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经典文献用法解决语言文字编校难题分析

2023-03-14 13:35:08李俊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编校决议语言文字

摘要: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涉及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和规范问题。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出现使用随意、混乱等诸多问题。解决语言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语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也须根据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等进行规范引导。党的重要决议属于权威、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规范语言文字用法的重要依据。文章以量化统计方法,分析党的两个决议文本中顿号在非复句语段中的用法和“作”“做”二字的区别使用情况,提出以党的历史决议文本为范例,解决撰稿和编校工作中对这两个问题存在的认识模糊、使用混乱的问题。文章旨在为媒体同行规范语言文字用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决议;文本;编校;语言文字;规范用法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226-03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且日新月异,该如何规范?一是国家通过不断颁布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要求全民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二是通过系列标准、规范,从标准和规范层面约束和规范汉语言的运用;三是通过语言学方面经典的教材、词典和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从语言文字的应用层面,以系统性的知识、规律性的总结和示范性的案例,具体指导和规范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

党的重大决议属于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重要指针,也是语言文字工作中值得奉为圭臬的范本。

本文结合语言文字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两个文本的语言文字用法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期解决撰稿和编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认识不深、把握不准、使用不统一的语言文字运用问题。

二、两个历史决议文本的经典性

(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先后制定了三个历史决议,决议文本的语言表达具有高度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2021年,百年奋斗历程中共形成三个历史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通过,本文称之为“1945年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通过,本文称之为“1981年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通过,本文称之为“2021年决议”)。党的历史决议是在关键时期以非常审慎认真的态度起草、修改、定稿并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是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这决定了决议文本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高度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决议文本经过了多次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凝聚了全党和各方面的智慧和心血

1945年决议的文本定稿,从1941年10月起草《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算起,到1944年5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组织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再到该决议于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获得通过,前后花了三年半时间。其间,党的高级干部进行了多次认真讨论,毛泽东更是前前后后亲笔对决议文本进行过七次重要修改[1]。

1981年决议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起草过程中,从1980年3月到党的十一屆六中全会,邓小平先后发表了多达17次重要谈话,其中收入《邓小平文选》的就有9次[2]。在此期间,该决议文本历经了全党数千名高级领导干部、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议等许多次讨论,听取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后才定稿提交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的文件起草组。后来,形成的决议草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了各方意见。在草稿形成过程中,习近平分别主持了3次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决议草稿文本进行审议,最终形成了提交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文本[3]。

由此观之,党的历史决议的最终文本具有高度的经典性、科学性、严谨性,从语言文字工作的角度来说,具有高度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学习、分析和研究决议文本的着重点

由于1945年决议产生于解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文字方面出台了许多新的标准规范,因此本文着重学习、分析和研究1981年决议和2021年决议文本,主要集中在撰稿和编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让人比较头疼、多发且反复出现的两个点:一是逗号与顿号用法难以分辨的问题,二是“作”“做”使用混乱的问题。

四、两个决议文本在顿号方面的典范用法和对我们的启发

人们在撰稿和编校中,对逗号和顿号在并列短语中的使用常感到比较头疼、难处理,不容易统一用法。1981年决议和2021年决议两个文本中都有大量的逗号和顿号,其用法选择为撰稿和编校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一)两个文本中逗号与顿号数量统计

笔者统计了两个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用法:1981年决议文本中,逗号1166个、顿号477个、句号599个、冒号15个、叹号51个、分号49个、引号139个、间隔号3个、括号48个、破折号4个、书名号53个;2021年决议文本中,逗号1603个、顿号1009个、句号453个、叹号1个、分号25个、引号93个、括号29个、书名号7个。

逗号和顿号在两个决议文本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加起来占比非常高,分别为63%和81%。研究两个决议文本对逗号、顿号在容易混淆的情形下是如何使用的,对撰稿和编校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两个决议文本中对并列短语用顿号的经典用法分析

1.《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的相关规定

国标《标点符号用法》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1995年制定颁布的,现在执行的2011年修订版GB/T 15834-2011。

GB/T 15834-2011界定了逗号与顿号的用法。两者各自功能很明确、使用起来不会混淆的情形不在本文讨论和研究范围之内,本文只列出国标中给出的两者最容易混用和误用的情形,即根据国标在附录B中的说明,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停顿时,比如并列词语之间,一般来说要用顿号;但有两种情况稍有不同,一个是并列词语较长时,另一个是后面有语气词时,这两种停顿稍长,附录B说“也可用逗号”(这里所说的较长的词语,是指语法学上的词组、短语,下面的论述统一以短语来界定)。这个说明中,“也可用逗号”的表述是最容易引起误解、最容易导致误用混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倾向于认为,语气停顿需要服从句子构成本身,对于较长的短语,即便停顿的时间较长,从句子结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在两者之间使用顿号[4]。

下面笔者结合两个决议文本在这种情况下对顿号的使用进行实证分析。

2.两个决议文本对顿号的用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统计了两个决议文本对并列的比较长的短语的用法:1981年决议文本中,并列短语之间80%用顿号,但有20%用逗号;2021年决议文本中已经没有用逗号的情形了。其原因在于1981年决议诞生后14年,我国的第一个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才于1995年颁布实施,1981年决议文本的时代还没有国标来规范。

2021年决议文本大量使用了包括主谓、动宾、偏正、联合等在内的各种结构关系的短语,仅仅是这些短语之间的顿号,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就达550多个,远远超过了1981年决议文本的150多个,总数达1981年决议文本中同类型短语数量的3倍以上。2021年决议文本中凡是涉及句子不是复句内的分句时,并列的较长短语之间100%都选择了用顿号,而不用逗号。

