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瑞
从首战5比1取胜到末战0比2出局,经历过惊呼和叹息,中国男足亚运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国青队到亚运队的这几年岁月,是年轻球员职业生涯中的起步阶段。杭州亚运会结束,这支球队很快有9名球员上调国家队。结束一段征程后,他们担负起更艰巨的冲击世界杯重任。此时,梳理、总结这支希望之师颇为坎坷的征途,对探索前途未卜的未来很有必要。
在未被看好的情况下,男足亚运队在杭州的比赛虽然过程波澜不惊,但以小组第一出线,力克卡塔尔队,时隔17年重新打入亚运会8强。这支队伍组建8年,历经7次换帅,半年前仓促地送走在任时间最长的主教练扬科维奇,安排久尔杰维奇救火。
谭龙
从2016年1月由张宁带队在三水竖旗,直至后来如走马观花般先后请来李辉、温志军、拉尔斯、贾秀全、成耀东直至扬科维奇,反映出从决策者到执行者在对待非奥运年龄段国字号队伍时的目光短浅和举棋不定。这种态度直接体现在球场上。这批球员既可以赢下英格兰、乌拉圭获得熊猫杯邀请赛冠军,也能被柬埔寨逼平,饮恨亚青赛。
回顾1999/2000年龄段中国队的过往经历,起伏较大一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一如在杭州亚运会上,即使开局激情澎湃,斗志十足,球队还会有不定时掉线的现象,比如0比0战平孟加拉国。
对比5年前兵败亚青赛,亚运队的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在硬碰硬时已敢于亮剑、擅于亮剑。以亚运会1/8决赛对卡塔尔一战为例,对手虽然平均年龄要小2岁,但仍有两位现役卡塔尔国家队队员坐镇,前不久的奥运会预选赛上还曾客场掀翻韩国队。让人欣慰的是中国队不仅没有重现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以大打小的“翻船”现象,反而更坚决地采取以攻对攻,延续在小组赛初期的高昂斗志和果断作风,以一球小胜。从全场数据来看,射门9比1、射正4比0、控球率58%的优势,已多年不曾在国字号球队征战洲际大赛时见过。
赛后,有很多队员指出“统一性”的可贵。陶强龙说:“我觉得我们比较统一,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拧成一股绳,没让对手获得什么机会。”联想起5年前亚青赛首战塔吉克斯坦,中国队开赛前一周大改战术,以长传冲吊取代演练半年之久的阵地传控,结果在比赛中打法四不像,球员心态乱如麻,如今的变化值得肯定。
久尔杰维奇
杭州亚运会上,久尔杰维奇带给这支球队的新气象就是充分展现自身拥有的强劲锐气和鲜明风格。正如球员戴伟浚所说:“虽然没有打入4强,但我们还是踢出自己的风格,一直尝试控球,这是一个好的现象。”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韩国队时,中国队没有崩盘,上半场险些追回一分。
从扬科维奇到久尔杰维奇,两位塞尔维亚教练带给亚运队的最大改变就是一个“ 勇”字。面对实力相当或不如自己的对手,中国队可以主动出击,以心态稳定为前提,踢得游刃有余;遇到韩国等强敌,也能对症下药,果断求变。赢下该赢的比赛,打出该有的内容,是中国球迷对历届男足国字号队伍的最低要求。在杭州亚运会,这批球员有了战胜想赢怕输、患得患失思想的追求。从此角度来讲,这支队伍的5年苦练没白费。
中国队的勇气从何而来?久尔杰维奇有他的要求。在迎战卡塔尔队前,他主动跟队员说:“这是你们人生中迄今最重要的比赛,不能有所畏惧,不能害怕对手。”当时,亚运队刚被孟加拉国逼平,军心不稳。久尔杰维奇没有多言,几句话蜻蜓点水,但发人深省。
从2019年到2022年,扬科维奇严格治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脂率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涉及日常作息,乃至吃饭喝水,扬科维奇都有更细致的标准,他的名言是“吃两个饺子和吃六个饺子,结果是不同的”。
从扬科维奇到久尔杰维奇,亚运队经历了转型。扬科维奇是强硬派,做事雷厉风行。久尔杰维奇酷似米卢,平时貌似玩世不恭,但在关键时刻“抓大放小”的思路往往出奇制胜,于细节处见功力。亚运会战韩国队,他和队中很多人聊起2008年奥运会,当时中国队与费莱尼、登贝莱、帕托、拉米雷斯等昔日中超外援同场竞技,用意不言而喻:中国球员后来都能和这些比利时、巴西巨星平起平坐,韩国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最后7个月,亚运队的状态既让人困惑,又显得复杂。扬科维奇花费4年注入的铁血精神早已在球队深入人心,久尔杰维奇也带来新鲜的一面,反映到球场上就是战术层面的升级。相比扬科維奇注重“前场高压+阵型切换”,久尔杰维奇没有推陈出新,把前任主张的压迫打法与自己对传控的执着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从开局两场大胜,到战胜卡塔尔队晋级8强,高举攻势足球大旗成了亚运队另一个可喜的变化。
久尔杰维奇相对成功的改造没有让他的前任尴尬。首战印度,中国队在下半场连入4球,是压迫结合传控的最大化体现。门将韩佳奇直言:“压迫就是我们的标签,战术体系的设计都以这一点为基础,也体现出扬科维奇在过去4年为我们打下的底子。现在是新教练在此基础之上所做的一种改良。”在球员方昊看来,亚运队的标签就是上压迫、上强度,主打前场高压。这么多年一直这样练,队员都比较熟悉。
亚运会男足赛上,韩国队不出所料实现三连冠。现场见证韩国队夺冠的那一刻,一种焦虑油然而生:5年后,当中国队再遇见这群韩国队球员时,中韩之间差距几何?
