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特征与人地关系研究

2023-03-15 06:45玲,王荣,2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岭南命名水文

朱 玲,王 荣,2

(1.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周礼》中记载:“邍师,掌四方之地名”[1],这是“地名”一词最早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某个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命定的专有名称[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进步,地名的命名规律呈现出社会性、时代性和地域性[3]。聚落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和地表上的重要文化景观,其发展过程深受地理环境影响,综合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83。聚落地名反映地方历史和现实阶段的自然环境特征,不同区域的地名在其组成上往往既有规律性又有独特性。地名种类繁多,其中聚落地名稳定性较强,受城镇化影响程度较小,可以反映区域典型的自然、人文特征。聚落地名的自然环境要素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环境信息,要素的命名方式反映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选择,体现了区域内的人地关系。文章对岭南聚落地名的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统计与归纳,探讨自然要素聚落地名成因,分析岭南自然要素聚落地名命名的普遍规律和逻辑方式,以探讨岭南自然要素地名特征及其岭南区域内人地关系。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统计

1.1 研究区概况

“岭南”作为地名早在宋代典籍《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中就有提及,岭南亦谓岭外、岭表。岭南即五岭之南,而对五岭所指,迄今仍未有统一意见,一般指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边界处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5],现岭南特指广东、广西与海南三省。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占比大,地带性土壤包括红壤和黄壤。其独特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孕育了岭南种类丰富的地貌和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构建了特有的人文环境,地名展示与传承着地域特色。

1.2 数据来源

岭南的聚落地名数量众多,本文节选岭南地区入选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聚落地名作为研究数据。《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分别由5个不同的年份陆续公布,历年岭南地区的数据包括广东262个、广西280个、海南64个,共计606个,如表1所示。该组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其中含有自然要素的地名有324个,占所收集地名总数的53.47%,自然要素地名在岭南聚落地名中比重较大,本文以含有自然要素的聚落地名作为研究对象。

表1 岭南地区传统村落地名统计 /个

一般而言,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地名由通名和专名组成。专名的形成与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有关,展现区域人地关系,通名则体现了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该地对国家的重要性及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等[6]。因本文收集的数据都为聚落地名,通名主要使用“村、屯、寨、组、社区”等词,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故对所收集数据的分析主要从专名部分的用词、得名原因及含义进行梳理。

1.3 地名分类

对地名的科学分类必须充分反映地名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联系,抓住地名实质和内涵上的异同,不可单从地名词表面去分类[7]。地名本身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学者们对于地名分类标准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综合前人研究,多数学者在大类上将地名分为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进而根据地名的属性和含义将大类细分为多个小类,如有的研究将自然要素地名分为地貌、水文和动植物3个小类[8],有的分为地貌、动物、植物、矿产、水体及气象6个小类[9],或分为地貌、水文、植物、动物、土壤、气候6小类[10]。

本文参考多位学者的地名分类[11-13],从聚落地理学角度,将324条自然要素聚落地名分为地貌、水文、动物、植物、气候、土壤、天体七个小类。自然要素聚落地名中地貌和水文要素地名数量较多,分别为168和113个,占比较高。此外动物类地名20个,植物类地名69个,气候类地名4个,土壤类地名7个,天体类地名6个,如表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聚落地名可能由多个要素组成,因此对要素分开统计后,部分聚落地名会被多次统计,造成要素数量多于所收集的地名数量,如石塘,其中“石”被统计为地貌要素,“塘”被统计为水文要素。

表2 岭南地区传统村落专名自然要素地名分类 /个

2 岭南聚落地名的地貌要素特征与人地关系

地貌是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的显著标志。岭南地貌要素预示了向阳而居的习惯,地貌类聚落地名共计168个,从地貌的用字角度来统计,涉及的地貌类别包括:山、岭、石、岗、坪、湾、岩、沙、坑、埔、滩、垌、洲、坝、塱、洼、谷、洞、墩、磜、冲口、盆地等22类,如图1所示。从地理学角度将地貌要素分为正地形、负地形,其中正地形为凸起的地貌,负地形为凹陷的地貌[14],并梳理这两种类型的地貌要素在聚落命名中的数量特征以及常见的命名方式。

