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质量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2023-03-13 03:53俞林亚毛婕妤李舒珺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孤独症幼小衔接策略

俞林亚 毛婕妤 李舒珺

【摘 要】 幼小衔接是孤独症儿童从学前到小学阶段经历的一次重要过渡,但社交和行为障碍却成为阻碍其顺利过渡的重要因素。梳理国内外近二十年相关文献发现,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质量提升的路径与策略有:面向孤独症儿童的策略,如采取多元化教学、营造适宜融合的外部环境;面向家长的策略,如提供专业支持服务、必要物质保障和有效心理支持;面向学校的策略,如优化服务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开展专业培训、加强多方协作。结合我国实际,建议采取加强实证研究、鼓励多方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区域性衔接服务机制等举措,以进一步提高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质量。

【关键词】 孤独症;幼小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0

一、问题的提出

“衔接”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发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时个体面临着角色、任务和生活形态的改变[1]。“幼小衔接”即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与普通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会经历更多的挑战。笔者对国内外近二十年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孤独症儿童自身、家长和教师的角度总结了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质量提升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国内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内容概述

(一)面向孤独症儿童的策略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面向孤独症儿童的幼小衔接策略,主要分为教学策略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两个方面。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目前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学策略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应用行为分析为主要方法。在幼小衔接的准备阶段,习得先备技能是奠定小学阶段基础能力的关键步骤。研究表明,通过基础的小学常规训练以及直接教学、示范教学等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反应能力,提升学生入学所需的常规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2]。此外,在衔接过程中植入自我决定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沟通、自我选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与积极行为支持相关的干预手段、个别化训练和嵌入式教学能帮助学生有效习得和巩固新技能,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4-7]。由于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具有社交障碍的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迟缓,因此视觉提示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辅助手段能有效补偿学生的注意缺陷、记忆困难等障碍,而社交故事和同伴支持能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学校环境,理解社交规则[8-14]。

2.营造适宜融合的外部环境。除教学策略支持外,外部环境支持也是影响孤独症儿童成功转衔的重要因素。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的外部支持主要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和专业服务的支持。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孤独症儿童无法适应教室的集体环境和集体课程的进度,因此为其准备资源教室(衔接室)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干预形式是许多普通学校提供的衔接服务[15]。此外,研究表明,提前评估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求、尽早让专业人员参与衔接团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包裹式干预、让儿童提前参观校园、预告校园的学习生活,能减少孤独症儿童对未知环境的抗拒,提高有效融入的可能性[16-17]。

(二)面向家长的策略

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小衔接阶段,面向家长的策略主要分为专业支持、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三个部分。

1.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与普通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在衔接过程中更容易因为环境变化而产生心理焦虑、不适当行为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显示,在专业支持下,家长能更快速地识别孩子在幼小衔接中的困难;为家长提供专业培训,能更好地实现家长与学校、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协作[18-22]。在择校方面,家长在决定孩子的教育安置时会因为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而感到焦虑和无措,但在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家长往往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孩子情况的择校选择[23]。

2.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孤独症儿童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社交或功能性技能的缺失,通常需要额外的康复干预或陪读人员辅助,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支出,这给孤独症儿童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政府对特殊家庭进行经济援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缓解家长的经济压力[24]。在衔接全过程中,家校合作是否和谐也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适应状况,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校对孤独症学生的理解、接纳和及时支援[25-27]。

3.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在抚养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家长除了承担经济上的压力之外,也承担着社会污名化的压力。社会中某些人士对孤独症儿童的不理解以及排斥,會使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焦虑情绪,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进行缓解。已有研究显示,与专业心理疏导人员的友好沟通能给家长带来信心和希望[28-29]。

(三)面向学校的策略

学校(特指接收一年级孤独症儿童的普通学校)教师在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不仅扮演着育人者的角色,同时还是协调者和沟通者。研究表明,大部分普通小学教师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方面缺乏专业性[30]。以下四点策略可以助力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优化服务体系。学校教师在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幼小衔接的主场所,其服务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孤独症儿童能否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31]。对教师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衔接流程尽早开始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最好能在开学前6个月开始进行准备工作[32-33]。在衔接前期,提前与孤独症儿童接触,创造更多与儿童接触的机会能让教师更了解其特征、性格,也可以缓解教师开学后要面对孤独症儿童的压力[34-35]。在学校层面采取以下举措,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36]:设计适合孤独症儿童生活、学习的物理环境与友好的融合社交环境[37-39];成立衔接小组,统合专家、家长、资源教师等各方资源来为孤独症儿童制订衔接计划,贯彻执行计划;建立儿童档案,使家长和教师能互通有无,了解儿童的喜好、优弱势等。

2.调整课程结构。提升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的质量,不仅要具体落实学校服务,也要重视衔接体系的搭建和完善。现有研究显示,衔接体系的调整主要分为宏观的学制、课程调整和微观的评价体系调整。在学制的体系改变上,美国部分州采用了幼小衔接学制;法国则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融为一体,让两个阶段的教师参加统一培训,打破了不同阶段教师之间的专业壁垒[40]。在课程调整方面,将小学规则和教育内容提前渗入学前教育以及根据孤独症儿童需求设计包容性课程都有利于儿童适应新环境,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41-44]。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则能帮助教师灵活地掌握孤独症儿童当下的学习、行为情况,便于衔接团队及时给予儿童支援、辅助[45]。