这些中韩球员早就打过交道。朱辰杰、蒋圣龙所在的2000年龄段国少队,从U14到U16亚少赛都是折戟在韩国队脚下。在2001年龄段国青,陶强龙也多次与朴规现、高瑛晙过招。此外在2016年渭南杯上,中韩1999/2000年龄段队伍就首次正面过招。
时过境迁,本届亚运会,韩国队有李刚仁、郑优营、洪贤锡等在欧洲赛场历练的球员强势衬托,中国队自叹不如。球员刘若钒说:“从18岁到22岁,一下子就比人家差很多。”诚然,十年前在起跑线上,韩国队已经比中国队领先半个到一个身位,夺取2013年亚青会冠军、2014年青奥会亚军。现在,中国队在追赶,愈发觉得难以望其项背。
再过5年,不出意外的话,在2030年世界杯预选赛周期,届时二十八九岁的这批中韩球员将成为各自国家队的主力军。韩国队的上升空间肯定远超中国队,其中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中韩职业联赛的差异。这一批中国球员大多受到U23规定的照顾,从2019年开始在中超、中甲崭露头角。而韩国队阵中的严元相、宋旻奎等人虽然看似是韩国U22规定的产物,但韩国联赛从K1到K4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最大的不同点。换句话说,U22规定只是辅助形式,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联赛的精英育人模式早已深入韩国的足球体系,反映了韩国足球以培养本土球员为基石,而昔日中超金元联赛完全是追求成绩。
还是以严元相为例,如今他在蔚山现代担当核心,殊不知早年间在光州FC,是从K2联赛起步。比他大一岁的曹圭成已经留洋,第一年闯荡K2联赛打入14球,此后进入K1,获得金靴,入选国家队,耀眼卡塔尔世界杯。这正是中韩足球育人的区别:韩国球员多数从低到高一路拾级而上,但在中超,像李晓明这样从中超最佳新人沦为中乙球员者大有人在。归根结底,还是培养球员的理念和方法之差。
其二是两国年轻球员未来选择的差异。杭州亚运会后,严元相和宋旻奎已被欧洲球探相中,旅欧在即。更年轻的权赫奎、吴贤奎、杨贤俊早已闪耀凯尔特人。预计这批前世青赛亚军的很多球员都会步李刚仁、郑优营后尘。韩国足球在为球星孙兴慜之后的队伍建设悄然布局。两厢对比,不禁让人追忆起2001年世青赛的两位新星,阿根廷队萨维奥拉转会欧洲俱乐部,与中国队曲波是不同的发展路径。欧洲有超一流的足球环境,是贫瘠的中超联赛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朱辰杰、蒋圣龙、陶强龙们还混在这样的联赛,日后想与苏超、德甲、西甲同行一比高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更让人深思的是中国足球过早地在年轻球员身上注入专业化思维,强调速度、力量和身体的培养,使得他们在思维意识和思考能力上比日韩存在较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在踢上职业联赛之后,这种理念上的差距会造成对足球认知的差异,进而导致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上的背道而驰。过去5年,这一点显然是扬科维奇和久尔杰维奇最难改变的,是中韩球员的真正差距所在。
缩小差距的办法,正如久尔杰维奇所言,“多打比赛,多打高水平的比赛”。所幸,目前在中国国家队层面,扶持亚运队球员的做法要比韩国队提前一步。不出意外,在2026年世界杯这个周期中,会有一半左右的亚運队球员提前接受大赛的洗礼。
这是福音,年轻球员在二十五六岁经历冲击美加墨世界杯之旅,待4年后30岁左右的职业生涯黄金期再战世预赛,也许在经验、气质和竞技水平上能达到峰值。到那时,中韩的目标恐怕已不在一个层面上,一方是希望抢到亚洲前八名额,另一方或许是追求世界前八。
责编 王敬泽
中韩男足在比赛中拼抢。