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调研

2023-03-13 21:34崔焕焕
百花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焕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汉中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切入点,立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对汉中市非遗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

汉中市地处秦岭南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别树一帜的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7月底,汉中市共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85名(不含已逝传承人),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汉中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汉中市经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评审和认定工作,共确定了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位省级传承人、62位市级传承人,涉及的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10大类别,其中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最多,达35人,传统戏剧为10人,传统舞蹈10人,传统美术7人,传统医药和民俗各5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各4人,曲艺4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人(表1)。

(一)传承人年龄情况

85位非遗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汉中市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4名国家级传承人中3名都是80岁以上。90岁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传统技艺“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张中发、曲艺“春倌说春”的省级传承人杨昌荣。截至2021年底,公布的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已有12人去世,其中洋县佛教音乐传承人黄学儒在申报国家级传承人的过程中去世了。

(二)传承人性别结构

汉中市4位国家级传承人中只有1名女性,汉调桄桄传承人许新萍,1941年出生;19位省级传承人均为男性,没有女性;62位市级传承人中有49位男性,13位女性。可见女性传承人的数量相对男性而言严重偏低。

(三)传承人受教育情况

以62位汉中市市级传承人为例,中专以上学历有15人,初高中学历有40人,初中以下学历7人。其中大学本科的只有汉调桄桄传承人陈晓君,略阳黑河坝端公戏传承人魏顺才初识字,没有上过学,传承人学历以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在过去,这些传承人主要依靠先天领悟以及后天努力或生活环境中的耳濡目染来掌握技能,传承人及其徒弟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学习能力以及后续创作发展和艺术传承。

(四)政府资助情况

国家级传承人每年传承经费20000元;省级传承人每年传承经费5000元;从2015年开始,汉中市政府对市级传承人提供固定的经费资助,每年每人传承经费2000元。汉中市政府每年给市文化馆拨付5万元作为非遗保护工作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只能用于开展演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等活动,不得用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符的其他支出。现行政策对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传承人并未予以生活补贴,对传承人的生活保障制度等并未进一步完善。

二、汉中市非遗传承人的有关问题分析

(一)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情况参差不齐

非遗传承人主要利用闲暇时间和节假日在当地开展传承活动,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部分传承人利用空闲时间召集学员在当地开展活动,传承对象较多且效果好。如宁强县深入推进非遗项目羌族刺绣的普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羌族刺绣传承人王小琴创办了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学校+合作社+绣娘+回收”的经营模式,使之成为绣件粗加工的主力军。目前,她已经在全县建成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10个羌绣传习基地、3个社区工厂,研发5大类300余种羌绣产品,开展羌绣培训40余期,参训5000余人次,带动1000余名留守妇女居家就业。南郑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开办的,产品主要有藤编、棕编、扇编三大系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藤编技艺由原来的水井村辐射到周边朝阳、双喜、桂花、五丰等村子。这些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绩显著,但也有部分传承人因为身体因素、经济状况等未能顺利地开展传承活动,尽管履行了相应职责,但传承效果并不理想。

(二)传承人群体平均年龄偏大,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近些年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不能承受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身体状况日渐变差,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较为困难。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中青年传承人,一旦传承人去世,则会导致传统手艺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非遗传承人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非遗资料的整理、研究、传承及创新工作,致使非遗传承处于被动地位。另外,受教育水平低会制约传承人对传统技能与模式的创新。这些传承人文化水平不高,即使身怀绝技,也无法用书面语言准确而详细地记录,因而流传下来的资料越来越少。虽然近些年当地政府越来越关注非遗传承人,但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其社会地位。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加之老一辈传承人有的已离世,许多非遗项目正在逐渐消失。如洋县国家级项目架花焰火技艺的传承人梁忠民去世,加之新的生存环境变换,导致这个国家级项目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传承人认定机制仍存在不足,传承人保障还有待完善

首先,国家及各地政府层面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利于非遗保护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政策、条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规范传承人的认定程序,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具體的实施过程中,各地执行情况参差不齐,造成高层政策与基层需求断裂脱节,再加上传承人认定等程序复杂,申请时间较长,有的传承人失去信心和热情,导致传承人流失,许多传统技艺在无人继承、传承断裂的困境中渐渐消失。如勉县长沟河莲花灯的市级传承人刘正洪、西乡贯溪地围子传承人韩世清离世,而接替他们的传承人还在认定过程中,致使相应的非遗项目无人接替,从而造成传承断代。