2.1 正地形地貌要素特征及人地关系

2.1.1 正地形类型和数量特征正地形包括山、岭、石、岗、岩、磜等要素。山为地面形成的高耸部分,岭为连成片状的山,两者为相似的地貌类型,因此作为岭南聚落的命名要素,无明显区分。地貌要素地名中,因山命名的聚落有50个,因岭命名的聚落有21个,两者共占地貌类地名的42.26%,可见山、岭要素对聚落命名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石命名的地名有16个,其中有3个表示的是石山,其余为石墙、石壁及石头之意,石山及形状各异的石头是在气候与水文对石灰岩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在喀斯特地貌地区较为常见。以岗命名的地名有12个,岗在地名语境中意为高起的土坡。以岩命名的地名有8个,在岭南聚落地名语境中,其中有5个表示山的意思,3个为岩洞。

2.1.2 常见正地形的命名方式及人地关系聚落的方向选择倾向于正地形地貌实体的东方、南方。正地形要素通常与方向词构成完整的专名,正地形地物与自然参照方位词相组合而得名的聚落共有6个,分别有丰阳、钟山坪、东山、西岭、南岗、南台。参照这些地名内涵,从聚落地名的命名方式来探究,可发现三种不同的命名方式,首先有因聚落位于正地形的具体方向而得名,如丰阳、钟山坪,丰阳因村子建于凤山之南,南为阳而得名(1)地名含义来源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https://dmfw.mca.gov.cn,下文地名含义如无特别标注,都来源于此。,钟山坪因四周环山而得名,其中“钟”意为中间。第二,有以所在的正地形地物自身的名称而命名,如东山,村以山名,又如南台因粤东名胜南台山正坐落该村东部而得名。第三,有因聚落位于县城或者县城驻地的具体方向而得名,如西岭、南岗,西岭因地处县城西部群山重岭之间得名,南岗因位于县政府南面的山岗之上而得名。可见岭南人民在对正地形方向上的选择倾向于东面和南面,东面和南面为日照充足的地方,温暖干燥,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

聚落的位置选择倾向于正地形地貌实体的底部和中部。从正地形要素与位置词相组合的命名方式上来分析,聚落常因位处正地形的某个部位而得名,其中山、岭等地貌要素更突出体现该种命名方式,山、岭要素在聚落命名当中,通常与表位置的词语“上、下、半、脚、坡、脊”等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专名。聚落对于正地形的选址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选址于山脚,表现形式为“下”“脚”与正地形要素相组合,有社岗下、下桐子山、下山陈、石脚共4个聚落,其中社岗下因处社岗之下而得名[15],石脚因位于石山岭脚下而得名,以该种方式命名的聚落选址通常为山脚,位于山脚的聚落可以将山岭作为屏障。第二种情况为选址于山坡或山腰,有玉坡、深坡、大路坡、仙坡、皇坡、半界共6个聚落,其中半界是从高排、高吊、鱼嗡搬迁下来新建寨子,因位于半山腰而命名,山坡和山腰的选址既可以将山岭作为屏障,也利于排水防涝。第三种情况为选址于山顶和山脊,这类聚落地名的命名方式通常是以“上”“脊”等位置词语直接指代地貌及其位置所在,有上岳、上莫、龙脊共3个,上岳因该村后有上岳山,上莫因地势较高且莫姓居民多而得名,龙脊因座落于山势如龙背的山脊而得名,选址于山顶、山脊的聚落可避免洪涝灾害,但交通不便捷,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岭南聚落选址于山顶、山脊的聚落较少,更倾向于山脚和山坡。

岭南区域内山林葱郁、山体形态各异、生态环境优良。因正地形的形象特征和属性而命名的现象有4种类型,其一,有以正地形的形状形态而命名的聚落,如凤溪、虎马岭、象埔、龙背岭、座龙,其中凤溪因石山的外貌特征似凤而得名,虎马岭因其山脚后看像虎、前看像马而得名,岭南人民赋予山体形状的想象,寓托对象多为龙、凤、虎、象等,龙、凤与中国古代图腾文化密不可分,虎、象是力量型动物的代表,该命名方式体现了岭南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尊敬。其二,有以正地形的特征而命名的聚落,如大岭、长岗岭、大岗埠、高秀,高秀的含义为山高且秀,大岗埠因村旁边有两座较大的山岗而得名[16],这类地名展示的是岭南聚落的选址倾向于具有宽广或者高大特征的山岭旁边。其三,有以地貌的属性而命名的聚落,如石头、石山,石头因地表显石而得名,石山表明其山体的属性。其四,有以正地形的外观颜色而命名的聚落,如青桐,青桐中“青”的含义为青山。诸如此类命名特征的地名,不仅仅展现了岭南区域内山林葱郁与山体形态各异的自然环境特征,也体现了岭南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倾向。

