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嘉珣
西南大学志愿服务工作部部长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奉献精神展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奉献精神的丰富内涵、鲜明特质和时代价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弘扬奉献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
当前,志愿服务深受大学生喜爱、学校支持和社会欢迎,在推进“三全育人”建设中,志愿服务也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载体。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发扬奉献精神的“助人”、“育人”、“树人”价值,以奉献精神持续引领、全面滋养新时代大学生,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图|西南大学志愿者绘制乡村墙绘
以奉献精神“助人”,研析奉献精神内涵实质,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坚持以奉献精神引导帮助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奉献意识,是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首要前提。奉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恢宏史诗中,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以舍己为公、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奉献精神始终蕴含其中并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百余年来,我们党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郭明义、黄文秀等积极发扬奉献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乐于、勇于、善于投身志愿服务、尽情挥洒青春热血。我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志愿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二字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出发点和动力源,以奉献精神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是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之源。
以奉献精神“育人”,发掘奉献精神时代价值,彰显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意蕴。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具有弘扬奉献精神、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精神面貌;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以“躺平”、“摆烂”、“佛系”设定自我形象,遇事缺乏足够的耐挫力和奉献意识,亟须以奉献精神对其进行教育引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事业给予“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的殷切期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融入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要大力发掘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积极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氛围,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元举措以鼓励新时代大学生从“要我志愿”转向“我要志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图|西南大学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
以奉献精神“树人”,弘扬新时代的奉献精神,拓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进路。心有大我、心有大爱,方能赤诚奉献。以奉献精神引领,切实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实效,一方面要做到“两个坚持”。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志愿服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以奉献精神引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牢固根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是以奉献精神引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础前提,必须一以贯之。另一方面要做到“四个用好”。一是用好项目实践。要持续深化西部计划、“三下乡”等传统项目,聚焦社区、乡镇等场域,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应急救援等创新拓展符合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具有专业特色、符合青年成长需要的项目,培育选树一批实效好、可持续、能复制的志愿服务项目。二是用好平台引导。要着力搭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遴选培育平台、培训学习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共建共享、项目提质增效、服务水平提升。三是用好文化熏陶。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服务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多维度、立体化、有节奏地开展志愿服务文化理念主题宣传,使奉献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四是用好榜样示范。积极开展各类评先选优活动,选树一批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集体,并注重对典型人、典型事的评选、展示、交流、推介,传播志愿服务的先进榜样文化,推动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青春时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