这就提供了遵循依据,即不管多长的短语并列,只要不是复句内部的分句,都用顿号。以此统一认识和规范用法,就可以规避我们面对此种情况时总觉得用逗号也可、用顿号也行,此处用逗号、彼处用顿号,无法统一、修改无从下手,想修改又难以说服作者等问题。我们以后再遇到类似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五、两个决议文本对“作”“做”二字的区别运用及对我们的启发

“作”“做”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务院于2013年6月5日正式发文公布)中3500个一级字里面常用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在作动词用时,非常容易混淆,或者让人模棱两可,不知道究竟该用哪个字才合适。

(一)两个决议文本中的“作”“做”用法统计

两个决议文本中都较多地使用了“作”“做”二字,尤其是“作”字。“作”字在两个文本中出现得都比较多,分别是194次、137次;“做”字相对而言就少多了,分别是10次和13次,分别只有不到前者的1/10。说明两个文本选择使用“作”字的情形占绝大多数。

两个文本中的“作”,包含了大量的“工作”“作用”等固定词语用法。如1981年决议文本中,“工作”出现了87次,“作用”出现了24次,“作为”出现了9次。这些词,我们在撰稿和编校工作中不会用错。

(二)两个决议文本对“作”“做”容易混用误用时的选择使用

“作”“做”二字作介词特别是作动词跟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时,是写作和编校工作中比较容易遇到的拿不准用法的情形。

例如“做为”“当做”“做出”在现实生活和报刊文稿中类似的用法比较多。两个决议文本中对这样的组词或搭配是如何使用的?据笔者统计,作介词时,两个决议文本都没有“做为”的用法,用的都是“作为”:1981年决议用了9次,2021年决议用了7次。

从语料统计来看,“作”和“做”作动词使用时,两个决议文本不约而同更多地倾向于使用“作”:1981年决议文本中使用了22次,2021年决议文本中使用了26次。而“做”字,两者则分别只使用了10次和13次,分别只有“作”的用法量的50%。

具体分析,作动词时,如“当做”和“当作”,据笔者统计:1981年决议文本“当作”出现过3次,“当做”0次;2021年决议文本中这两个用法都没出现过。

“作”“做”作动词时涉及可能误用的情形,主要是该如何与表示动作对象的词语搭配使用。

拿跟“贡献”搭配来说,1981年决议文本有2处、2021年决议文本有3处,都是用“作出”搭配“贡献”,两个文本都没有出现用“做出”搭配“贡献”的用法。

“作出”在1981年决议文本中出现过7次,搭配的动作对象词有“贡献”“决议”“估计”“批判”“决策”等。在2021年决议文本中出现过21次,搭配的词有“承诺”“估计”“决策”“部署”“决定”“擘画”“谋划”“安排”等。用“作”时,前者搭配“斗争”“当家作主”“结论”“处理”“论证”“努力”“批评”“自我批评”,后者搭配“自己作主张”“当家作主”“作了理论概括”等。

两个决议文本中,用“做”时,搭配的对象词表示的是动作所指向的具体对象,如“人”“党员”“信仰者”,或者动作、所做事情的结果,如“做到”“做好”“做优”“做大”“做强”,表达的是动作的结果和效果。而在用“作”“作出”时,搭配的对象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行为。

两个决议文本的以上用法,实际上是对有关异形词规范意见的完美诠释。

有关部门提出的《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2004年1月试行)中,对“做”和“作”的使用进行了辨析和词形整理。该草案认为,“做”是“作”的后起字,两个字都能表示“制作”“从事某种活动”等意义,此时两者可以通用。不过,在社会生活中,二者的使用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分化:“作”多用于抽象对象或不产生实物的活动,动作性较弱;“做”侧重于具体对象或产生实物的活动,动作性较强。根据这一判断,该表对由这两个字组成的一些异形词进行了整理,规定包含了“做”字的词,如“当做、看做、装聋做哑、装做、做弊、做美、做弄、做声、做秀”等异形词不再通用,以后只能分别对应使用正确的词形如“当作、看作、装聋作哑、装作、作弊、作美、作弄、作声、作秀”[5]。该整理表作为行业规范,从2004年开始在出版校对行业试用,将为有关部门下一步研制《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决议文本对“作”“做”二字的严格区分使用中汲取营养,从而帮助我们在撰稿和编校工作中避免出现“作”“做”二字随意使用、不规范、难统一的问题。

六、结语

党的历史决议文本,不仅是统一全党思想、指导全党前行方向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语言学上典范的白话文著作,足以被新闻工作者奉为学习和辨识语言文字问题、纠正语言文字差错的圭臬。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坚持“内容为王”,提高稿件质量既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质量取胜的重中之重,尤其需要从业者孜孜不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

笔者学习、统计并量化分析和研究了党的两个历史决议文本中顿号和“作”“做”二字的使用,特撰此文抛砖引玉,期望广大同行重视党的历史文献对媒体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引领作用,深入学习、研究,汲取其丰富的营养,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编校工作水平,以更高的稿件质量为打造精品媒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曲青山.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J].党建,2021(11):21-24.

[2] 陈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J].秘书工作,2022(1):7-10.

[3] 新华社.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诞生记[DB/OL].中央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7/content_5651466.htm,2021-11-17.

[4]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103.

[5] 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等.关于试用新整理264组异形词规范词形的建议[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2):49-53.

作者简介 李俊,副编审,研究方向:媒体发展趋势与内容质量。

猜你喜欢
编校决议语言文字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1:59:40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传媒评论(2018年10期)2019-01-17 01:33:34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48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编校手册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4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