3.開展专业培训。想给孤独症儿童适当的支援却力不从心是普通学校教师的痛点之一。由于教学实践和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少普校教师缺少孤独症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干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转衔相关工作。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普校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来增加与孤独症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与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沟通以及衔接相关的技能[46-49],因此学校必须开展相关专业培训。

4.加强多方协作。孤独症儿童的幼小衔接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学校或家庭一方努力就能达成的,除了在时间上尽早准备,多方协作也是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成功的关键要素。一方面,积极促进家校合作,教师多聆听、多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发育发展史等基本信息,与家长积极沟通,加强家校间的信息交换,更有利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50-53]。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教师之间也需要加强联络,互通有无,让环境的变化保持连续性,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步适应,减少因新入学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54-56]。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实证研究,促进孤独症儿童成功衔接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幼小衔接研究应基于孤独症整体衔接研究,同时根据幼小衔接的特征进行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实证研究。孤独症儿童的成功衔接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衔接前通过调查了解师资情况、家长需求和学生信息;衔接中通过调查监控衔接质量,适时调整衔接策略;衔接后通过调查了解衔接效果,总结衔接经验。同时,在实验研究中验证某种衔接策略的适切性,选取个案开展单一被试研究,通过多种实证研究方法促进孤独症儿童成功衔接。

(二)注重多方合作,成立专业的幼小衔接团队

“多方合作”主要体现在家校合作、学前和小学教师合作、学校与校外干预人员协作上。为实现成功衔接,成立幼小衔接团队至关重要,团队成员主要由学生、家长、发送学校(学前机构)、接收学校(小学)、校外支持人员(医生、康复师、社工等)组成。团队成员的合作贯穿衔接全过程。家校合作不仅体现在家庭与接收学校之间,还包括家庭与发送学校、校外支持人员的协作;学前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合作,有利于控制环境变化的程度,保持环境变化的连续性,从而降低孤独症儿童的焦虑和不安程度,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完成;学校(包含发送和接收学校)与校外干预人员的协作则能为学校提供专业资源和技术支持,确保孤独症儿童在有效策略的指导下完成过渡。

(三)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有效衔接的课程研究

目前,普通教育领域已经在逐步设置幼小衔接相关课程,以助力普通学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但国内尚未形成系统化、可推广的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课程,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幼小衔接的特征有何不同、针对两者实施的幼小衔接课程有何区别,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需要重点厘清的问题。此外,在幼小衔接的课程中如何融入自我决定、积极行为支持、个别化教学、嵌入式教学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是课程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四)积极探索实践,形成区域性衔接服务机制

由于各地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融合教育推进的方式和程度不一,在开展实证研究、成立衔接团队、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各地应积极探索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区域性衔接服务机制,建立专门的衔接服务体系,成立专业的衔接服务小组,由小组牵头,联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力量,促成积极有效的协作。各地应积极开展孤独症幼小衔接的实践,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衔接服务机制,同时加强区域内、区域间的合作,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帮,陈影.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8):9-16.

[2][3][6][12][15][28][40][49]张鹤.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10][19][33][47]赵莉. 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的个案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0(2):24-26.

[5][11][20][24][38][41][56]林超. 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幼小转衔教育研究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1):87-88.

[7][14][16][22][23][27][35][44][48][53]NUSKE H J,HASSRICK E M,BRONSTEIN B,et al. Broken bridges—new school transitons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 on difficult and strategies for success[J]. Autism,2019(2):306-325.

[8][36][50]STONER J B,ANGELL M E,HOUSE J J,et al. Transition:Perspectives from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J]. J Dev Phys Disabil, 2007(19):23-39.

[9][18][30][31][32][37][46]DENKYIRAH A M,AGBEKE W K. Strategies for Transitioning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o Kindergarten[J]. Early Childhood Educ J, 2010(38):265–270.

[13][21][39][51]CHEN N,MILLER S,MILBOURN B. “The Big Wide World of School”  Supporting Children on the Autism Spectrum to Successfully Transition to Primary School: Perspectives from Parentsand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2020(8):91-100.

[17][43][52]FONTIL L,SLADECZEK I E,GITTENS J. From early intervention to elementary school: A survey of transition support practic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9(88):30-41.

[25][29][42][45][54]李娟. 淺谈如何做好学前自闭症儿童幼小衔接工作[J]. 教育现代化, 2017(49):203-204.

[26][34][55]STARR E M,MARTINI T S,KUO B C H.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Focus Group Study with Ethnically Diverse Parents, Teacher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Providers[J]. Hammill Institute. 2016(2):115–128.

本文为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4年度第四届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幼小衔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编号:2021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310000)

猜你喜欢
孤独症幼小衔接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智能触摸屏式儿童沟通认知训练仪对孤独症和智障儿童言语沟通障碍训练成效的研究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