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刘凤萍,王小霞
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江西瑞金 342500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血液检查对影响早产儿的先天性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使患儿得以接受早期的诊断、治疗,避免因机体缺陷导致患儿出现生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1]。但因新生儿刚出生时自身耐受性比较差,在采集过程中配合度比较低,无法与采集人员进行配合,且在穿刺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穿刺时间较长,新生儿易哭闹,患者家属也会产生负性情绪,医患纠纷较高[2]。足跟两侧定位法操作较为简单,但需多次进行采集,新生儿易出现足跟红肿、淤斑等不良反应。三角形定位法是在新生儿足跟处比较平坦的部位进行,顺着新生儿的腘窝生理歪曲进行穿刺,将新生儿小腿抬高,让新生儿的足跟与地面保持平衡,不需要用力挤压出血点,出血点所形成的血珠不易流失、脱落,可使足底平行,采血卡易接触血滴并自然渗透,同时,其穿刺范围是两个固定的点和方向,易于操作[3-4]。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中应用足跟两侧定位法与三角形定位法的效果。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在瑞金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疾病筛查的82 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纳入标准:①无出生缺陷;②体质量2500~4500g;③胎龄36~42 周等。排除标准:①合并新生儿并发症;②转儿科监护者;③充分哺乳<6 次等。对照组中,男20 例,女21 例;出生孕周39~42 周,平均(40.12±0.07)周;出生体质量2500~3700g,平均(3510.58±31.69)g;哺乳次数19~27次,平均(23.78±2.07)次。试验组中,男22 例,女19 例;出生孕周38~42 周,平均(40.11±0.06)周;出生体重2500~3750 g,平均(3521.71±31.71)g;哺乳次数19~27 次,平均(23.81±2.09)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审批号:2022 伦申临第(22)号],两组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足跟两侧定位法进行采集标本,分别在新生儿的第一个脚趾和第四、五个脚趾的正中方向与足跟方向画出一条直线,确定穿刺点的位置,在直线内侧、外侧,呈40°的斜角进行穿刺,使用干棉球将第一滴血进行擦拭,再适度挤捏新生儿的皮肤,采血人员右手持采血卡,使新生儿的血液能够自然的滴入采血卡中。观察组应用三角形定位法,适当垫高新生儿枕部,选用新生儿的足外侧踝关节处、足底内缘的位置,画出一条垂线,采血的位置上是在垂线、足底缘的交叉点,采血者的左手中指、示指,夹住新生儿的踝关节,防止脚脱落,用拇指、示指握紧住新生儿的足后跟,拇指适当向足跟部方向推,放松后再进行推,反复进行后,握紧新生儿的足跟部,对所选的位置进行消毒,采血者持采血针呈45°左右的角进行穿刺,用干棉球擦拭第一滴血,适度捏挤,使血液自行滴注采血卡中。两组均观察至采血结束后24 h。
①记录两组采血后24h 红肿瘀斑消退情况。②记录两组采血时间、穿刺时疼痛程度、采血时间:采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tal facial coding system,NFCS)对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共有10 项,分别为张口、嘴垂直伸展、嘴呈“O”形、嘴水平伸展、挤眼、鼻唇沟加深、皱眉、下颌颤动、舌呈杯状、伸舌。总分共10 分,患儿有以上1 项表现即为1 分,无为0 分。轻度疼痛:<5 分,中度疼痛:5~7 分,重度疼痛:>7 分。③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穿刺一次成功率的评判标准为采血针一次扎入新生儿的足跟部后,出血,将第1滴血擦拭,新生儿的血液将均匀、自然的透过测试卡的正反面,且一次获得3 个直径≥8mm 的血斑则为穿刺成功;血标本合格率为每张试纸上至少须有3个血斑,且直径≥8mm,渗透测试卡的正反面,且血浓度均匀一致,则表示合格,若上述不一致,表示为不合格。④比较两组干预后满意度:根据自拟满意度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82,回收率为100%)评估,患儿未出现明显的疼痛,NFCS 疼痛评分<3分,且红肿瘀斑6h 后消退,穿刺成功率高,为非常满意(>90 分);患儿出现轻微疼痛,NFCS 疼痛评分为3~6 分,且红肿瘀斑12h 后消退,为满意(70~90分);患儿出现明显的疼痛,NFCS 疼痛评分为6~8分,且瘀斑24h 后消退,为一般满意(60~69 分);患儿可出现严重的疼痛,NFCS 疼痛评分为8~10 分,且易哭闹,红肿瘀斑24h 内不可自行消退,且穿刺率低,为不满意(<60 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血后,观察组出现红肿瘀斑3 例,对照组出现12 例,观察组24h 红肿瘀斑消退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
观察组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采血时间、穿刺时疼痛评分、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度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干预满意度的比较[n(%)]
近些年,因我国提倡优生优育,新生儿的疾病筛查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筛查及时对新生儿做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出生缺陷情况,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综合素质[5-6]。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对新生儿的血液进行标本采集,若检查出阳性进行复查,确诊后可根据显示出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足跟两侧定位法需要在新生儿的血标本采集时将新生儿的小腿沿腘窝处进行倾斜再抬高[7-8],足跟两侧的穿刺范围不固定,故血量会因选择穿刺点不同而变化,新生儿易产生足跟红肿等不良反应,因此选择合理的定位方法极为重要。
从解剖学基础的形态来观察,三角形定位法是经过内踝后方而抵达新生儿的足底,将足底分为足底外、内侧动脉,供应小腿后群肌,足底内、外侧动脉的是供应足底肌,也为胫后动脉的作用[9-10]。新生儿的足底外侧、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较多,是三角形定位法穿刺的方向,在采血的过程中其位置的血运较为丰富,出血比静脉分支快,无需费力挤压,可采到足够的血量,且不易形成足底瘀斑[11-12]。选用足跟两侧足跟底的位置对新生儿进行采集血标本,位置较为平坦,更利于采血者进行穿刺;三角形定位法定位有解剖学依据,可提高采血者的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且整体的满意度较高[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角形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采集中可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液标本合格率,满意度较高,与孙伟等[16]研究结果一致。因采用足跟两侧定位法多为浅静脉的汇聚点,血量少,易凝固,为了能踩到足够的血量,往往反复进行按压,新生儿易出现足底瘀斑。因新生儿不能用言语表达痛苦,可通过出现皱眉、高声尖叫、频繁啼哭、挤眼和鼻唇沟加深等应激表现[17-19]。三角形定位法是选取新生儿的足跟底部,足跟底部的皮层比较厚,采用斜角的方法可进行穿刺,同时还可避免进针的角度过深,减轻因穿刺对新生儿的骨膜、腱膜造成损伤,穿刺过程中,顺着新生儿腘窝生理弯曲的位置,轻握小腿,可减轻对新生儿造成不适,缩短抬腿时间,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缩短操作时间的效果[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采血后24h 红肿瘀斑消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角形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采集中可减轻新生儿疼痛,降低足跟瘀斑红肿的发生率,缩短操作时间。
综上,在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过程中采用三角形定位法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能够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缩短采集时间,减少新生儿足跟红肿瘀斑发生,整体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