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四维向度

2023-03-14 23:53黄莹莹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主体

黄莹莹

(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中国特色。[1]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2023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再次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高度的主体自觉,必须要从理论自觉、精神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四个维度厘清人民主体自觉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历史主动,最终赢得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现。

1 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1.1 主体自觉的基本内涵

主体(subjectivity)是相对于客体的一个哲学范畴,人本身就是主体。“人的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现实的人的主体性的认识,也就是对具体的主体性的认识。”[2]主体自觉是人的主体特性,是“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反映,表征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基本价值取向”[3]。主体自觉就是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4],包括“对主体内在目的和使命、客观规律性的认识自觉和彰显人的主体性的实践自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的‘主体性’的挺立”[5]。因此,发挥主体自觉就是正确认识并引导主体丰富精神世界,着力增强和推进人民主体自觉意识的生成和实践。

1.2 主体自觉的价值意蕴

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不断接近存在着的客观世界,使之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及思想内”,其功能是“把这种真实而有效的客观性当作它的内容,借以充实其自身的抽象规定性”。[6]即主体自觉表现为具有独立自主的动机和主人翁的态度。发挥主体自觉,一方面,能够自主将外部世界元素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能秉承一定的原则对外部世界进行理性监督和思想纠偏,从而能够建构起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要成为“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个性”和“自由王国”,发挥主体自觉才能化解精神与现实的对立,将精神与现实有机统一,即“在深入把握现实逻辑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造现实世界”[7],并积极寻求终极性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理想社会形态。发挥主体自觉是解决现实与理想矛盾的重要桥梁和必备条件。

1.3 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

人民群众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能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自觉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体自觉包含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两部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高度的主体自觉不仅包括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高度认同而形成的理论自觉,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精神自觉,还包括维护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而形成的政治自觉和自主创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自觉。发挥理论自觉,才能独立自主,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发挥精神自觉,才能攻坚克难,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发挥政治自觉,才能守正创新,校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发挥实践自觉,才能求真务实,成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四者相互联系,有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统一体。

2 理论向度:发挥理论自觉,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轻轻松松取得的共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也是党领导人民发挥实践自觉,艰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创业史。从一开始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从崇拜仰视到理性平视,从不自觉摸索到自主探索,中国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付出了超乎寻常的代价,才换来今天的成就。

2.1 发挥理论自觉,成功开拓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不自觉地走上现代化探索之路。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并实践,由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能真正唤起人民主体自觉,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理论的指导下,唤醒人民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努力探索并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党领导人民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反封建的斗争意识和一切受压迫的中国各阶级民众的反抗意志和救国情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现代化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获得政治思想解放,拥有民主自由地位的人民大众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指导下,涤荡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激发了人民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涌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为国分忧艰苦奋斗的铁人王进喜、埋头苦干坚忍不拔的林县民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和时代英雄。正是以这些英雄行为和英雄事迹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努力奋斗,使中国现代化事业得以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自觉指导行动,中国人民焕发出现代化建设的万丈豪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打破原有人民公社体制束缚,实施“大包干”,掀开了现代化建设改革的序幕。深圳工人创造的“三天一层楼”建设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精神,使得昔日落后的小渔村成为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主动向贫困宣战,开展脱贫攻坚,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与群众,紧密团结,因地制宜,踏实干事,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脱贫与创业相结合,在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十年创造出了近1亿人摆脱贫困的“中国式减贫”惊人奇迹。

2.2 发挥理论自觉,着力避免西方式现代化的弯路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工业以及更高阶段的社会转型过程。人类现代化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更先进的生产力、更完备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和更美好的社会生活。现代化从西方肇始,作为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的确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满足了人类对物质财富增长的热切渴望。然而由于人类盲目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物种多样性危机等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西方现代化“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还造成了阶级对立、生产过剩、社会撕裂、民族隔阂等严重社会问题。这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们重增长轻发展意识导致的必然结果。“资本逻辑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产生巨大的不平衡,致使人的价值取向和自我评价,都以资本为导向,带有深深的逐利性色彩。”[8]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西方现代化的这些弊端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面对西方式现代化的理论误区与实践困境,中国共产党充分吸取西方现代化一切有益的成果,深刻审视西方现代化产生的弊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关注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学习西方现代化有益经验的同时,充分关注西方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社会问题,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在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条现代化道路的模式充分体现中国人民精神世界高度的理论自觉,主动汲取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主动避免西方现代化的严重弊端,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卓越智慧。