2.2 负地形地貌要素特征及人地关系

2.2.1 负地形类型和数量特征负地形包括坪、湾、沙、坑、埔、滩、垌、洲、坝、塱、洼、谷、洞、墩、冲口、盆地等要素。因坪命名的聚落有12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负地形地貌要素,坪在岭南地名语境当中通常为山间盆地,该种地貌便于人类生活与劳作。因湾而得名的聚落有10个,其中湾有2种类型,一为山湾、二为水湾,两者各有5个。因沙、埔、滩、洲命名的聚落分别有6个、5个、4个和3个,4种地形类型相似只是叫法不一,其中“埔”是闽南方言地名用字,指河边的沙洲。该类型地貌形成原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两岸沉积,其中土质一般为沙壤,一些作物尤其适宜种植于沙壤中,沙壤与北方沙地是截然不同的类型。因坑和洼命名的聚落分别有6和2个,坑与洼均指凹陷下去的地方。以垌命名的聚落3个,“垌”指田垌,田垌在岭南一般为农作物与田埂之间的区域或宽广且泥深而软的地方。以坝为名的聚落有3个,坝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是拦水的建筑物,二是在西南地区称平地或平原。以塱为名的聚落有3个,指江边、湖边的低洼地。其他类型的负地形地貌要素在聚落命名当中使用较少,如谷、洞、墩、冲口、盆地等,只有2个以下。

2.2.2 常见负地形的命名方式及人地关系因坪而命名的聚落,从命名方式上来看,有的因其属性及特征而得名,如大坪,因该处面积宽广、平坦而得名;有的与植物或动物要素组合形成聚落专名,如松坪、茅坪、白竹坪、平马,该类聚落得名因所处位置属于平地且常见某种特定的植物和动物;有的与水文要素相组合而得名,如富水坪、坪水。此外,其他负地形要素的命名方式与以上几个要素有相似之处。

因湾而命名的聚落,在命名方式上通常与姓氏相组合,有伍家湾、留家湾、杨家湾,得名与地形和同姓家族聚居有关。在与方位词的组合上,有沙湾北、上湾,沙湾北指的是聚落处于水湾的北面,上湾中的“上”指的是东面,因处于山湾的东面而得名,体现出聚落的选址倾向于负地形的阳面。因沙和滩而命名的聚落,在命名方式上,滩因其特征而命名,如银滩、透滩,银滩因阳光照耀在沙滩上银光闪闪而得名,透滩因透明靓丽而得名。

因坑和洼得名的聚落,从命名方式来看,通常以地貌的特征描绘词而命名,如深源,深源因村庄地势深洼而得名。此外,因该种地貌通常有河流流经,所以坑、洼两种地貌要素与水文要素相结合形成完整专名也较为常见,如大水坑,由于此地水源充足而得名。也有与植物要素相结合而命名的聚落,如蕉坑、松柏坑。与方位词的结合,趋阳性也较为明显,如东坑。

综上,从地貌要素及其数量上看,以正地形作为命名要素的聚落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负地形要素则呈现出种类丰富的特点,反映出岭南地区地貌种类丰富且山地丘陵广布。从命名方式上看,各类命名要素的数量与占比可以了解到岭南聚落选址偏向于正地形及地貌实体的阳面,且当地生态环境良好。

3 岭南聚落地名的水文要素表示丰富径流特征

选择便于获取生产生活用水的地区居住,向来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居住模式[17],岭南地区水网密布。水文是影响聚落命名的一个重要要素。从数量上看,岭南水文类聚落地名共113个,涉及的水文要素包括:塘、溪、水、江、河、湖、潭、泉、沟、源、津、漂、瀑、池、圳等15类,如图2所示。