其次,在传承人群体认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诸多非遗项目的开展都是由不同角色分工合作完成的,对群体性较强的非遗项目来说仅挑选一个代表性传承人是不够的。例如汉调桄桄、五节龙等项目,并非一人所能传承,而是由多个团队或群体中的多个传承人配合完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只是针对个人,其他非传承人得不到经济上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影响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长远传承与发展。虽然政府在相关法律、条例中多次提到关于传承人群体认定的概念,但是在具体工作落实上依然存在渠道不通畅、执行力相对滞后的问题,导致有些地方传承人群体的认定一直未能落实。

最后,在汉中市非遗传承人保护名录认定体系中,女性传承人数量偏少。与男性传承人相比,对她们的关注度也相对不高。多数女性传承人因为生理原因以及性别文化的影响,很难与男性传承人一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大多还要承担着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以及生产劳动的重任,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更多的非遗交流、学习、表演以及传承等活动。

三、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建议

(一)丰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将传承人群体的认定落到实处

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方面应拓宽传承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弘扬而言,单位或团体传承往往比个人传承更具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例如舞蹈、戏曲和传承较好的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相应传承人的申报与现行的个人传承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相关部门应扩大认定范围,建立或承认团体传承方式,及时记录和整理民间传承人群体的体系。具体来说,可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以集体名义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群体”,而保护政策可以采用群体资助的形式。这样可以提高传承人的收入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汉中面皮、槟豆凉粉等饮食类非遗项目,存续状态良好,传承氛围浓郁,如果单独某一个人成为代表性传承人,现实意义并不大,考虑以传承人群体的方式进行认定就会让该项目的传承更具可持续性。虽然国家及相关部门已经明确了传承群体的认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各地文化部门的执行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执行力度不足。

(二)培养青年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纽带和推陈出新的创新者,保护传承人是保护和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地方政府要竭尽全力去完善非遗传承的各项机制,制定好各项保护细则,有效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培养青年传承人。地方政府要鼓励并支持优秀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研究并制定非遗中长期教育规划。此外,还可以在地方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并组织教师以及传承人协同出版相应的非遗教育教材,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汉中市文化馆坚持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汉中师范附属小学光辉校区和本部校区、城固县天明镇小学、汉台中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参加的非遗项目有羌族刺绣、勉县五节龙、镇巴渔鼓等十个项目。据统计,非遗进校园授课次数为200课时左右,展演20余次。国家级项目汉调桄桄的国家级传承人李天明,有一手木偶绝活,虽然技艺好,但年轻人不爱学。针对这个项目的传承,就要另辟蹊径。洋县有专业文工团,可以让文工团就这个技艺派专人学习,作为剧团的长期保留节目,将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此举既解决了传承人的工作岗位、工资待遇问题,又解决了项目的传承难题,还为剧团增加了一个可以长期保留的好节目。洋县的皮影戏也可以依此操作。

(三)加强对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并给予传承人必要的人文关怀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将传承人的研修培训更加细化,这对加强传承人的培训、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对传承人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现代技术和网络手段的运用,使传承人能够结合新技术推陈出新,提高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要及时组织传承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让传承人知法守法,及时了解政府非遗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并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非遗传承的工作计划和安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传承人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影响着文化传承的质量。除了保障非遗传承人的正常生活之外,还应关怀与激励非遗传承人。主管部门应及时掌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如若不能立即解决也应耐心解释与说明。

(四)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以传承为中心审慎开展推荐认定工作。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对不能较好开展非遗传承工作的传承人,要有取消资格的措施。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漢中市文化馆举办省级非遗项目巴山知客司礼仪词的展示活动,但是在现场展示的三位传承人并没有列入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也没有传承经费,而该项目的市级传承人由于人在外地并没能到场履行他的传承义务。这种例子绝非个例,绝不能再发生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传承人候补制度。有的非遗传承人年龄增长,在开展更多非遗保护工作时力不从心,加之疾病的困扰,影响传承人正常的传承工作,建立传承人候补制度,培养下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上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储备传承人队伍,扩大传承人群体。相关部门应给予非遗传承人一定的名额指标,从优秀的人才中选拔候补传承人,并报上级部门备案。一旦原有的传承人辞世或因身体状况无法开展工作,候补传承人能够及时接替相关工作。如汉中国家级非遗项目镇巴民歌市级传承人彭光琴就是所有传承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彭光琴1989年出生,是原镇巴民歌市级传承人姜显斌去世后替补上来的,为镇巴民歌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

四、结 语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汉中市相关部门需要给予传承人队伍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梳理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在非遗传承中面临的问题,不遗余力地完善各项机制和保护细则,促使非遗代代相传。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培养青年传承人,完善科学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认定机制,壮大传承人群体,提高传承人的生活质量,推动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汉中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