3 精神向度:发挥精神自觉,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发挥精神自觉就是关注并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丰富的现代化。相对于物质生产活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包括社会经验总结、历史规律的把握等意识产生的静态知识成果,也包括影响人民心理的情感要素、思维逻辑及其运行机制等动态心理因素。发挥精神自觉外在表现为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提升精神生活状态等两个方面。

3.1 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夯实人民主体自觉的动力之基

精神生活质量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根据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将社会分为:“传统社会、为发动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发动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时代和追求生活质量”六个发展阶段。[9]最高级的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就是实现现代化社会的突出特点。生活质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含精神生活。马克思主义描绘人类社会最终奋斗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上。社会精神生活质量不仅受到人们宗教信仰、道德取向、文化传承、价值审美等内在因素的直接影响,还必然受到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经济政治体制、社会治理机制和文化发展状况等外在制度要素的制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就是要认真剖析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包含的要素体系,把握其在社会系统运行和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推进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幸福感就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感受的重要评价指标。现代化对个体思想、信仰、情感等精神世界造成的影响不同,个体内在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也不尽相同。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的精神空间的挤占,物质生活的富裕对人的诱惑,人发生了精神危机甚至道德沦落,使现代人无暇去审视人的本质和归属。物质充足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愉悦,反而呈现出精神衰退与物质丰足成反比的格局,一些人缺少幸福感。崇尚物质和感官满足的社会病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毒瘤,这就是当年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直到今天在西方社会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0]幸福是动力之源,人有了幸福感,才能珍惜当前取得的成果,才能产生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潜力。

3.2 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状态,筑牢人民主体自觉的动力之源

新时代的十年,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家实力和国际威望大幅度提升。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度质的提升,精神生活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以平视目光看待世界,不再盲从崇拜西方,精神追求日趋多样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精神境界获得了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精神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丰富而获得提升,相反产生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娱乐至死等消极精神生活状态。马尔库塞评价西方现代化时指出,消费文化会制造一种“虚假需要”,例如“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满足这种需要会“妨碍(他自己和他人)或影响他人认识整个社会的病态并把握医治弊病的时机”。[11]即人被商品异化,其结果是人追求感官刺激,精神空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一切以金钱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心理焦虑和烦恼,精神迷茫和痛苦,出现颓废情绪。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依旧存在的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社会戾气等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价值判断错乱状态。有些人甚至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上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难以正确判断是非善恶。中国式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是人的复兴。当前,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人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汇聚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状态,创造人人进取,人人拼搏的精神状态,为现代化强国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动力之源。

4 政治向度:坚定政治自觉,始终维护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当前面对社会思想领域日益多元化的现状,坚定人民群众的政治自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目标,才能使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迷信、不盲从。它能够帮助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引导人们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人民自己探索出来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人民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伟大创造。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具备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想指导。

4.2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信念支撑

树立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有利于为人们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提升精神境界。人生理想,既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动力,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树立崇高理想是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12]在我国,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伟大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能使人产生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奉献的执着精神。将共同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动力,才能使人们在现代化征程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坐标。

5 实践向度:坚定实践自觉,自主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不同,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结合中国实际自主开拓出来的。

5.1 坚持改革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新得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改革创新的创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1964 年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国头三十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深受苏联现代化模式影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极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文革”带来的破坏,中国到20 世纪70 年代末逐渐落后于西方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面向世界,勇于尝试,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革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政策,让农民承包土地,让企业自主经营。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由点到线及面,逐步扩大开放地区和领域,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在经济体制上,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宽广的发展道路。正是中国人民几十年改革创新的接续奋斗和实践积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在新时代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奋斗目标——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改革创新的实践自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产生,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实现。

5.2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14 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的现代化,实现难度可想而知。要利用中华文明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 月2 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3]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合作共赢的竞争哲学等思想,可以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思想困境提供智慧支持和灵感来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勇于探索、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必须具备的精神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反复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14],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要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使之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6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中国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也开启了中国全面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和不可预测的惊涛骇浪,惟有继续发挥中国人民主体自觉,坚持独立自主,自觉立足中国实际,坚定理论自觉、精神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才能鼓起十足的勇气,激发昂扬的精神状态,锐意改革,奋发进取,敢于把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敢于把复杂局面转化为开启未来的机遇,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奇迹。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主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