3.1 水文要素类型和数量特征

水文要素地名中,因塘命名的聚落数量最多,有31个。岭南聚落地名语境当中,塘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二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片。因溪、水、江、河命名的聚落都有10个以上。其中水为水域的泛称,溪、河、江指流动的活水,这些名称在聚落地名当中高频出现,反映岭南地区水网密布的水文情况。因湖、潭、泉、源、沟命名的聚落数量次之,为2个及以上。其他如津、滨、漂、瀑、池、圳等水文要素使用频次较低,但丰富了水文要素种类及名称,反映出岭南地区水域种类及名称的多样性。

3.2 水文要素常见命名方式及人地关系

岭南聚落多建于水文实体的东面及上游地区。水文要素与方位词组合主要分为2类,一是与方向词结合、二是与位置词结合。前者有北塘、西溪、溪南、东水、水东、东宅江、东谭、河西、沟南、南望沟等,这聚落地名有方向词与水文要素的组合,表达了聚落位于水体的具体方向,方向词使用频率较高的为“东”,展示了岭南人民对河流东面的偏爱。后者有塘尾、上下甘塘、上塘、溪上、上朔、水背、江头、河头、港头、圳头等,从位置词的使用频率看,“上”“头”使用的频数都为4,占绝大多数,位置词与水文要素相结合的聚落选址多为河流的上段,通常河流上游水质清澈干净,便于生活与农业取水用水。

地名表征了岭南聚落水源充足、清澈透明的环境特征。因水文要素的特征属性而派生出来的地名也十分常见,如有以水文要素的特征而命名的有碧江、玉水、清溪、秀水、清水等,其中玉水因水清如玉而得名,清水因潭水清澈而得名,以该种方式命名的聚落,多因风景优美,水质清澈而命名。另有因水文属性和特征而得名的有巨塘、深水、深源,其中巨塘因村中有一较大的鱼塘而得名,以该种方式命名的聚落,多因水域面积宽广或水深而得名,因水文实体当中或旁边常见的植物而得名,有松塘、杨池、莲塘、杨塘、榕津、萍塘、荷塘等聚落地名。此类命名方式的地名可以看出聚落通常建于水质清澈、环境优美且径流量大的河流旁边。

地名体现了岭南人民倾向背山面水的居住环境。水文要素与地貌要素相组合而得名的命名方式也较为常见,如石塘、湖心坝、石溪、石泉、程洋冈、大水坑、长江坝、迪塘、龙潭、凤溪、富水坪、坪水等,其中迪塘因村后有迪金山、村中有水塘而得名,龙潭因山坡形如龙头且山下有水潭而得名,凤溪因村前有条小溪且溪岸上有座石山形似凤而得名。可以发现水文要素与石、山等要素相结合较多,背山面水的聚落,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符合中国人理想居住理念,也印证了传统风水理论中背山面水和山环水抱的理想人居环境[4]109。

综上,从水文要素及数量上看,可以发现水文要素种类丰富,其中以塘、溪、江、河类型为主。从水文类要素地名的命名方式上看,聚落选址在方向选择上倾向于水文实体的东面,在水文特征的选择上倾向于水质清澈、径流量大和植物种类丰富的河流,在环境偏好上倾向于背山面水与山环水抱的居住环境。

4 岭南聚落地名的动植物要素呈现和谐共生理念

岭南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植物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嵌入聚落地名当中的动植物要素较为丰富。含有动物要素的聚落共有20个,涉及动物类别:马(6)、鹅(2)、鹤(2)、鱼(2)、象(1)、虎(1)、鹿(1)、羊(1)、鸟(1)、鹏(1)、花鸠(1)、画眉(1)等12类;含有植物要素的聚落共有69个,涉及的植物类别:竹(7)、林(6)、松(6)、茶(5)、梅(5)、莲(4)、樟(4)、木(3)、杨(3)、桃(3)、桐木(3)、柿(2)、兰(2)、芦(2)、桂(2)、桑(1)、柳(1)、树(1)、蕉(1)、茅(1)、枫(1)、榕(1)、萍(1)、梨(1)、郎树(1)、杉木(1)、楠木(1)、杨梅(1)等28类。以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如实地反映了岭南人民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生态,蕴藏着岭南地区的自然生态及历史变迁的生态文化信息,彰显着岭南人民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

