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研究

2023-03-14 23:49:44黄小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普法法治青少年

黄小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并强调,“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33-35。在教育领域就是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依法治教水平。学校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主体,中小学校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基地,中小学的法治教育必然是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基础。

当前,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我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足及完善[3];二是关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4];三是关于中小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5];四是关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实施途径[6];五是关于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7];六是关于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8];七是关于国外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9];等等。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关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成因与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加强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关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法治教育脉络体系解释不清晰,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确立的法治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形成的逻辑进路阐释不明,关于法治教育多元主体融合发力的论证不透彻,关于教育强国背景下法治教育发展未来转变的趋势把握不准。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会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系统观、科学观、实践观出发对上述问题溯本清源,厘清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法治核心素养形成的逻辑和实施路径,从而实现“从‘概念变迁’到‘转型突破’”[10],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提升所需的法治教育创新范式及实践路径,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中小学生提升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四个全面”建设的根基和生力军,是党和国家事业久久为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律价值观、法律技能以及从小形成的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和法治能力对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中小学法治教育无疑是有助于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充分提升,培养其成为我国依法治国能力体系的中坚力量。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是在此背景下,2020 年11 月16 日至17 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普法“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全体人民”必然包括中小学受教育者,我们的中小学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离不开法治,离不开法治宣传,离不开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通过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内涵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工作之一。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纲领引导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 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对国民教育体系中如何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和实施路径进行了详尽论述,强调不断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模式、形式和内容,着力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切实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要的是,《大纲》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以贴近青少年实际和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的工作要求,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提出了根本要求,为其最终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大纲》所建立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总体内容、分学段内容及其实施途径、保障机制等为正确实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框架体系和参照依据。

(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依据规范

遵循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等课程建设经验和时代要求,2022 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思政课的基本标准,在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体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性、问题性和创新性,展现了新时代法治教育的最新成果、最新要求和最新做法。新课标既是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落实,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衡量标尺。其所指向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是道德教育的“催化剂”,它有着明确的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要求、有着循序渐进的法治教育纲要和条目。通过新课标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强化法治重点、明确学业标准[11]2-4等精准的构建要点,促使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得到一体化的构想和设计,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提升新时代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中,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好新课标中所界定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核心素养当中的“法治观念”基本内涵与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中,通过教师的爱与教、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社会的开放与包容,最终培育出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中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提升以及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法治观念传播和认同,并真正转化为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法治理念践行的逻辑展开。

(一)提升法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着重就普法工作提出“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其核心的思想是要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恰是需要培养他们具备规则意识的时候,因为“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以后,未来他走向工作岗位,无论做什么,他的这种法律意识、法律观念都能帮助他走正路、行大道”[12]。因而,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就成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最为基础的支撑性逻辑,是新课标界定的每一版教材的必备要素,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教学时不可逾越的底线。

关于如何在教学中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意识,有着多种手段和措施,如创造生活情境、开设模拟法庭、延伸教学内容[13],或者是提炼知识、拓展延伸、探讨案例、引导实践[14]。但不管是哪种手段和措施,其都是为了克服目前在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弊端,如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所教的内容既没有贴近教材也没有紧跟时代、教学的技术手段过于陈旧等。正因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加强对中小学法治教育情况的进一步调查和跟踪反馈,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传播法治观念

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传播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法治观念最重要的是宪法至上和民权保障,法治观念的传播应以《宪法》和《民法典》的法律知识传播为重点。在宪法的教育中,对宪法的性质认识是首要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我国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且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宪法》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内容是中小学宪法教育的重点。通过学习宪法,“增强中小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爱国的热情”[15]。在民法的教育中,《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首要的是让中小学生认识到人格权、人身权、财产权等自由平等权利的重要意义。《民法典》中的诚信、平等、自愿、公平原则以及围绕人身权、财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不仅要以比较具体的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理解的方式解释好,而且要通过简单明了的案例予以情景再现,让平等权利保护的理念植根每个人的头脑并持续呵护他们的成长。

从法治教育的角度,关注和重视中小学生作为青少年的特点尤为重要。我国从“一五普法”到现在的“八五普法”,一直重视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法治意识培养和法治观念传播,目的是不仅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法律知识,还需要将法律知识在他们以及与他们密切关联的人员当中传播,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不仅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传授法治知识,还要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和多种形式传播法治理念,如可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禁毒日、消费者权益日等主题纪念日作用,通过“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法治与道德教育内涵,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官方微博、微信、校讯通,结合实际举行法制知识竞赛、征文,召开家长会,‘小手拉大手’”[16]等方式,让法治教育易被广大的中小学生接受和掌握并真正产生实效。

