至乐寄山林,徜徉天地间”的理想追求。究其实质,对古人寄情于山水的展现,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下被遗忘的人与大自然融和的天性,以及浮躁社会中精神山水对人的灵魂慰藉,自然会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画如其人,张照兵的画正是他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绽放。
张照兵的这些作品,表达了画家对南国秀美山水审美韵味的精神寄托,是画家“在古人的作品中吸取艺术营养,除了技巧上的,更多的是吸取古人作品中的人文理想、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虽然画面还是传统的构图,但是,山石的肌理、泉水瀑布的表现,树木的点缀,云雾的穿插完全体现了新生代画家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理解和创新。
3.张照兵 清风吹过家山137cm×68cm2022
4.张照兵 石壁过云137cm×68cm2022
在中国画的范畴里,技法作为一项主要的品评指标被历代画家重视,其核心不外乎两点。一是技法本身包含的文化属性。画家为自己的技法赋予文化内涵,使一笔一画、一皴一点首先代表的是人的性格、胸襟和气象。正因如此,古人“胸中意气”之说的“意”和所表达的物象本身之意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它是指画家之意,技法之意。二是材质与技法的关系。中国画的宣纸属水性(有水渍性质),它在接受笔墨时呈现的效果不仅保留了涂鸦时那种纯粹的随性书写形式,也符合了画家视觉需求,使第一感受得以保护和展现。应该说这一技法本身就是极具艺术性的。
5.张照兵 万里清江韵145cm×365cm2022
6.张照兵 桂堂西畔145cm×365cm2022
正因如此,每一位绘画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技法。如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他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奠定了其画坛地位。而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则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要用这些墨点砸出一个世界来。点,其实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石涛曾题画诗云:“小水小山千点墨,一丘一壑一江烟。”此也正呼应了石涛的笔墨情怀。
张照兵不同于石涛的墨点。国画大都绘于宣纸之上,通过墨法、笔法的使用,能产生奇妙的黑白灰的墨色变化效果。因此,画家都会积极采用浓淡结合、干湿相宜的用墨来达成艺术表现。一般而言,画面太干,墨是融不进去的,会浮在宣纸上面;太湿,墨就会堆在一起,糊成一片。怎么做到既相融又不脱离?张照兵老师通过潜心探究,逐步摸索出独特的绘画方法——“留痕墨点皴”。这一画技巧妙地利用了纸与墨的特性,使得画面厚重而且有质感,并可以形成肌理效果。
在中国画艺术上,水墨画注重用水。虽然清水无色,但它可以使单纯的色墨变化起来。中国画的色墨依水而存,所以水墨画注重水的应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水的多少决定墨色的开合。张照兵在他的创作中灵活地利用了水、墨、色之间性质的不同,将其调和得生熟恰当。这种恰当就体现在利用它们之间的间离关系,将豪放的造型生发得隽秀苍劲。也正是由于张照兵善于用水用笔,所以,在其笔下,山峦、云天、远帆在水的润化作用下,消解了墨色的迟凝,使得画面看起来厚重又不失秀美。
中国画在色彩对比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彰显了中国传统哲思,焦、浓、重、淡的墨色与笔、破、水、章的技法趣味体现了黑白色彩中的深厚意蕴,非形象化与抽象化的空间层次展现了中国画的大美至境。张照兵深谙此中机杼,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美犹如一段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展现出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给予人们悠远深邃的情感体验与充沛的想象力,让人回味无穷。
7.张照兵 秋高图145cm×365cm2022
8.张照兵 秋韵68cm×137cm2022
张照兵一直在追求这样的境界——从心性中寻找外在美,在当代文化中体察时代审美,用匠心孕育画卷中的灵气,用极致的画作诠释生命的境界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