4.1 动物要素数量特征及岭南环境特征

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在生态环境当中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0]156。岭南地区用于聚落地名的动物要素,马的数量最多,共有6个。“马”作为聚落命名要素与人类的交通工具与其衍生的美愿息息相关。因马命名的聚落,其命名方式有3种,第1,以“马”直接命名,有马带、马东、平马,其中平马因村庄养马而得名。第2,因地形似马或者马身上的某个部位而得名,如歇马、马肚塘,歇马因整个村场都建成了马形而得名,马肚塘因为村地形似马且村在马肚部位而得名。第3,因美好寓意而得名的聚落,如马降龙因村东几千米处有座山像骏马,由于这里常年泛滥成灾,大家希望骏马降蛟龙从而免遭洪涝之灾。

岭南独特的水文环境孕育多种类亲水性动物。岭南聚落地名中常见人类饲养的动物要素有鹅、鱼、羊等,其中鹅、鱼为亲水性动物,因鹅和鱼命名的聚落各有2个,因羊命名的聚落有1个。因鹅命名的聚落有鹅感、三和洞,鹅感是因官姓先祖养的一对白鹅搬家下山定居而得名,三和洞因鹅的传说故事而得名。以鱼为名的有鱼鲜、渔村,鱼鲜因该地产的鱼肥大鲜美而得名,渔村因村中有一大鱼塘而得名。以羊为名的有洋湾,洋湾因村民在山湾中放牧羊群而得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古时许多常见的动物变得稀有,地名作为记忆的一种,将原先的生物多样性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因鹿和虎而得名的聚落有鹿鸣、富坑,鹿鸣因古时村旁茂密的树林中常有凤舞鹿鸣而得名,富坑因村旁天然大石洞里有群虎藏栖,富和虎因当地口音谐音而得名。此类地名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到古时的岭南自然生态环境,是岭南生态环境演变的真实写照。

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共同作用下,鸟类品种丰富性在岭南聚落地名中也有所体现。动物中的鸟类在岭南地名当中时有出现,包括鸟、鹤、花鸠、画眉,其中“鸟”为鸟类的广义范畴,其他的为具体的鸟类名称。因鸟得名的聚落有美巢,其因山林中有鸟聚集居住而取名为美巢。以鹤为名的聚落有古鹤、鹤湖围,古鹤因村东常有白鹤栖息飞翔而得名,鹤湖围因常有鹤群飞翔觅食而得名。因花鸠和画眉而得名的有凤塱、画眉弄,其中凤塱因斑鸠常站于村门口一棵带花的大树上而得名,画眉弄因画眉鸟而得名。鹤是生活在湿地当中的鸟类,花鸠和画眉等择良木而栖居。

4.2 植物要素数量特征及命名方式

4.2.1 植物类型和数量特征在以植物命名的岭南聚落地名当中,有以植物的广义范畴来命名的,更多的以具体的植物个体来命名。从数量上来讲,以竹、林、松、茶、梅、莲、樟等植物在聚落地名中使用频次较高,在4个及以上,以木、杨、桃、桐木为名的聚落各有3个,以柿、兰、芦、桂为名的聚落各有2个。其他植物要素在聚落命名当中使用较少,但是种类丰富,包括桑、柳、树、蕉、茅、枫、榕、萍、梨、郎树、杉木、楠木、杨梅等。这些植物要素中的“林、木、树”为植物的广义用词,其他的为个体植物名称。

4.2.2 常见的植物要素命名方式及环境特征岭南人民的传统文化传承理念与精神信仰蕴含于植物类聚落地名当中。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包括竹、松、梅、兰、莲五种类型,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意向中的岁寒三友和国画四君子。以竹为名的有竹香、白竹坪、金竹壮寨、白竹新寨、金竹、义竹、西岐,其中西岐因地处竹林岔口而得名。以松为名的有松塘、松坪、松柏坑、松桂、松茂、松树下。以梅命名的有梅教、梅畲、梅塘、龙梅,以梅为名的聚落有3种原因:1)梅教因地处风水术中的“梅花宅地”而得名;2)梅畲是因为当地常见的水果梅子而得名;3)因梅花而得名的有梅塘、龙梅。此外还有以兰和莲为名的,有石兰、兰寨、莲塘、大莲。这些植物在聚落命名当中的使用,不仅是当地较为常见这些植物,更多的是岭南聚落居民所崇尚的蕴含于植物本身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是岭南人民精神文明的象征。