(三)达成法治认同

法治的概念、理念、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需要充分理性对待。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来讲,不可能按照成人教育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因而在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进程中,既遵从中小学的教育规律,把法治教育中的课程知识转化为每一位中小学生的知识素养,又能启迪其思维,使其在知识上认同、情感上共鸣、价值上信仰、行动上自觉,是法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生法治认同的构成,既要体现法治教育中的个性化需求,又要充分反映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前者可由法治教育中的知识体系的严密性、逻辑性、简约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技术性、直观性所达成;后者则是需要在法治教育中,将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充分挖掘和阐释,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可接受、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是中小学生作为中国公民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应有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追求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全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上述两个目标对于学习法治知识的中小学生而言是“航标”和“灯塔”,需要正确的政治立场加以引导和以文化人的强大动力作为基础,更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内化于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是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认可、接受乃至尊崇的倾向性活动,并将其目标要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准则,以指导实践活动的动态认知和行为固化过程”[17]。法治教育则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可触摸化体验。通过法治教育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融入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逐步接受规则与程序、权利与义务、民主平等与公正法治等法治理念,使中小学生对法治具有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动认同,无疑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一致认同和践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转化法治实践

法治的价值认同来自于国家和人民对法律的信心、信仰和遵守,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法治意识的觉醒、法治观念的认同以及法治行为的实践。中小学法治教育从最初的规则、诚信、权利义务等法治基本概念的教导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导,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和得到大家的认同,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法治行为实施。

中小学生的法治实践既要与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内容相统一,又要与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环境、生理、心理等相融合。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2022 年新课标,设计了31 条有关法治的内容。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只有3 条,这3条内容要求中有“规则意识”“信用”“国旗”“国徽”等词语,与之相应的孩子们的实践则是较低层次的,突出的是课堂内外需要关注和强化的学校基本规则、社会初涉规则的实践,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排队要有先后、对同学要讲信用、要像爱自己爱爸爸妈妈那样爱我们的国旗国徽”等。随着年级增长,中小学生的实践就应逐步拓宽,如参加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亲自体验法官、当事人的身份与角色;参加社区法治宣传与展览,体会社区治理中的法治力量;参加环保小志愿者团队志愿活动,强化环保意识;参加法治实践基地各种活动,与同龄孩子体会法治之美、法治之精神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反过来会促进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

综上,基于中小学法治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目标以及中小学生法治素养形成的逻辑进路演绎,本文认为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的“法治观念”界定,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功能及其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即人们依靠法律来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和治理社会、生态的基本理念。其具体表现是“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维权的意识和观念(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恰如新课标围绕中小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与提升而规定的31 条法治学习主题内容,它们在新课标的编排上呈螺旋式衔接上升的清晰脉络,从而全面突出法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18]。

三、新时代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19],必须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员参与,全过程精心构建。正如《大纲》所规定“法治教育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要从小抓起,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要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一)党政机关的普法主导

自从我国“七五普法”确立了普法责任制,明确“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机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以来,我国的各类各级国家机关,包括具有法治性质和功能的政府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军事机关,在各自的法治(立法、执法、司法、监察、军事)领域内对适龄青少年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法治普及教育。党政机关主导的法治教育,源于党和国家的号召、倡导,体现党和国家的权威,有着广泛法治资源的配置,具有普法方式将更加有效、普法格局将进一步扩大、普法的约束力将不断强化[20]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更是其法定职责所在。如湖南全省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托少年法庭建设,不但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还充分汇聚社会合力积极开展帮扶教育、普法宣传等工作,与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读本》,联手构建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侵害、纠纷预防工作机制;通过网络庭审直播、公开裁判文书、巡回开庭、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以案释法,广泛开展送法进校园、“我要当小法官”等公众开放日活动[21],让中小学生“零距离”了解法院、法官,学习法律知识,对培养其法律思维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是“八五普法”时期,后续的普法工作更会长期存在,各党政机关需要锚定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位,结合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提升要求,不断强化职责,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对中小学生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小学的主动担当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中小学承担法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不仅仅是中小学生与主体学校的培养关系,更主要的是中小学生群体人员数量众多,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可塑性强,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升对于我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的义务制教育共有学校20.16 万所,在校人数15852.6 万人。其中:普通小学14.91 万所,小学招生1701.40 万人,在校生10732.00 万人;初中5.25 万所,初中招生1731.40 万人,在校生5120.60万人[22]。这么庞大的中小学生人群,其法治教育的成功,就意味着下好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先手棋”。因此,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是我国法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其将按照《大纲》要求,在学校的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取得学籍、登记注册的在校中小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将一定的法治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中小学生内在需要及外化为一定法治方式的法治教育活动[20],从而真正为中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全社会的共同推进

我国“五五普法”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发动”的普法号召,实际上是希望改变过去普法只有学校教育这一途径的格局。但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是从“六五普法”开始的,“七五普法”则基于“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在此背景上出台的《大纲》明确提出了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20]。由此明显看出,无论是“全民”,还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或是其他更多主体的参与,社会参与始终是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社会中的主体除了国家党政机关、学校以外,还有大量的行业、单位主体。各行业、各单位应该在其管理、服务过程中,结合本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如在法治教育中提出“大、中、小一体化”培养,其实质就是希望借助高校的法治资源和教育能力促使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在全媒体时代,各新闻媒体更不能置身事外。电视、报纸、网络甚至自媒体等都是辅助中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社会力量。另外,2016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各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基地建设的关键是需要各实践基地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规律,建立符合中小学生需求特点的法治文化阵地,从而赋能中小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四)万千家庭的齐抓共管

俗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阐明的就是父母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好子女。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不是一句空话,是要从孩子有意识接受新事物开始,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互动,特别是从贴近生活的常见游戏中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国、独立、平等、尊重他人、权利和义务、规则与程序等与法治有关的元素,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从“六五普法”开始,我国在法治教育中着重加强了家庭教育这一块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我国一直重视优良家风家教作用,对党的高级干部和一般党员干部家庭更是如此。因为,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来看,中小学生的违法甚至犯罪,或多或少都是与家风败坏、家教不严相关联。现如今在中小学校园中出现的“霸凌”现象和群体暴力事件,与社会的治理、学校的管理没有到位不无关系,但家长没有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甚至纵容也是其重要的原因。2022 年1 月1 日施行的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的明确规定,既是对普法规划和《大纲》的法定化,也是对父母在家庭子女法治教育上的规范要求。万千家庭应与全社会一道做好这项基础工程。

(五)中小学生的自我升华

《大纲》提出法治教育“四位一体”实施路径后,有不少的学者从自我教育的理论出发,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法治教育新格局。他们认为,除了党政机关、学校、社会与家庭外,还要充分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人格主体,在法治教育中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升华。“青少年自我法治教育是一种补充型的法治教育,但是并不代表它的作用就会降低。”[20]青少年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内化和认同,要让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成果内化成为青少年的高度认同。[23]在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中,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实施教育的政府、学校、社会主体、家庭具有充分互动、相互促进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创设环境和条件,让中小学生参与到学校、班级的自我管理中来,参与到法治教育的团队学习兴趣小组来,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法治教育甚至是挫折教育带来的法治观念提升的意义,从而约束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并向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提升转变。

四、提升新时代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法治教育展望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教育强国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在全面法治轨道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新时代条件下,“五位一体”法治教育是对中小学生实施法治教育的新路径。党政机关将搭建更多平台,投入更多,规范更强;学校的法治师资力量将得到有效增强,资源配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的模式将进一步创新;全社会给予的关注度更高,全过程民主唤醒的社会法治教育意识更浓,新媒体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更融洽、更充分,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更全、更有针对性;家庭中的父母教育权利义务行使和履行得更专业、更科学,家庭家风家教传承的法治氛围更浓厚、法治元素更醇厚;中小学生的人格独立性更强,自我法治教育的内在转化要求更强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不仅仅是说明和解释法律概念、原理、关系等的法律知识教学,而且是法律与科学、技术、心理等相融合的法治知识普及和法治素养提升教育。通过法治教育,不仅使中小学生的法律思维得到提升,更是使他们的法律素养升华和法律文化积淀得到嬗变;不仅使他们懂法尊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不断汲取法治素养的前提下坚信法治、信仰法治。即通过法治教育,使中小学生着重实现三个转变,即法治知识传递向法治信心培育转变;法治思维提升向法治信念坚守转变;法律遵守教化向法治信仰守恒转变。

因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以《大纲》为引领,对标对表新课标,采取提升法治意识、传播法治观念、达成法治认同、转化法治实践的理论与实践逻辑进路,按照新课标“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的新要求,强化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融合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并辅以新科技的支撑,将切实实现我国中小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普法法治青少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青少年发明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普法
普法
普法
普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