经济价值高且常见的植物对岭南聚落的命名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经济作物包括茶、桑、桃、桐木、柿、蕉等,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茶为名的聚落有茶山、茶基、茶园、榄边茶东、茶家,其中茶基因建村时该地种有较多茶树,村民觉得要在此地打好根基而得名。以桑为名的聚落有双村,因建村时该村遍种桑麻,“双”与“桑”地方方言同音所以取名为双村。岭南地区气候适合种植茶树和桑树,茶叶为饮料作物,地域性强且经济价值高,而植桑饲蚕为古代农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两种植物都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以果树为名的聚落有桃源、桃锋、桃星、柿子枰、柿木园、蕉坑等,以果树命名的聚落较多,这与桃、柿子、蕉等果树在岭南地区的广泛种植有关。

岭南聚落地名深受风水文化影响,其中植物与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4]115。在所收集的岭南聚落地名当中,植物地名的数量有69个,仅次于地貌地名和水文地名,可见植物要素对于岭南聚落地名命名的重要性。风水宝地多为植物繁茂之处,常见的风水林有挡风林、龙座林和下垫林,岭南聚落多选址于树木林立之地。除上述因个体植物而得名的聚落,以“林、木、树”等植物广义用词命名的聚落也有不少。如因木而得名的有上木、木村、木田木,三者都因四周树木林立而得名,建村所在地为理想中的风水宝地。

综上,从动植物要素及数量上看,动植物要素种类丰富,体现了岭南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从这些要素的特征和属性上看,动植物要素多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体现出岭南人民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和期盼天人谐调的风水文化。

5 岭南聚落地名的其他要素及命名规律

在岭南自然要素地名当中,还有少量的气候、土壤、天体地名。气候类地名表现出岭南气候潮湿的特征。气候地名共有4个,分别为潮溪、烟南烟桥、云龙、北劳,潮溪因三面环溪且气候潮湿而得名,烟南烟桥因终年水雾蒸腾缭绕而得名,云龙因当地常有彩虹出现而得名,北劳因村前坑田常遇山洪淹没易涝而得名。不管彩虹、洪涝,还是湿度、水汽,这些气候因子表征岭南地区湿度高,降雨量丰富,印证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土壤类地名通常使用岭南地带性土壤的颜色表征词及矿土名称来命名。土壤类地名有7个,因土壤命名的聚落使用的词汇多为土壤颜色的形容词,岭南地带性土壤有黄土和红土,另有一些矿土资源,如陶土。因当地土壤颜色而得名的聚落,包括小黄、赤山、黄岭、红岩、黄土塘,地名当中的“黄”表示的为黄土,“红”和“赤”表示的为红土。因矿土资源而得名的有桃宝,其因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陶瓷土资源而得名。

日月星辰等天体要素在岭南聚落地名中也有运用。天体类地名共有6个,包括旭日、月湄、星耀、卿罡、浮月、罗旭,其中卿罡因村庄布局属北斗星座而得名,罗旭因地势较高而每天早晨最先看到日出而得名。

纵观岭南区域内收录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聚落地名,发现自然要素地名所占比例较高,种类繁多,包括地貌、水文、动物、植物、气侯、土壤、天体等类型,每一种类型在数量与命名方式上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要素使用的总体数量特征来看,岭南聚落多依山傍水而建,且区域内动植物种类丰富。从要素的命名方式来看,自然要素地名展示了岭南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岭南人民背山面水、逐阳而居的居住习惯,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也反映了传统风水文化中的天人谐调的期盼。

一方面,自然要素地名中的命名要素真实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展示自然景观的名片,为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岭南地名的通用性命名规律,而且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选择,为主观的意愿。总而言之,岭南自然要素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是人地互动关系的产物,它记录着岭南自然环境的变迁,同时承载着岭南人民特有的传统心理、精神追求,极具浓郁地域色彩,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和保护推广。

猜你喜欢
岭南命名水文
忆岭南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雨岭南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